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关键词: 心理学自我实现价值感热爱自律

文章关键词: 心理学自我实现价值感热爱自律
这是一个告别的时代。
6月17日,翻译界泰斗许渊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我们没有见过他,但他的翻译著作《追忆似水年华》、《包法利夫人》、《红与黑》等,几乎都耳熟能详。
外文专业的人太熟悉他了,因为许渊冲将无数诗歌翻译成外文,是“诗译英法第一人”。
“翻译”,贯穿了他一生。许渊冲曾说:我要活到100岁,把莎士比亚剧作全部翻完!
早在2007年,他被诊断直肠癌,医生断言他会在7年后死去。2014年,他获得了“北极光”奖。
“这生命,自己可以掌握”。许渊冲在上台领奖时,骄傲地说。
他热衷于用专业启蒙他人,6月1日,许渊冲录制了一个俏皮的儿童节短视频,一语双关地祝福小朋友:
“好上加好,精益求精;不到绝顶,永远不停。”
用英文来说就是:good better best,never let it rest,till good is better,and better best.”
这是他对下一代的期许,也是他对自己的要求。
伟人离世,朋友圈一片缅怀,熟悉不熟悉的人,都惊诧于他的作息表:
明明已经是中国翻译泰斗,为什么还要熬夜工作到凌晨四点?为什么还要为了一个细节,不眠不休地死磕?
原因只有一个:热爱。
择一事、终一生,这条准则成就了他。他就像历史中的每一个伟人,悄然从平凡变得不平凡。
没有侥幸,没有好运。上个时代的伟人,也没少走弯路,只是一出场就燃着热血,直到离世也不忘初心。
“不等炬火,暗夜发光”,是他们带给这个世界的价值,也是一个时代留下来的启示。
· 01 ·
伟人离我们很远,翻开历史书,看见一点轮廓,关上就忘了;
伟人也离我们很近,打开电视,有活的历史剧,告诉我们“伟人”有多普通接地气。
热播剧《觉醒年代》,以1915年新文化运动为背景,讲述李大钊、陈独秀、胡适、鲁迅、蔡元培等人的经历。
大家一定很好奇:历史书上一个个表情严肃的伟人,生活中是什么样子?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启蒙者,出场时衣衫褴褛像捡破烂的。
这或许不是编剧瞎写,历史中的陈独秀父亲早逝,从小被慈爱的母亲养大,性格本就有些狂傲。
他考科举,纯粹为了应付家人,所以考试时全程发呆,最终落榜。
狂,是陈独秀的性格底色。可是在儿子面前,陈独秀也有狂不起来的时候。
大儿子陈延年、小儿子陈乔年是两个“铁憨憨”,父子俩经常一言不合就吵架,儿子们生气了,会喊父亲:陈独秀先生。
陈独秀被怼得火冒三丈,还是掩饰不住疼爱,搬家时大包小包收拾好几箱,几乎都是给儿子们准备的生活用品。
这样充满温度的烟火气,剧中每个人身上都有。
比如鲁迅,平时一丝不苟,实际是个“傲娇”,面子受损了,就扛着牌匾到公司门口,气咻咻地“示威”;
胡适,一到饭点准时下班,谁叫都不灵,因为老婆等他一起吃饭呢,“宠妻狂魔”远近知名。
他们可爱、可乐、有血有肉,然而:
是这些人,掀起了一代人的思想革命;
是这些人,发起了民主科学和马克思主义科学;
是这些人,让我们看到普通人燃烧理想的成果;
也是这些人,救了新中国。
1927年、1928年,陈延年牺牲,陈乔年英勇就义,都年仅20多岁。
临死前,陈乔年留下一句话: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
今年清明节,陈氏兄弟的墓园满是鲜花礼物,很多人看了《觉醒年代》才知道他们。
电视播完了,他们没有被遗忘。墓园所在地“乔延路”,尽头是“繁华大道”,他们心甘情愿为后人的繁华铺路,让我们可以安享惬意。
这不是讽刺,这是馈赠。
伟人燃烧自我,化作春泥,滋养我们平安顺遂。而我们能做的,就是站在伟人肩膀,看向更高更远的地方。
· 02 ·
从民主时代到现代,我们一直追寻前人脚步,可这股追寻的动力来自哪里?
心理学家马斯洛发现,伟人身上有同一种特质:超越性。
它来自两点,第一点是:全神贯注体验生活。
许渊冲择一事、终一生,他的“全神贯注”,把中国诗歌的外文译本,升华到前所未有的美感高度。
外国人记住了李白、杜甫,他们不只知晓内容,也体会到了中国文化的美。
为了做到这点,许渊冲投入了全部精力。
纪录片《90后》中,他每天都坐在电脑前,笨拙地一个字一个字敲,翻译《莎士比亚》全集;
年过90,依然昼夜不分地工作。为了延长工作时间,他会“从夜里偷几个钟点”。
曾有读者疑惑,他这样勤奋,乐趣在哪里?
许渊冲的回应是:“生命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要让你过的每一天,都值得记忆。”
超越性的第二点是:把生命看作选择的过程。
拥有超越性的人,被称为自我实现者,他们无一例外,都献身于一项身外事业。
《觉醒年代》中,胡适和李大钊、陈独秀一起创办《新青年》,他们曾经志同道合,后来理念不合,胡适斟酌再三,选择离开。
他们分道扬镳,胡适好几次被文人讽刺,可他一点也不介意,还在回信中说:
生平对于君家昆弟,只有最诚意的敬爱。
他做出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透过历史书,我们能看到他这样做的意义。但在当时,他并不知道。
能够凭心做出选择,本身就是一种福报。
马斯洛认为,人如果被剥夺选择权,会患上“灵魂病”,深陷迷茫,“不知道该干什么”。
前人的选择,就像一盏明灯,告诉我们:不同时代背景下,每个人都应该有信仰。
信仰和坚持,是治愈“灵魂病”的良药。
我们渴望伟大,渴望不凡,但最渴望的,还是找到独属于自己的幸福感。
· 03 ·
历史不断更迭,一批伟人离开了,我们好像能越来越清晰地看见: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
是的,我们追随伟人的脚步。袁隆平去世后,全球华人缅怀,很多人无法到现场,就点外卖送花。
但我们也在创造脚步,献花被拍摄成照片,留给我们的下一代,让后代看到时代的浪潮中,万物都在变,但有东西永恒不变。
是信仰,热爱,以及,最深最真的价值感。
时至今日,袁隆平的团队仍然在工作,他们在盐碱地里种出大米,团队中不乏年轻的80、90后。
是的,伟人离开了。可普通人中,具有超越性的人也并不少。
眼科医生陶勇保住了患者一只眼睛,却被他砍伤。
妙手回春14年,遭遇人性最丑恶的一面,陶勇不仅没有失望,反而更苛刻的要求自己。
“对我来说,更多的是要立足当下,认可自我、接受自我、与自我和解,然后更多地想未来能干什么。”
他用仍在颤抖的手练习手术刀,忍受复建的疼痛和辛苦,积极参加盲人公益,只为用自己积极的行为,影响更多对医生怀有偏见的人。
京剧艺术家王佩瑜,4岁登台,43岁仍在唱京剧。
她改变了京剧的传统模式,在综艺节目里趣味教学,让不懂京剧的人也能感受愉悦。
这一生,她致力于做一件事:钻研京剧,传播戏曲之美。
她把全部精力献给精力,至今仍奔走在一线,不断尝试京剧接轨时代的新模式。
演员彭于晏,小时候因为气喘服药患上肥胖症,靠游泳健身克服了药物副作用,此后也选择用“自律”来解决问题。
他拍一部戏,就要学一门新技能:拍打戏学泰拳,拍水戏考潜水证,拍国外戏学泰国语和缅甸语……
他们为他人,为传承,为自己,贡献着价值。
成长充满了模糊的信念,没有人知道自己未来会怎样,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信仰,因此显得五花八门、各有千秋。
但追本溯源,秉承的还是“超越”。
有人在暗夜里发一点光,不等候炬火;有人竭力传递火炬,为自己,为他人,也为世界。
他们属于上个时代,也属于这个时代,还属于下个时代。
是他们,让我们看到先驱不会随历史湮没,仍有精神能够延续;
是他们,让我们看到没有硝烟的和平年代,仍有困境需要战胜;
是他们,让我们看到个人价值在推动历史,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暗夜发光,不等炬火;岁月流转,信仰永存。
先驱的成长激励我们,我们的成长激励着新一代年轻人。
代代相传的超越性,终会引导我们找到夜空中最亮的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