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心理文章> > 文章详情

2021/05/12

最近几天,家长群里被一则新闻刷屏。

河南平顶山一名三年级小学生,被老师体罚致“头皮骨分离”,住院21天,历经7次穿刺,出血量达到1000毫升。

根据警方近日出具的鉴定书显示,这位可怜的9岁男孩的损失程度,已经构成了轻伤二级。





“头皮骨分离”,光看到这几个字,我的头皮就感到一阵发麻。

新闻中还有一个细节引起了我的注意。

老师体罚学生事件发生在3月,警方通报对涉案人的刑拘在5月。

如果不是孩子妈妈坚持追责,涉事老师可能依旧做着教书育人的工作。

这会是一件多么讽刺又多么恐怖的事情。

体罚导致的伤害事件频频上演,为何暴力这个“恶魔”在教育中屡禁不止?



· 01 ·


对于9岁的苑同学来说,他万万想不到,3月5日会成为他今后人生的心理阴影

那一天的信息技术课上,苑同学因为和同桌讲话,被上课的常老师发现。

当天的课堂纪律本就不好,盛怒的常老师揪着苑同学和另外两名孩子的头发,就把他们往讲台上拉。

据苑妈妈事后和孩子的沟通,“被揪的时候,(儿子)因为疼痛,本能往后退了一下,常某意味他在反抗,就更加用力地揪着他的头发一直拖拽到讲台上,并一直罚站到下课。”

也就是说,事发的时候,老师用力揪了孩子两次头发,关键的是,一直拖拽到讲台上。

苑妈妈回忆,当晚回家,孩子就出现了头晕、恶心、难受的症状。第二天,苑妈妈发现孩子的头皮肿起了一个鸡蛋大小的“包”,摸上去软软的,像西红柿的质感。




这把苑妈妈吓了一跳,赶紧给班主任打电话咨询情况,得到的回复是确有此事。

事发第三天,苑同学半个头都肿了。心急如焚的苑妈妈赶紧带着孩子去医院拍了CT,查出是皮下血肿。


医生给出的诊断结果是“帽状腱膜下血肿”,也就是“头皮骨分离”。孩子头上的肿包,就是头皮和头骨分离后的充血反应。


当天回家后,孩子就处在半昏迷状态,发低烧,无法入睡。

苑妈妈当即选择直接报案。

涉事人常老师曾提出给50万赔偿私了,但前提是老师确认不受刑事处罚才能支付,但被苑妈妈拒绝。




目前,涉事老师已被刑拘,而孩子在经过21天住院治疗后已经出院,目前头皮仍然会疼。

身体上的伤终会痊愈,可孩子心灵上受到的伤呢?

苑妈妈说,家里就这么一个孩子,从小也是宠着长大,这可能是孩子从小到大遭遇的最恐怖的一件事情。孩子已经开始表现出恐惧上学的心理状态,这也正是苑妈妈所担心的地方。

心疼孩子之余,你也许会奇怪:不能体罚孩子明明已经是全社会的共识,为何这类事件频频发生?

不能体罚孩子,真的是共识吗?



· 02 ·



不久之前,江西抚州南丰县的一名15岁女生尤尤,被老师罚做200个深蹲后住进医院。

惩罚原因仅仅只是听写单词错了6个。

这个青春期女孩,在做到第80个深蹲时就已经站不起来,而这位本应为人师表的老师居然带着讥讽的语气说,怎么做了80多个就不行了,之后的过程她全程监督着尤尤做完。

做完200个深蹲的尤尤,感觉双腿仿佛已经不属于自己。当天晚上,就出现了尿血、大腿疼痛、失眠等症状。此后几天,症状没有缓解,反而愈发严重。

去到医院才知道,尤尤的肝肾功能严重衰竭,被确诊为横纹肌溶解症(肌肉组织严重损伤),并下达病危通知书。





令人寒心的是,面对体罚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涉事老师和学校领导仍然不以为然。

老师说,200个深蹲而已,我做都没事,孩子体质太差了。

学校说,体罚不对,但老师出发点是好的。




仅仅因为出发点是好的,便认为可以抹消一切后果了吗?

惩罚,在教育中一直是备受关注和讨论的话题。有人认为惩罚非人性化,与教育本质水火不容,倡导“无惩罚教育”。有人则批判这一观点,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法国心理疗法专家伊莎贝拉·费利奥莎说:如果惩罚有用,那早就没人犯罪了。

《正面管教》的作者简·尼尔森,列举了惩罚教育的四个负面作用,分别用4个R表示,并揭示了孩子在接受惩罚后的心理活动。

第一个R:愤恨(resentment)

面对惩罚,孩子可能会愤怒,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本身就面临着自我独立的问题,这个过程中对教育者“逆反”再正常不过。

而如果教育者过度惩罚孩子,则会使双方的关系变成像警察与犯人一般,水火不容。

第二个R:报复(reveng)

这是孩子第一种心理反应的延伸,当孩子无法处理自己的愤怒情绪,而教育者仍然延续着惩罚的方法,当孩子有一天积攒了足够力量,ta可能会选择报复这个教育者。

去年,在西安北郊某中学一名高三学生因手机被老师没收,在去办公室要回手机时与一名老师出现冲突,冲突过程导致老师受重伤。




第三个R:反叛(rebellion)

当过父母的应该知道,有时候孩子最喜欢和自己“唱反调”,你说什么,ta偏不干什么,这就是他们受到惩罚后的反叛心理在起作用。

“如果我听了他们的话,我岂不是输了,偏不让他们如愿,哼。”

这样心态下的孩子,有可能做着自己都不乐意的事情。也许ta其实愿意学习,也乐意学好,但老师和父母都常常批评ta不学好,这可能令ta反而并不愿意努力学习。


第四个R:退缩(retreat)

文章开头的苑同学,就是面对惩罚之后典型的退缩反应。他可能会产生对于老师这个角色的惧怕,也可能开始怀疑“我是不是一个坏孩子”。原本活泼的孩子,可能会因这次的创伤变得小心翼翼,担惊受怕。

尤其他所面对的,还是惩罚中最可怕的一种方式,暴力惩罚。


将惩罚纳入教育,短期有效,却会在孩子成长道路上埋下无数隐患。



· 03 ·



那么,如果孩子破坏规则,不惩罚的话,家长应如何教育更好呢?

教育的本质目的,是希望孩子学会使用更成熟的方式处理问题,解决问题,而当孩子破坏规则时,ta内心一定有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只是ta的理解和现实可能有所差距,家长需要心平气和与孩子沟通,了解差距所在,不仅加深了亲子感情连接,还能真正帮助到孩子的成长。





1.共情孩子,倾听孩子

也许家长听到共情感觉有些困难,其实很简单,就是“听孩子怎么说”,然后替孩子“找借口”,说出孩子的感受和难处。

比如老师找家长“告状”,称孩子在学习不好好学习,没有按时完成作业。

此时家长可以说:“老师告诉我说你在学校没怎么听讲,我想听听你怎么说”。

如果孩子愿意说,家长还可以告诉ta:“也许作业对你来说有些困难,真的不容易。”

听到父母这样的回应,相信孩子完全能感觉到父母真诚的态度,也就更加愿意将真心话说出来。

2. 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期待

第一步是处理孩子的情绪,第二步就该处理父母的情绪了。

毕竟父母也不是圣人,如果常常在家长会被老师当众批评,相信家长心中也窝着一股火。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好学习,成绩优秀呢?

如果第一步做到位,孩子的心理空间已经清出了一块干净地儿,可以容纳家长的感受和需求了。

这一步,仍然要以关心孩子的角度去表达,比如家长可以说:“当我听到老师和我说,自己的孩子在学校表现不好时,我也很不开心。而且,我还很担心你会不会被老师过分批评,我也会担心你遇到学习困难但是不告诉我们,这样我们也不知道要怎么去帮你。”

3. 讨论解决办法

也许一些规则或者问题,在制定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孩子的需要,也许孩子在某个阶段,就是会有一些特殊的需要,家长需要看到孩子、理解孩子,然后和孩子一起尝试讨论解决办法。


比如仍然是学习问题,家长也许可以说:“最近的学习让你感觉到压力真的很大,你觉得放学之后先放松半小时再写作业,你可以做到吗?”


这一步,家长需要征求孩子的同意,也就是讨论的解决办法,需要是孩子真正认可且认为自己可以做到的。

因为只有这样,对孩子来说,解决办法才是“自主性”的体现,这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才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而正反馈的体验会令他们更加愿意探索和解决新的问题。





最后想说的是,在苑同学的事件中,幸好有他的妈妈一直支持着他。

她是第一个发现孩子异样的人,也是坚持报警追究到底的人。如果不是这位勇敢又坚定的妈妈,也许小苑会和尤尤一样,得到校方“都是为了孩子好”的回复。

如果是这样,何其令人寒心。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不再受到“以爱之名”的伤害。



-END-



推荐课程

    热文推荐

    全国客服电话
    400-820-2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