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心理文章> > 文章详情

2020/11/17

深入学习荣格分析心理学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下面我将讨论在工作的实践中对心理分析的体会和理解。

首先,心理分析更加注重在无意识层面工作。与其它学派对自我的强调不同,荣格更看重无意识,并鼓励意识自我向无意识妥协,就算不妥协也要给无意识一个公平的机会。正是因为这样,荣格的心理分析更注重无意识层面的工作,积极想象和梦的分析,以及后面发展出来的沙盘治疗都是一种无意识层面的工作。
关于无意识层面的工作,我个人的体会是尽量少的理性分析,工作中分析师的语言是比较少的,为数不多的语言的目的往往不是用来分析、解析、评论,或用来把无意识的内容意识化(因为意识化只会限制无意识流动的空间),而是让无意识的内容自己自由流动,自由涌现
所以咨询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为咨询关系提供空间,有了空间无意识的内容才能自由涌现,这个空间是开放的,是更少偏重意识层面,而更多偏重感知成分

偏重感知成分就是鼓励来访者体会自己的感觉,其实就是对感觉的觉察,这种觉察类似于内观禅修中的觉知,一种平等心。同样的,在中国的道家思想中也有类似的描述,国学教授牟宗三把中国道家哲学家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到的类似思想称为“凌虚的态度”,类似荣格所说的超越功能。
这种超越功能能够把被意识所排斥的无意识阴影得以涌现出来,从而被意识所吸收,或者说无意识与意识相互在平等心、凌虚的态度、超越功能下的转化。这也让我想到申荷永博士经常说的“执其两端而有(用)其中”。其中有相同的意含。
同时,在分析中,还注重咨询师自身的感觉,因为咨询中咨询师的感觉也是一个重要的信息,这背后的假设是分析师的感觉也会与来访者有关,甚至彼此的感觉是相通的,相互影响的,荣格在移情心理学中专门讲到这一部分,自体心理学的科胡特也把分析师作为被分析者的自体客体从而修复被分析者自体的缺陷这个角度来表达分析师和被分析者之间的感觉的相互影响。

因为如果立足于自我层面,彼此的感觉是分开的,但在无意识的层面,彼此的感觉是相互影响的,甚至是同时存在的,所以在很多情况下,分析师的感觉就是来访者的感觉。或许说来访者可能没有感觉到自己无意识中的感觉,但基于无意识的开放性,分析师是可以感知到的,而分析师把感知到的这些感觉呈现出来可能是咨询师工作的一部分
这也让人想到精神分析思想体系中目前比较被聚焦的一个概念----投射性认同,其观点也一改古典弗洛伊德要求分析师对来访者的情感克制这样的要求,而是把分析师在分析中出现的情感当成了解来访者的一个途径。
当然,这个过程是冒险的,通常需要区分这些感觉是咨询师个人的感觉,还是来访者的感觉。而咨询师个人是否已经接受过足够多的个人分析就非常重要,只要咨询师的个人情结得到很好分析之后,咨询师的感觉才成为有价值的内容,才能代表一定的客观性

基于无意识的工作,还有一点是:无意识的整体性荣格认为人的自性是一个整体,而这个整体来自意识和无意识的整合。所以分析中,来访者呈现的各种原型或者情结,更重要的不是怎么去解读这些原型和情结的意义,而是怎样让这些情结和原型中的能量被来访者所吸收。
这个吸收是建立在一个整体上的吸收。也就是说对原型的理解不能独立于来访者自身的理解,而是站在来访者的自性化的需要把梦中或者沙盘中出现的对象或者原型与最核心的自性建立联系,作为整体的一部分被吸收的。
而要做到这一点,分析师本身在咨询关系中就要创建一个整体性的空间,就相当于分析师与来访者的关系就象一个无限大的房间,来访者不管在其中如何地呈现不同的一面,不管来访者在哪个地方出现,都有一个同样的分析师在那里等着他,分析师都能反馈给来访者一些连贯性的、一致性的、整体性的东西。那么来访者这些不同的一面,或者叫做人格碎片,这些将会拥有一些联系甚至形成一个整体。

当然,这里面分析师的存在对来访者的整体性自性化过程并不能有主动的努力存在,其中的微妙更像太极图一样,借用中国的周敦颐在《通书》中的话:“寂然不动者,诚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几也。”,这或许是对分析师在分析中状态的一种很好表达,意思就是说保持一种真实的存在,把自己的心打开,不作过多思考,不作过多界入,这个时候神性的东西就会出来,或者说超越性的东西就出来,就能超越个人思维而了解到当下的全体。
特别是分析师要注意避免把自己先入为主的理解强行套在来访者的梦中或者某些积极想象中,而是想着怎么让梦中或者意象中出现的对象怎样被自性所吸收,就算无法找到联系,那么宁肯让其悬挂着,等到后面可以对应的新内容再做整合,就是要等待自性的自如显现,等待本身就是一种空间,这其中充满对来访者的尊重和爱。而往往是当我们对其中的一些对象不作解释地加以关注的话,后面分析进程中自然会浮现出相应的内容让我们更加能理解。
提到这里就不得不提梦的分析,在我认为,梦的分析主要的工作是去发现梦中事物所对应各种各样的象征物,是在引导心理能量的利用。梦的分析更多是如何让梦中事物的心理能量在现实中表达。所以梦的分析要避免仅仅去弄清楚梦中对象对应的是什么,而是这些对象想干什么?这就是对梦中各类象征的对象意义化。

心理分析有两个主要的方法,一个是积极想象,一个是梦的分析。这两者最终都是对各类原型的分析。不管梦的分析也好,积极想象也好,在我认为可以概括为两个词:接触和扰动。
接触就是去接纳、感知或者感应来访者内在的各种情结和原型,然后在安全自由的关系中去扰动固着在这些情结或者原型中的能量,从而被意识所感知到,促其转化。
这里指的扰动不是盲目的干扰,而是在一种足够真诚的情感下,周敦颐说:至诚则动,动则变,变则化。荣格认为每个原型中都包含相应的心理能量,如果原型在发展中受到阻隔,就会形成情结。而分析的工作是让意识自我吸收这些原型中相应的心理能量。而我本人更注重在梦中或者在意象中来访者的感觉,通常会让来访者去体会这种感觉,鼓励来访者放下意识的判断,仅仅去关注感觉的存在,也关注感觉的变化。因为荣格说过,感觉是无意识的一种表达
就像梦是无意识的一种表达一样。去接触梦中或者意象中的感觉,就是在接触无意识中的能量。而这个过程意识是存在的,尽管没有用意识去判断,但意识的存在依然能让无意识的能量注入意识层面,尽管这个过程咨询师并没有说明,或者是不需要说明,就是让意识和无意识的心理能量相互流动。

提到心理能量,我想在这里多说些我的体会。我认为,荣格的理论都是建立在能量的基础上的,不管是情结、原型或者类型学说,无不与能量有关。相比弗洛伊德仅仅把心理能量极限在性能量,荣格把心理能量扩大到每一层面。荣格认为能量的阻塞形成情结,而每一个原型也是一个个人类共同的能量团被隐藏在集体无意识中,人的发展就是原型的发展,最终是自性这个原型的发展。所以荣格的心理分析均离不开心理能量这个领域。

在我的理解中,我认为情结就是两种力量的对抗或者叫冲突,并在固着的状态下存在于无意识层面中。而神经症在很多情况下就是强大的情结能量冲击意识自我下的结果。而我个人的主要工作就是聚焦于这个领域,并在这个基础上为来访者工作。在我的咨询过程上,我在做的事情就是不断寻找情结,然后转化情结的过程。下面我要谈的是怎样转化情结。

荣格认为情结是由创伤造成的。我是这样理解的,一个人在心理能量的作用下不断与环境相互作用,从而能取得与环境的适应。一旦适应成功,则心理能量就被自我所吸收,自我不断发展(其实自我也只是意识投注的一个对象,荣格也认为自我是一个情结,只不过这个情结是在适应环境下的产物,是有现实感的情结)。而一旦心理能量在适应环境上失败,这往往同时发生一些创伤事件,则心理能量无法顺利转化成一种意识被自我吸收,而是被阻塞在自我意识之外。

在中国的思想中,认为一个事情之所以能存在,是因为没有变化,无法做到静动相交,也因此不通,所以才成物的。周敦颐在通书中说:“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动而无静,静而无动,无法静动相交,所以才有周敦颐后面所说的:“物则不通,神妙万物”。

存在的物是因为处于一种静动无法相交的“不通”,心灵世界中的情结有如现实世界中的物,情结也是因为两种相互对抗而又“不交”的一对力量才让情结一直存在于无意识之中而难以转化,而让其相交将是能量转化的重点所在。

对于如何转化,这恰恰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一种阴阳相生相克、相互转化互成对方的奇妙过程,而道家思想的阴阳理论正好也是基于能量说的。荣格也承认,太极图是心灵世界最核心的一个原型。这里面有相当多的文章可以做,这也是我们中国本土心理学发展的一个重点。

本文写于2014年11月



(end)


作者介绍


1605588300539629.jpg


王怀齐

临床心理学博士

国际IAAP心理分析师候选人

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十七年

提供心理咨询超过10000+小时

擅长领域

各类情绪困扰,个人成长,人格完善,深度分析。

研究专长:梦的工作,情结与转化






推荐课程

    热文推荐

    全国客服电话
    400-820-2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