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心理文章> > 文章详情

2021/06/11

全国新高考Ⅰ卷


1623393489773981.jpg

这道题可以写心理学先天后天之争(nature vs. nurture)。


从历史的角度上来看,这个问题其实是观念之争:

女性是先天更温柔吗?同性恋是先天形成的吗?讨论这些问题能够推动社会观念的进步。

而这段引文明显持有后天更重要的观点,生而弱者也可以通过「勤自锻炼」,达到「增益其所不能」的境界。

这点与心理学界的神经可塑性(Neuro-plasticity)不谋而合,即使是长大成人了之后,你的大脑结构,那些突触与神经回路,是会因为「用进废退」而发生改变的[1]。

从这个观点延伸,我们也可以写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比起认为能力是固定不变的、生来决定好了的东西,持有成长型思维的人更倾向于认为能力是成长的、会随着努力而变化的东西。

也就是说,比起夸孩子聪明,不如夸孩子努力;比起夸孩子有天赋,不如夸孩子在训练中的进步与具体表现,这样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会更高,表现也会更好[2]。

如果想要更多了解成长型思维,可以看《终身成长》这本书~

全国新高考Ⅱ卷
1623393673496148.jpg


//角度一



这题的题眼其实可以落在描红上。

什么是描红?是用毛笔蘸墨在红模子上描着写字,你先得有个框架,才会落笔写「人」这个字。

说到框架,就不得不提到图式(Schema)这个概念了,它是用于组织感知新资讯的系统。知识围绕着图式相互联系,在我们的脑海中形成了知识网络[3]。

借用图式的概念,心理治疗家创建了图式疗法(Schema Therapy),该疗法尤其关注早期适应不良图式(early maladaptive schema)的评估、干预与修复[4]。

所谓的早期适应不良图式,就是在未满足的核心情感需要、早期经历和个体情绪气质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应对不良的一种日常思维模式,其核心是一生中不断重复的自我挫败感

在日常生活中,陷入不良图式的个体会扭曲认知,将正常的事情同化到自己的不良图式中。

对方没有秒回消息?发了简历后两天还没有收到回复?



普通人可能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但如果你是一个有「寻求称赞/认可」不良图式的人,很有可能就会陷入自己哪里做错了的思考中,从而处于痛苦中。

这种痛苦是熟悉的、可控的,最重要的是,它与你的核心思维模式是一致的,所以在不自觉的情况下,相似的剧目会在你的人生舞台上一遍遍地重复上演。

「人」一定要照着被过往经验限定的描红来写吗?如果我发现过往形成的不良图式限定了我人生的方向,我能改变吗?

你可以的,改变很艰难,但意识到这件事的存在,是改变的第一步。

更多关于图式治疗的资料,可参考《图式治疗:实践指南》与《性格的陷阱》等书。

//角度二

这个「人」字的三个步骤,就像人生发展的三个阶段:起笔,青少年时期总是个人中心、自我神话,难得「藏而不露」;中锋,中年时期选择什么路要「不偏不倚」;停滞迂回,老年时期仍可以缓缓出头。
这让我想到毕生发展观。传统观点觉得,老年就是停滞、退步,连最初的发展心理学研究都很少关注老年。
但心理学家Baltes提出的毕生发展观相信老年还可以有进步「出头」。具体有以下几点:
个体的发展是一生的过程,并不仅限于儿童和青少年,中年、老年也在发展。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出现发展中的行为变化。最后一笔的最后一下,看似是向下停滞,其实之后还有向上出头。

发展的形式是多样的,发展方向也因心理和行为种类不同而有差异。发展过程复杂,包括一系列的发展模式,既有前进,也有衰退,还有停止。任何一种行为的发展过程都是复杂的。发展不是简单的朝着功能增长方向的运动,而总是由获得(长)成和丧失(衰退)的结合组成。就像写字,起笔可以逆锋,但最终是为了向另一个方向写。

心理发展有很大的个体内可塑性(个人内部的可变性),由于个体生活条件和经验的变化,发展可采取多种形式。

我自己用了多年的QQ签名就是毕生发展观的观念,就以它作结吧:

Life-span perspective on development emphasizes that options, and therefore gains and losses, are features of all development.

高考不是人生的终点,愿你的人生探索愉快,选什么都有精彩的体验。

全国甲卷
1623394134505007.jpg
这道题被词序给耽误了,我们其实可以从「有为与可为」去切入。

从那些榜样的有为中,我们能够找到可为的方向,这是什么?这就是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啊朋友们[5]。

观察学习就是由于观察他人行为,而发生的行为或态度学习。包括注意(Attention),保持(Retention)、再生产(Reproduction)与激励/动机(Incentives and Motivations)四个要素。

虽然看上去很浅显,但观察学习在上世纪行为主义占主导的心理学界起到了推动范式转移的作用,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概念~

全国乙卷
1623394222996502.jpg

心理学上也对如何实现理想目标做出过理论假设和研究,比如:


个人奋斗(修身)是人格研究中动机取向的一个研究话题,与目标实现密不可分[6];


在理想目标方面,基于个人兴趣及价值观的内在目标(intrinsic goal)比基于外部压力的外在目标(extrinsic goal)更可能达成,具体目标比模糊目标更易达成[7][8];因此,“立义以为的”,要从内心认可“义”、要把“义”具体化。


而在实现理想目标的过程中,自我调节理论(self-regulation theories)[9]讨论了促进目标达成的调节策略,关键在于维持适宜的动机(矫思以为矢)以及形成清晰的执行意向(奠而后发)。


天津卷


1623394320215819.jpg

//角度一



我们可以从仪式感的角度来看这件事。


纪念日体现了人类对仪式的追求。在《小王子》中,狐狸告诉小王子,仪式就是“使一个日子不同于别的日子、一个时刻不同于其他时刻的东西”。仪式最早可以追溯到人类祖先的宗教祭祀活动上,是人类社会古老而普遍的文化现象,直到今天仍然存在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仪式包含一系列正式的、可重复的流程式动作,这些行为是被人为地赋予了一系列的象征性意义[10]。仪式行为既包括简单的动作,比如握手、拥抱,也包括更复杂的活动,比如在隆重的婚礼仪式、亲人离世的告别仪式等。

为什么我们需要纪念日背后体现的仪式感呢?纪念日在时间的单行道上立下清晰可见的人生路标,使我们能够在度过纪念日的仪式中,记住我们是如何“从昨天走到今天”,不忘初心走向未来。

不仅如此,研究还发现,仪式能够激活大脑中的多巴胺奖励系统,给我们带来情绪抚慰,缓解焦虑[11];满足人们对秩序的追求,获得对生活的控制感[12];多人参与的仪式还有利于拉近彼此的关系,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13]。

//角度二

这道题也可以用关注过去的积极时间观来切入。

心理学家津巴多和博伊德提出,我们通常都会将自己连贯的生活划分为不同的时间类别,包括过去、现在与未来,并且对不同的时间类别会持有一种相对稳定的态度,由此形成时间观 (time perspective),这给我们的生活赋予了秩序、连贯性和意义。简单来说,一个人的时间观反映的是这个人对待时间的态度、信念和重视程度[14]。

我们的时间观在津巴多时间观念量表(Zimbardo Time Perspective Inventory, ZTPI)中被划分为五个维度:关注过去的消极时间观 、关注过去的积极时间观、关注当下的宿命主义时间观、关注当下的享乐主义时间观、关注未来的时间观[15]。

其中,关注过去的积极时间观(Past-Positive)反映的是一个人对过去的积极态度和信念,而对纪念日的珍视体现的正是这种关注过去的积极时间观。对于持有这种时间观的人来说,过去充满了美好的回忆和值得纪念的日子。

他们能更多地回忆起在过去的成功和快乐时光,积极怀旧并对过去的记忆进行积极建构,这会使我们的生活充满意义感和连续性,从过去汲取力量,在当下做出更好的决策,更坚定地走向未来。

北京卷

1623394490203708.jpg

//第一题

无论起到客观作用的是“时”还是“我”,在主观上,人们都会对自己的成败有独特的归因。这些归因,会影响人们之后的情绪、行为等。

心理学家Weiner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得到了一些关于归因的研究结果[16]:
  • 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时,会感到满意、自信、骄傲;
  • 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运气好、时机好时,产生的满意感会比较少;
  • 个人将失败归因于能力差、没努力等内部因素时,会产生羞愧和内疚;
  • 个人将失败归因于运气差、“生不逢时”时,产生的羞愧感会比较少。

在高考作文中,最稳妥的选点也许是“将成功归因于内部,激励自己继续努力”


//第二题

真正的成熟不仅仅指身体的成长,还有心理的成熟。


中国的心理研究者在编制《心理成熟度》量表时,提出了心理成熟的六个维度[17]:

  • 自我洞察。包括自我认知、自我反思、自我体验。
  • 社会认知。对客观世界及人际交往良好认知,说人话就是“看事情积极、想得开”。
  • 情绪管理。情绪成熟是个体心理成熟不可缺少的一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说的“情商”,在有的心理学研究者看来就包括合理地分析情绪及对情绪恰当地反应。
  • 社交风格。会处理人际关系、“会办事”。
  • 适应能力。比如社会化能力强、遇到问题办法多、“能抗事”。
  • 爱的能力。包括关心别人、助人等。

七八百字作文也许容不下这么多点,但自我社会两方面最好都有所涉及。


浙江卷

1623394708377599.jpg



这里的终点起点过程三个词,其实就是对应了教育评价的三种形式:


总结性评价(Summative assessment)、诊断性评价(Diagnostic assessment)与形成性评价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12][13]。

就像高考,你可以把它看做是典型的总结性评价,它的目的就是拿来检验你是否最终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并以此作为大学入学的选拔标准,这时高考的得失就是终点

另一方面,你也可以把高考当作是一次大学入学的诊断性评价,它可以确定你在学习上的优势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显示你的学科基础是厚实还是薄弱,这时高考的得失就是起点

(当然,说「高考是诊断性评价」是有些勉强:真正的诊断性评估是由授课教师来组织的。


比如说在上课前通过测验了解学生对心理统计的掌握情况,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分析并解释简单的方差分析结果,但不太清楚多重比较和简单效应,那么之后的课程就可以把这些作为授课重点,这就是一次典型的诊断性评估



最后,放眼整个人生的话,你也可以把高考当做是一次形成性评价:通过这次考试,我们确定了自己学习的效果。哪方面的投入不够?是不是要调整自己的预期计划?在这次的评价后都可以调整一下。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旅行,而高考的得失只是过程之一。

应该用哪种视角来看待高考呢?

只有从现在这个时间点向后拉开好多年的距离,在你的人生被刻下各色经历之后,你才能确切地评价高考的得与失。

所以,对于刚考完的学生来说,别想那么多啦,还有一整个暑假等着你去挥霍时光呢,纠结于得失可是莫大的浪费哦!




每年的夏天,都是一代人的回忆。

或晴或雨,不变的是手心有汗、纸上留墨。

永远都有年轻人,从一场盛大的考试开启下一段旅程。

祝所有考生心想事成,夏天快乐!

参考文献

[1]Sasmita, A. O., Kuruvilla, J., & Ling, A. P. K. (2018). Harnessing neuroplasticity: modern approaches and clinical futu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128(11), 1061-1077.

[2]Yeager, D. S., Hanselman, P., Walton, G. M., Murray, J. S., Crosnoe, R., Muller, C., ... & Dweck, C. S. (2019). A national experiment reveals where a growth mindset improves achievement. Nature, 573(7774), 364-369.

[3]https://zh.m.wikipedia.org/wiki/%E5%9F%BA%E6%A8%A1_(%E5%BF%83%E7%90%86%E5%AD%B8)

[4]蔺雯雯, & 崔丽霞. (2008). 图式治疗理论与实践. 心理科学进展, 16(04), 576-581.

[5]Bandura, A. (2008). Observational learning.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ommunication.

[6]刘秋萍, 石向实. (2011). 个人奋斗及相关研究综述. 社会心理科学(01), 11-16.

[7]Gollwitzer, P. M., & Oettiingen, G. (2015). Motivation and actions, psychology of. In J. D. Wright (Ed.),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 behavioral sciences (2nd ed., pp. 887–893). New York: Elsevier.

[8]Locke, E. A., & Latham, G. P. (2006). New directions in goal-setting theory.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5, 265–268.

[9]Gollwitzer, P. M., & Brandstätter, V. (1997). Implementation intentions and effective goal pursui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3, 186–199.

[10] 冉雅璇, 卫海英, 李清, & 雷超. (2017). 心理学视角下的人类仪式: 一种意义深远的重复动作. 心理科学进展, 26(1), 169-179.

[11]Alcorta, C. S., & Sosis, R. (2005). Ritual, emotion, and sacred symbols. Human nature, 16(4), 323-359.

[12] Lang, M., Krátký, J., Shaver, J. H., Jerotijević, D., & Xygalatas, D. (2015). Effects of anxiety on spontaneous ritualized behavior. Current Biology, 25(14), 1892-1897.

[13] Wen, N. J., Herrmann, P. A., & Legare, C. H. (2016). Ritual increases children’s affiliation with in-group members. 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 37(1), 54-60.

[14] Stolarski, M., Fieulaine, N., & Zimbardo, P. G. (2018). Putting time in a wider perspective: The past,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 of time perspective theory.

[15] Zimbardo, P. G., & Boyd, J. N. (2015). Putting time in perspective: A valid, reliable individual-differences metric. In Time perspective theory; review,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pp. 17-55). Springer, Cham.

[16]陈琦, 刘儒德. (2007). 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二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p227.

[17]王瑞, 邓丽芳, 郑日昌. (2009). 心理成熟度量表的初步编制.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18(2), 180-183.

[18]Harlen, W., & James, M. (1997). Assessment and learning: differences and relationships between formative and summative assessment. Assessment in education: Principles, policy & practice, 4(3), 365-379.

[19]Treagust, D. F. (2012). Diagnostic assessment of students' science knowledge. In Learning science in the schools (pp. 339-358). Routledge.































推荐课程

    热文推荐

    全国客服电话
    400-820-2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