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关键词: 青少年抑郁症心理疾病心理健康亲子关系童年
2021/07/07
文章关键词: 青少年抑郁症心理疾病心理健康亲子关系童年
今天偶然翻到这篇《解放日报》的报道,讲述了20个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家庭的故事。
这些被抑郁困扰的孩子,很多是重点中学的优等生,自我要求极高。然而在积累而发的心理疾病面前,一切的愿景和家庭秩序都被打碎了,父母的诉求只剩下 “希望孩子做一个快乐的普通人”。
而在此之前,这些父母对孩子的期许,往往是很高的;对孩子的“控制”,是很紧的。无论对家长还是对孩子来说,成长,都是一个压力重重的过程 ...
这两年,社会上的教育焦虑感在不断上升,我们要反思的,不只是教育方式的问题,也要反思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视。
因为每个人都会面临自己内心的成长前的挣扎,它来得早或晚,都不是我们攻击别人痛苦的武器。
“我很高兴孩子能利用这个机会有个情绪的出口,有个公共场合释放自己的攻击性……我愿意成为我女儿攻击和推倒的目标。只有推倒,才能重建。”
——一位抑郁症孩子的母亲
13 岁的谭谈没有想到自己的手指竟然还能轻快地落在黑白琴键上。
她走到旅社吧台前的电子琴旁,弹出一段旋律,又放声吟唱歌剧……
嘈杂的人声顿时静默,所有目光都被这位染着金色短发的少女吸引。
过去休学半年间,让家中钢琴再无声响,这是谭谈对母亲最直接的反叛。
因为弹钢琴,是她童年时由名校博士毕业的母亲安在她身上的“高尚志趣”。
琴声乐声相伴的美好场景背后,其实在场老少有着共同的焦灼。
媒体人张进推出“陪伴者计划”,试图从社会支持层面入手,探寻精神疾病疗愈之路。
11 月末,“陪伴者计划”征集 20 个因中重度抑郁症等精神疾病休学在家的青少年及其父母参与。
“我真的不怪他们了,就像是我养的猫,它饿了我拿质量不好的火腿肠喂它, 但不知道这会让它丧命,我只是不想让它饿……”
“我妈妈头脑精明,她把我看成了最大的一笔投资。 我上初中时,她反复比较了两所中学的收益回报,然后,哈哈……”
“我和我妈妈关系一直不好。”
“我一直觉得我爸爸是我最好的陪伴者,但是他拒绝了我这个想法……”
“我想或许我自己很难一下子变好,我只希望我的家庭关系能够变好。”
“女儿病后,我常常对她冷暴力,或者以出差工作忙的名义当逃兵, 其实是我不敢面对她,即使知道她需要我……”
“我知道我应该恨我妈妈,但恨不起来。我变成现在的样子,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都因为她。”
“她是名校的博士后,踌躇满志却有很多遗憾,我就是她消除遗憾的工具。 而且在我病后,我妈妈无坚不摧的权威形象被她自己亲手毁掉了。”
“如果爸爸再看着我做数学题,我一个字也写不下去了……”
“我永远无法原谅他们,这就是我想对父母说的。”
“早知道女儿会因为失恋发展出心理问题,就应该教教她怎么谈恋爱,而不是一直补文化课。”
“我很高兴孩子能利用这个机会有个情绪的出口,有个公共场合释放自己的攻击性…… 我愿意成为我女儿攻击和推倒的目标。只有推倒,才能重建。”
推荐课程
热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