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心理文章> > 文章详情

2021/06/16

对于读者中经常出现年轻朋友这件事,我曾经相当费解。


我的公众号有三个专辑:育儿生活视界,分别对应中年人的育儿观、中年人的生活观和中年人的世界观。


虽然文字很活泼,但是中年人的活泼你懂的,不被年轻人嫌弃就不错了,吸引他们的难度不亚于我妈想用活泼的广场舞来吸引我。


在后来的交流中我才渐渐明白,年轻人闯入中年人的世界,是因为当他们还是孩子的时候,他们的父母就是中年人


他们想要了解那个时候的父母,想要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被那样对待,更想要确认,那是不是自己的错


那些童年的伤痛,当下的迷茫,如影随形的自我否定,与父母之间巨大的沟壑以及对他们的欲爱无能,都无法用时间去化解。


于是他们试图寻找一条道路,与父母和解,也与自己和解


我以为这已经够让人心疼了,直到后台出现一位小学生的留言



1623821176751585.jpg


在一篇关于抑郁症的旧文(“您的女儿已被确诊为抑郁症”“怎么可能!!!”)后面,这个孩子写道,文章最后的心理自测表他做了,66条中了30条


30条是什么概念?相信见过那张表的人都会心中一凛。


根据文字推测,这孩子极有可能正在遭受校园霸凌,每天被同学嘲笑,害怕上学也害怕老师,时不时就想哭。


“我该怎么办?以后该怎么办?可我才小学五年级啊!”——他写道。


本该不知愁滋味的少年,对未来却没有向往只有恐惧,实在令人揪心。


他该怎么办?


我常常解答家长朋友的疑问,也不时会给年轻朋友建议,可是面对这样一个孩子,我却头一次感到语言竟是如此苍白。


很显然,孩子自身没有能力去解决霸凌的问题,这种情况需要父母的介入


可他对自己的父母只字未提


宁可向一个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倾诉,也不愿意直接向身边的父母求助,究竟是为什么?


孩子正在经历的痛苦,身上那30条明显的反常表现,他的父母是一无所知还是视而不见


他们之间的关系到底怎么了?



· 01 ·

精神上的孤儿


前不久,《冰点周刊》发表了一篇文章《一个中年人非要劝年轻人快乐》,讲述了一位经历丧子之痛的老父亲长期卧底QQ群,对群里相约赴死的孩子们做心理干预的故事。


这位父亲叫徐世海,今年45岁。


去年5月12日,他年仅17岁的大儿子从顶楼一跃而下


男孩阳光帅气,多才多艺,事前一切如常,没有任何征兆


徐世海翻遍遗物也没有找到他轻生的原因


为了追查儿子的死因,他打开儿子的QQ号,进入儿子常去的聊天群。


在那个他不曾了解的世界里,有“暗黑漫画”,有死亡话题,还有“约死群”。


他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在哪一刻作出了那个决定。


群里的孩子讨论死亡,常常相互传递这样的思想:别指望父母、老师能帮你做什么,想改写人生,只有生命重来。


很显然,在现实世界里遭遇挫折的孩子们不信任大人,拒他们于千里之外


1623821303292646.jpg

截图来源:冰点周刊


不止一个孩子对徐世海说过,日常烦恼几乎没有出口


他们不开心,但很少向人袒露心迹,父母觉得他们衣食无忧,认定他们无病呻吟


他们性格敏感,自我怀疑,对人生失望透顶,对父母满腹牢骚。


“他们压抑得太久了,”徐世海说,“就像一个火药桶,早已积满了油,就差一个火星把它引爆。”


在这些青少年身上,徐世海寻找着儿子的影子——善良,懂事,从小被身边人称赞“省心”,习惯把压力埋在心底,对家长“报喜不报忧”


他终于走近了自己的孩子,却已经太晚了。


这份遗憾支撑着他去解救一个个还未走上绝路的孩子


1623821337760334.jpg

截图来源:冰点周刊


一个湖北女孩被骗拍下裸照写下欠条,不敢告诉家人,深夜在街边痛哭,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徐世海得知情况后一边在线开导她,一边帮她报警。


一名中学生被同桌掌握隐私长期勒索,付出一学期的生活费后“不想活了”


徐世海给勒索者打电话解决了问题。


一个上高二的女孩背负着全家的期望,但真的学不进去了,请假调整状态,父亲认为“你就是在家等死”,不再给她生活费。


女孩开始怀疑亲情


徐世海使出浑身解数开导和劝解她。


。。。


不难看出,这些孩子遇到问题时第一反应不是去向父母求助,而是害怕父母知道


对他们来说,父母不仅不是可以解决问题的人,还是会给他们带来更可怕的问题的人。


徐世海像父亲一样和这些孩子深聊,常常聊到凌晨。


大部分孩子都被他解救下来,跌跌撞撞开始了新的生活。


也有孩子令他束手无策,始终打不开局面,留下了令人心碎的遗憾。


这篇文章有两个细节让我感触最深:


一是徐世海观察过一些家庭,父母自认为成了孩子的朋友,但孩子并不认可。


几天前正好和一个朋友聊到类似的话题。


朋友告诉我,她曾经做过一个调查,问身边所有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多了解。


竟然有很多家长告诉她,对孩子的了解程度是百分之百


“百分之百!这不扯淡嘛!”朋友觉得不可思议,“这些家长都是哪里来的自信!”


“我敢说,越是这样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越不了解。”


对此我表示认同,理由后面会提到。


二是文章结尾提到,不止一个孩子问徐世海“以后能不能叫你爸爸”,他全都拒绝了。


“无论如何,每个孩子的父亲都只有一个,别人无法取代。”徐世海说。


1623821404659848.jpg

截图来源:冰点周刊


是啊!这些孩子并不是孤儿,他们都有父有母


可是在他们离痛苦绝望如此之近的时候,他们的父母却仿佛在另一个遥不可及的世界里。


他们宁可叫一个陌生人爸爸,只因为这个陌生人愿意听他们说话,陪他们聊天。


他们是精神上的孤儿。



· 02 ·

被摧毁的亲子关系



在婴儿时期,每个孩子对父母都有着极大的依恋。


父母是第一个听他们哭,对他们笑的人,也是他们安全感的所有来源。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渐渐走向独立,对父母的依赖程度会慢慢下降。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理所当然地和父母不再亲密。


事实上在成年以前,父母都应该是孩子最信任和最愿意依靠的人


好的父母甚至可以成为孩子一辈子的良师益友,精神支柱。


可惜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美好的亲子关系少之又少。


许多家长都问过我,为什么明明告诉过孩子有什么事可以跟父母说,可孩子偏偏什么都不肯说?


而我只能委婉地告诉他们,答案在他们自己手里


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才愿意向另一个人敞开心扉?


前提是绝对的信任,信任眼前这个人会完全接纳自己,不会否定、嘲笑、批评和打击自己


父母这个身份比起外人,原本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毕竟孩子在婴儿时期曾经对我们有过百分之百的信任。


如果这种信任被摧毁了,那也只可能是我们亲自动的手


比起上一辈父母不懂教育、拳打脚踢、任意妄为,这一代父母明显更愿意学习,可为什么学来学去还是不得要领,亲子关系还是一言难尽呢?


我们先来看看当代父母怎样一步步毁掉孩子的信任的。


一, 假民主,真强权


和上一代父母相比,当代父母已经不太会以蛮横霸道发号施令的形象示人了。


他们把“尊重孩子”挂在嘴边,有事没事总爱问问孩子的意见,以示开明。


可是他们真的会采纳孩子的意见吗?恐怕没那么简单。


有时候会的,如果孩子的意见正好和他们的意见一致的话。


如果不一致呢?


很多人就会按捺不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亲情绑架道德施压,直到孩子被迫就范为止。


然后还要沾沾自喜,觉得自己真会教育孩子。


前阵子公众号“露脚脖儿”发表了一篇文章,描述了高铁上观察到的一幕。


一位妈妈询问孩子要不要吃饭,孩子说不饿,一会儿再吃。


本来挺简单一个事儿,妈妈也明明“哦”了一声,结果没过两分钟就开始以“过了饭点就吃不下去了”为由,对孩子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教育工作,一边反复用疑问句和反问句数落孩子,一边摆事实讲道理旁征博引谈古论今说明吃饭的重要性,一边还要不停提醒孩子注意控制情绪不要提高音量。


整个过程只能用令人窒息来形容。


最后孩子情绪终于崩溃,一边哭一边吃饭。


这位妈妈看上去知书达理,对孩子有着无穷的耐心,也没有采取任何暴力,可是他们的亲子关系会好吗


你猜,你使劲猜!


1623821656898404.jpg

截图来源: 露脚脖儿

标题:《中国家长在把孩子整崩溃上实在是太有一套了》


在这件事中孩子学会的不是按时吃饭有多重要,而是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不可能得到妈妈的认可,妈妈永远都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他身上。


以后这个孩子遇到问题,最不想告诉的就是自己的妈妈


二, 讲道理,使劲讲道理


自从当代家长意识到打骂孩子不妥之后,讲道理就成了他们的必杀技。


可是知道什么时候该讲道理、能把道理讲好的家长屈指可数,可大多数人对此毫无自知之明。


就如上面提到的高铁妈妈,孩子只是暂时不饿不想吃饭,既没有浪费粮食又没有影响他人,她居然能扯到“粒粒皆辛苦”“教养缺失”乃至“道德缺失”上去,也不知道偏题偏成这样语文是不是体育老师教的。


面对一个满口陈词滥调还自以为是的家长,孩子的内心是崩溃的,还不能反抗,只能默默忍受。


钝刀子杀猪,差不多就是这种感觉了。


曾经有网友说过,童年最大的噩梦就是听父母喋喋不休地讲道理,还不如打一顿来得痛快


我在过去的文章里也说过,孩子听不进去的话全都是废话,大人的那些“大道理”只不过是在满足自己的表达欲而已,不仅起不到教育作用,还会起到反作用。


以后当孩子真正遇到困难的时候,怎么会去求助于一个爱讲道理的大人呢?


如果我们想找人倾诉,会想去听“粒粒皆辛苦”这种大道理吗?


三, 找缺点,贴标签


很多家长之所以自认为很了解孩子,是因为他们找起孩子的缺点来总是又狠又准


自私、懒惰、情商低、脾气差、不爱学习、不求上进。。。这些词就像一个个标签,直接贴在了孩子身上。


每当有父母跟我这样恨铁不成钢地描述自己的孩子时,我都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成年人的傲慢


我们不妨扪心自问,我们就没有自私和懒惰的时候吗?我们情商有多高,脾气又有多好?我们就这么爱学习又求上进?


我们敢照照镜子么?


这些都只不过是人性最普遍的弱点而已,我们自己尚且要用尽一生与它们不懈斗争,更何况还在努力成长的孩子?


当我们习惯于以绝对正确、无比伟光正的姿态居高临下地批评孩子时,居然还幻想着孩子能够对我们心无芥蒂、畅所欲言?


孩子凭什么要把心事告诉这样的大人?


他们还没被轻视、被贬低、被指责够吗?


四, 追求完美,无法容错


如果要问我世界上哪一种家长最可怕,我会把“追求完美”放在第一位。


因为每个人都会有弱点和阴暗面,如果想要把所有的弱点和阴暗面都消灭,那就只能把这个人消灭。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孩子,只有配合家长完美表演的孩子


这就是为什么我的那位好友会说,那些认为自己对孩子了解程度达到百分之百的家长往往最不了解孩子。


他们根本就不明白,孩子有着永远也不想让父母知道的一面。


而且只要他们不想让父母知道,父母就不会知道。


成年人的傲慢让我们早已忘了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曾经有过那么多的秘密不为人知。


有些秘密,原本也没有多重要,只不过是在宣示孩子自我世界的领地而已。


“完美型”家长最可怕的地方在于,他们会在不自觉中逼迫孩子把最脆弱的部分隐藏起来


而这些隐藏的部分,很可能是一个又一个求救信号


· 03 ·

补救的姿势


如果想要赢得孩子的信任,这里有一些实用的建议,可以作为补救。


一,无条件接纳


徐世海之所以能够进入那么多孩子的内心,获得他们的信任,只不过用了一招——“从来不反驳年轻人的话”


他是真正蹲下来平视孩子,向他们张开无私怀抱的人。


为什么一个陌生人可以做到的事,父母们反而做不到呢?


这是因为,徐世海和孩子们聊天,是把他们的生命和快乐放在第一位,没有杂念。


而父母们却时时刻刻想着教育孩子、改造孩子,总是忍不住要发表自己的高见。


换句话说,父母们之所以容易忽视孩子的痛苦,是因为他们总是把“成材”看作高于一切。


孩子们的话幼稚、偏激、又消极,难道徐世海不清楚吗?


只不过他更清楚,孩子们倾诉的机会,往往就是他们获救的机会


而一个人愿意倾诉的前提,是眼前只有一个敞开的怀抱,没有否定,没有批评。


1623821827566417.jpg

截图来源:冰点周刊


二,进入孩子的频道


要想拥有亲密的关系,首先要进入相同的频道


让孩子进入我们的频道往往不易,毕竟心智成熟度和人生经验值相距甚远。


但我们有机会进入孩子的频道。


每个孩子小时候都会叽叽喳喳说很多学校的八卦,也许有点无聊,但不妨放下我们正在刷的手机,好好听一听


他们正在读的书,正在风靡的游戏,正在交的朋友,正在流行的歌曲,那就是他们的世界,正在向我们敞开着


如果我们没有表现出兴趣,甚至表现出某种不屑和鄙夷,那么这个世界很快就会对我们关闭,到时候我们想要了解孩子,可就远远没那么容易。


所以不要批评他们的书浅薄,他们的游戏幼稚,他们的朋友不行,他们的歌曲难听,这只意味着你老了,代沟你已经亲手挖好了。


没有哪个孩子会愿意隔着一条代沟向你倾诉,太费劲了。


别忘了,徐世海之所以能够帮助到那么多的孩子,是因为进入了QQ群,那个曾经一无所知的世界。


如果曾经对那个世界不是一无所知,那么,关于他儿子的故事或许也有机会改变


可惜没有如果。


1623821855631962.jpg

截图来源:冰点周刊


三, 交换秘密,说说糗事


拉近两人之间距离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交换秘密,没有之一。


当两人都掌握了对方的“把柄”之后,相互之间的信任感就会大幅度提升


这个道理可能很多人都懂,只是不敢用在亲子关系上。


大多数父母都有偶像包袱,生怕自己的糗事被孩子知道会失去威信,但其实过虑了。


父母的威信主要来自于成年人的处事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于未成年人有着天然优势


父母对孩子的控制力则是来自于从小培养起来的互动模式,六岁之前如果已经形成定式,并不容易改变


聪明的父母会懂得用自己小时候的糗事来安慰孩子,让他明白每个人都会长大,烦恼只是暂时的;


大胆的父母会懂得用成年人的糗事来开导孩子,让他明白人无完人,人应该怎样克服自己的弱点;


有爱的父母会懂得用孩子小时候的糗事来温暖孩子,让他明白爸爸妈妈一直都记得他可爱的样子,爱从来就未曾改变。。。


许多孩子之所以不敢向父母打开心扉,是怕被父母看到自己狼狈的样子。


如果彼此狼狈的样子早已不再是秘密,那么还有什么障碍吗?


徐世海获得孩子们最终信任的时候,是他向他们发去儿子生前照片的时候。


他用自己的伤痛,最终换来了孩子们一览无余的伤痛。


彼此的秘密,让他们终于紧紧拥抱在一起。


1623821882872816.jpg

徐世海和一个年轻人的聊天记录

来源:冰点周刊



成都49中事件爆发后,曾有无数网友发出疑问:


为什么那个母亲会认为孩子是高高兴兴上学去的呢?


孩子低迷的状态、手臂的伤痕,无论如何也不是“高高兴兴”的样子啊!


为什么我们大多数父母总是相信自己的孩子上学的时候是高高兴兴的,是什么给了我们这种自信?


我想,是无知吧。


许许多多的父母,没有倾听过孩子,却以为孩子会向自己诉说;没有付出过真诚,却以为孩子会对自己真诚;没有用心拥抱过孩子,却以为孩子会来拥抱自己。。。


孩子早已转身离去,而他们的父母却全然不知


这就是如今亲子关系最大的困境


转载请注明来源“女子无才便留德”(ID: wucai6de),作者:无才姐。侵权必究。如需开通白名单,请联系小助手微信:wucai6de01。


-End-



推荐课程

    热文推荐

    全国客服电话
    400-820-2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