首页> 心理文章> > 文章详情

2020/04/05

文|王怀齐

来源|德瑞姆心理咨询中心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今年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份,各种黑天鹅事件频发,疫情、经济危机这种百年不遇的事件接踵而来。疫情下,死亡人数不断上升,整个世界都无法淡定。又恰逢清明节,我有太多关于悲伤与哀悼的情绪需要表达。所以借用此文表达内心的哀伤,也期待世界安好。


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的大量文献支持在治疗中哀伤和悲伤有利于康复。哀伤是一个高级的社会过程。而清明节的祭扫是一种有规律性的看望, 也是与过去、和失去的亲人的一种连接方式。其中,对于生者与逝者的情感联结问题,克拉斯 (Klass) 在一项对丧子父母的跟踪研究中发现,父母与早夭子女仍然存在情感联结。由此他认为,哀伤的结束不是结束与逝者的联系,而是用不同于逝者在世的方式在内心安置逝者。而Hsu等人通过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台湾的52位寡妇和她们孩子的叙述以及参与者的观察资料,研究发现获得与逝者的某种重新联系是使丧亲者能够恢复到和谐家庭的常见方式,这些家庭都保留丈夫和父亲的象征性想象 ,努力维持一种整体性的存在。

其次,中国传统殡葬习俗中的具体环节与过程在心理学者看来也具有发泄各种情感、妥善处理丧失的作用,如在中国传统葬礼中的哭泣现象。在葬礼中的哭泣并非是个人的表达,而是一种诉诸他人并期求得到回应的、群体性的表达,是一种在群体之中将悲哀之情反复确认和强化的表达方式。(以上摘录自:中国传统殡葬习俗的宗教心理疗愈意义)。




哀悼

关于清明扫墓,最近因为疫情原因,很多人无法实地扫墓,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因为扫墓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重要的是:墓是死者的家,到死者家拜访,本身就是一种连接,很有象征意义。而且还能把在世的人与去世的人分隔在两个空间,避免无意识的持续影响。而帮助死者打扫墓地,就是一种为死者做点事情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包括献花,祭食物和纸钱。另外,因为是一个节日,大家做同样的事情,有集体效应。在整体氛围的感染下更能激发压抑的情绪。而面对死者的墓碑,在不受打扰的情况下,与死者对话,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表达未尽事宜,沟通近况等。而用手摸墓碑,也让人有一种摸到死者的感觉,这就是能与死者更有触感的情感连接。这一切都是扫墓重要的心理意义所在。所以,如果是网络上扫墓,如何实现上面的功能,真的很值得我们花力气寻找。

而哀悼仪式,特别是习俗中的殡葬仪式,尽管在五六十年代破四旧运动中被冲击,甚至至今还有封建迷信的批判,但在八九十年代被自发地兴起,至今依然很好地传承。这是某种集体心理需要的表达,也是中国人保持心灵稳定的方式。而在我老家潮汕地区,这种仪式保留得更为完整和神秘。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会发现其中处处都是处理哀伤的科学方法。

仪式

现在保留下来的殡葬仪式要经历一个七七四十九天的吊丧期,完成了从死亡确认、悲伤表达、为死者在阴间和来生祈福、继承死者的衣鉢、接受新生活的完整过程。这既体现古代人的生死观,也是对在世的人起到很好的心理疗愈作用。

很多人可能对七七四十九天感觉好奇,为什么是四十九天?为何这么长?其实这来源于佛教的观点,在《西藏生命书》里有详细记载,人在去世后按每七天一个周期,在头七里,离世的人魂魄还环绕在家的周围,是最为关键的,会举办一个隆重的仪式叫做功德,请僧人诵经超度亡魂,俗称做功德,是与死者最正式的一次互动。四十九天也许是人处理哀伤的合适时长。

做功德前有两个环节体现的是道教思想,就是天地人的紧密相连。死者的儿子要到附近的土地神庙报地头,并对土地神说生从土中来,死从土中去,死辰报给老爷知这样的话语。从中能看到女娲抟土造人的思想,也突出了潮汕人与土地的亲密关系,就如我们对茶的热爱一样,与大自然有一种深深的联接。还有一个环节是由死者的儿子去附近的河或者山泉买水,意思是说死者在阴间就有水喝。水寄托着对死者的情感,也是我们常说的要让死者喝到家乡的水,避免导致水土不服。这种把人与大自然联系在一起,是道家的思想,能有效地缓解生命的虚无感,也是安抚灵魂的一种方式。

很多无法接受亲人去世的人,往往会有一种拒绝、否认的防御机制,表现出来就是不断地回想是因为自己没有做什么导致死者去世。但买水等活动,就可以让亲人能够为死者做点什么,这能减少死者亲人的愧疚心理,让创伤的第一阶段否认能尽快过去。包括设灵堂的纸扎:金童玉女(意在侍奉死者)、衣物米柜、床褥用品、白鹤花鹿等物。当代还出现有人用纸扎成小轿车、洋房、手机及天国冥币之物。听说这些已经成为当代艺术品在巴黎艺术展中展出,而艺术中的创造性也是处理哀伤的方式。


其实这种还能为死者做点什么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哀伤的很多情绪都来自我们无法再对死者表达我们的爱,导致一种无力感、受挫感,导致丧失感的加重。所以在哀伤处理中特别需要处理这一环节。在我实际的工作中,经常会用完形的方式让哀伤者去跟死者对话,把爱或者恨表达出来;或者写信给死者。

在进入做功德前,死者的亲戚会从各方过来,帮死者家属打扫卫生,布置灵堂,这部分工作规定不能由死者直系家人做。这从心理上体现出对死者家属的支持,一种集体的力量,一种集体的安慰,能减轻家属的丧失感。

接下来就是整个丧葬仪式的重头做功德

起初的环节就是招神与灵。神指佛祖菩萨,灵就是指亡灵。这个招灵的过程,经师(负责整个仪式的人员)会念经,然后家人会几次集体地痛哭。在这个集体的痛苦中,会推动死者家人对死亡的认识和确认,对于一些否认或者无法哭的家人而言,因为情绪的相互感染,平时不会哭的人也在集体力量下哭出来,为其创造一个非常有利于表达情感的环境。通过悲伤表达,促进对哀伤的处理。

接下来的环节就是礼过河(女性死者:礼血盆),这个环节是对死者一生是非对错的整理和告别,帮助家属缅怀死者,回忆生养之恩,帮助其脱离苦海。这个过程家属也会经历一次集体痛苦的阶段,再次与死者告别,把悲伤尽量释放出来。

脱离苦海之后就进入沐浴环节,类似于佛家所说的净身,就是干干净净地离开。经师会带领家属念往生咒,开始进入心理上的送别仪式(因为实际死者已经安葬好了)。这个过程也是把对死者的爱通过念咒的方式表达出来,也是一种期待死者进入极乐世界的愿望。

后面这个环节更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送别的最后一程,分为两部分,挨池(男的为挨塔)和过桥。就是经师带领家人托着死者香炉把死者送到奈何桥前要经过的路,这路紧挨一些危险障碍,要帮忙渡过,家人会不断围绕池或塔转圈,不断放一些钱,象是买路钱。到了过桥这一环节,就是奈何桥,众人再次悲痛不止,放声大哭,把所有的悲伤完全释放出来。所以经师会念各类经,歌颂死者的功德,说吉利话。其中有一个散花的环节,是对生者的祝福,为整个家族的祝福,开始把对死者的哀悼扩展到对家族先人的怀念。这里面有一个升华的过程,就是把悲伤升华为一种怀念,一种与先人的联接。

最后,死者的小孩就会拥有一个有死者香火的炉,每年忌日进行祭拜。通过香炉建立与死者的另一种联系。而随后的六周,有些人会简化掉,有些人会每逢七就再祭拜一次。

完成仪式后,众人还要经过一个洗脸、理发的环节,意味着与死者告别,开始新生活。

总之,中国古代文化有着落后的部分,更有很多智慧的部分,甚至很科学的部分。我们值得拥有其中的大部分,因为那是我们的根。





推荐课程

    热文推荐

    全国客服电话
    400-820-2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