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心理文章> > 文章详情

2021/05/14

这两天,家里发生了一件很揪心的事。


姐姐上五年级的女儿阿歆,竟然在家割腕自杀


那天晚上,阿歆作业做到十二点,还是没做完。姐姐气得不行,就狠狠地训斥了她。


结果,阿歆突然冲到厨房,拿起菜刀,在手腕上用力割了几个大口子,鲜血顿时流满地。


姐姐吓坏了,忙冲上去抢菜刀,急急忙忙把阿歆往医院里送。此后,再也不敢对阿歆说半句重话。


后来,我去探病,问阿歆怎么这么冲动。


她面无表情地说:“他们觉得我差劲,觉得我这不好那不好,整天骂我,既然这样,我不如死了算了,这样就没人给他们添堵了。”


听到这,我的心瞬间揪疼起来,忙把阿歆抱进怀里,一时间竟不知如何安慰她。


这孩子,是对父母有多失望,才会说出这样寒心的话来。



我们总口口声声说爱孩子,为了孩子可以付出一切,可也是这张嘴,总是说出最伤人的话。


“你是猪脑子吗,这么简单的题都做错了!”

“总是这么粗心,长大能干成啥事!”

“这点事都做不好,看看人家,再看看你。”

“真是气死我了,你什么时候才能学会体谅我们?”

……


看似关心,实则诛心。


就像《正面管教》一书中说的:“我们究竟从哪里得到这么一个荒诞的观念,认定若要让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要让他感觉更糟?”


这种暗藏在刀子下面的爱,太容易误伤孩子了。


· 01 ·
为什么你越骂,孩子越差?



知乎上有个提问:经常被父母吼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


回答中,不少人说出了心声:


“被骂过后心里很难受,无法专心,头很疼,上课听不进去。”

“每次被吼都不知道错在哪里,慢慢的我也开始吼同学,非常讨厌这样的自己。”

“自卑,体会不到家庭的幸福,很痛苦,甚至觉得自己是人渣,很差劲。”

“敏感多疑,变成了讨好型人格,失眠严重,已经开始想是不是要用自杀的方式,来堵住她无时无刻都在吼的嘴。”



这些孩子,在父母殷切的期许下长大,却因父母用错了教育方式,变得伤痕累累。


生活中,不乏这样的父母——企图通过责骂,让孩子知耻后勇。


却不知,这样的方式,只会取得反效果。


当我们责骂孩子时,是在向孩子传递“你做得不够好”“你不行”的信号。使深陷“问题区”的孩子,变得更加内疚和羞耻。


为保护自己不受痛苦,孩子会在心里否认错误,推卸责任,从而出现“屡教不改”这种让父母头疼的行为。


而且我们的大脑,生来更关注危险、消极的事物,容易强化负面评价。哪怕父母事后安抚,这种负面影响也很难消除。


长期如此,孩子就容易变得自卑、焦虑甚至抑郁。


此外,高频率的责骂,还会让孩子变成真正的“笨蛋”。


精神病专家 Martin A.Teicher,曾对经常遭遇父母语言暴力的孩子,做过大量研究。


最终发现:童年时常遭受父母责骂的人,言语智商只有112分,比普通孩子低12分。并且,父母的语言会改变儿童大脑的生理结构,使负责记忆和学习的海马体体积减少。


也即,父母越骂,孩子越容易产生学习障碍,情商也会低于正常水平!



· 02 ·
夸奖,是一种被误解的美德


“孩子不能夸,一夸就翘尾巴。”


在我们的文化里,夸奖仿佛是毒蛇猛兽,很多人都认为:夸奖,会让孩子变坏。

其实,这是一个极大的误会。夸奖,不仅会让孩子变得更好,还会让孩子更爱父母。


在短片《努力一点点》中,讲述了男孩M和妈妈的足球故事。



短片一开始,妈妈就被教练告知:“M基础不好,投球技术基本为零。”



听了这话,妈妈心情很沉重,但还是决定对M说:“教练说你一直都很努力,在这之前,你都完全不会用头去顶球,但你现在时不时都能做到了呢。”



M听后,大为振奋,冲回房间就开始练球。


后来,妈妈发现M跑步也是最后一名,面对M挫败的样子,她又鼓励:“没关系,努力去超过你前面的那个人就好。”



没有指责,没有推开,妈妈就这样,用夸奖、鼓励的方式,让M重拾信心。最终,勤于练习的M,在赛场上为本方拿下了最关键的一分。



心理学上有个效应,叫“南风效应”——顺应人内在的需求,更容易启发自我反省,从而达到目的。


用在亲子教育中,便是:


当父母只想着用粗暴简单的方式,去责备孩子时,孩子往往会产生逆反心理,与父母对着干。相反,当父母愿意去夸奖孩子,反而更容易达到让孩子自省的目的。


因为渴望被人肯定和赞美,是人类内心深处,最原始的需求。


来自父母的夸奖和认可,是一种原始正面积累,能让孩子感受到爱、接纳和信任,拥有丰厚的“原始资本”。


当孩子的心充盈了,也就有力量去追逐更好的自己,甚至回馈父母了。



· 03 ·
这样夸,孩子更优秀




虽说多夸少骂,对塑造孩子的行为大有好处。


但盲目的吹彩虹屁“你最棒”“你最聪明”,却胜似毒药,会让孩子变成“讨好者”,或极度依赖他人评价的人。


所以,如何夸,很重要。


一般来说,大致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夸过程,不夸结果。


很多父母夸孩子时,往往习惯跳过过程,直接夸孩子取得的成果。


如“你这幅画真美”“你这次考得真不错”“你篮球打得真好”……


实际上,孩子做事的过程,才应该是我们夸奖的重点。


因为孩子取得这些成果,一定是因为他有某项优秀的品质,或是在过程中做了些特别的事。夸这些东西,可以让孩子去关注好结果是如何达成的。


这样,孩子就不会变成,一个依赖结果好坏来判断自我的人。


比如,当孩子做了一个手工送给你时。


不要简单的夸:“你这个手工真漂亮!”


应该夸:“我看到你刚才做手工时,特别认真专注,难怪做得这么精致特别,我真的很喜欢,谢谢你!”


当我们学会用过程代替结果,去夸孩子时,孩子的认知和心态,也会跟着好起来。




2、夸态度,不夸人。


心理学家德韦克,曾花10年时间,对20所学校400名学生,做了关于表扬的实验研究。


最终发现:


当夸孩子努力用功时,他们会获得一种自我掌控感,觉得成功是可以通过努力实现的。因此他们面对困难时,常常能迎难而上。


而当夸孩子聪明有天分时,他们会觉得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中,因为很多东西都是天生的。因此面对困难时,他们往往束手无策。


所以,我们夸孩子时,不要夸人和天赋。


否则,孩子会认为自己很厉害,无须用功。甚至为了保持“聪明”,不敢去挑战新事物,止步于当下。


我们应多注重孩子做事时的态度,这样孩子才不会产生压力。


比如, 当孩子花了半小时,终于解了一道高难度的数学题时。


我们可以夸:“尽管很难,但你一直努力尝试,没有放弃,真为你感到骄傲。”

而不是说:“你真是个数学天才!”


当我们让孩子知道了努力的重要性时,孩子也会具备成长型思维,变得更优秀。




3、多用反馈式夸法,代替评价式夸法。


尽管不想承认,但很多时候,父母夸孩子时,常常不小心就将自己凌驾于孩子之上,用评价式的方法去夸孩子。


比如:“你做得不错”“你是个好孩子”“你一直这么懂事”……


殊不知,面对这样又大又空的夸奖,孩子们要么一头雾水,不知道自己具体哪里做得好,要么觉得父母的夸奖很虚假敷衍,一点也不走心。


所以我们在夸奖孩子时,最好附带具体的原因,形成二级反馈。这样孩子才会觉得,自己某个方面确实做得好,父母的夸奖,是真的。


比如,家里来客人了,孩子主动帮忙招待。


事后,我们可以夸孩子:“今天家里来客人,你帮我切西瓜、沏茶,让我能安心的炒菜,不至于手忙脚乱,真的是太感谢你了,你比以前懂事了好多。”


我们的反馈越细,描述越精准,孩子就越能从中受益。



· 04 ·



教育专家尹建莉说:“面对孩子,成年人最大的文明所在,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努力理解他的所作所为,用他乐意接受的方式对他的成长进行引导。”


比起责骂、训斥,夸奖顺应了孩子内心的渴求,更能获得他们的认可和合作。


但夸奖须有方。


好的夸奖,是孩子听了我们的话后,获得积极的自我概念;是听了我们的话后,反观内省并自发去改善行为。


有效的夸奖,等于给孩子指明了一条路,告诉他该往哪儿走。


所以,下次要夸孩子时,我们不妨问问自己:怎样夸,才能让他更好的成长?



作者简介:初寂,联盟签约作者,执笔写心,静守流年,愿在时光的长河里,与孩子一起慢慢成长。


公众号简介:中国心理咨询师成长联盟(ID:gcocp2014),专注心理学教育10年,累计培养心理咨询师30余万人,成为咨询师的道路千难万难加入我们,你并不孤单。

-End-


推荐课程

    热文推荐

    全国客服电话
    400-820-2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