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关键词: 隔离法情绪调节心理情绪自我调节亲子关系

文章关键词: 隔离法情绪调节心理情绪自我调节亲子关系
我经常在美国幼儿园看到这种管教方法:老师在教室角落放一张特别的椅子,当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时,告诉孩子:「我数到三,你再这样,就去坐那张椅子!」当孩子依然不听话,老师就会把孩子带到那张椅子前,命令他:「在这里坐五分钟!」
这是很多老师和家长使用的方法,我称作「隔离法」——当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或是不服命令时,父母把孩子关在房间里面,或是要求孩子独自坐在角落。幼儿园老师还向我解释:「书上写,孩子几岁,就要隔离几分钟。」但是,隔离法真的有效吗?
用「连结法」取代「隔离法」
美国精神科医生丹尼尔‧席格写过一篇文章《隔离法正在伤害你的孩子》(’Time-Outs’ Are Hurting Your Child)。席格表示:「隔离法对孩子有许多负面影响,当孩子被隔离时——不管是被关在自己的房间里,或是必须独自坐在某个角落,孩子感受到的是孤立与父母的拒绝。研究发现,孤立与隔离,这种由关系上造成的痛苦,对大脑造成的伤害相当于肢体虐待。」
当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时,通常是遇到无法负荷的情绪,又没有好的情绪调节能力。这时候,孩子需要父母的协助和引导,帮ta平抚引发冲动行为的下层脑,重新启动掌控思考的上层脑。
孩子哭闹就隔离,父母传递的讯息是:
“表现好,我才喜欢跟你在一起;若你在痛苦、悲伤、混乱的情绪当中,我不会理你,你必须自己承受这些情绪,没有人会支持你。”
但是,这时候,孩子需要的是与人连结,而不是隔离。许多父母会以为:将孩子关起来,ta就能自我反省。但是孩子被隔离时,心里想的通常是:「不公平,明明就是弟弟先打我!」「我最讨厌爸爸妈妈了!」这些忿忿不平的情绪,加上感到被孤立、被拒绝,就会有更剧烈的情绪反应,阻挠掌控思考的上层脑运作,孩子也错失了学习调节情绪的机会。
与其使用「隔离法」,父母可以改用「连结法」,提供孩子安全的亲子连结。有位妈妈分享:她在家里帮孩子布置了一个舒适的空间,里头摆放孩子喜欢的玩偶、玩具、绘本和彩色笔,就像孩子的安全祕密基地。每当孩子受情绪困扰时,妈妈就会询问或邀请孩子到这个空间画画、阅读绘本、玩玩具,帮助自己平抚情绪。更重要的是,妈妈会告诉孩子:「如果你需要我,我会陪着你。」孩子不必独自承受混乱的心理情绪。
依附关系(心理圆工作室:此处我们经常翻译成【依恋关系】)研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