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关键词: 亲子关系家庭教育网络上瘾存在感自制力

文章关键词: 亲子关系家庭教育网络上瘾存在感自制力
一个14岁的孩子能为一部手机做出怎样出格的事情呢?
有个男孩竟然为了玩手机杀死了爷爷!
在江西南昌,一位14岁的男孩沉浸在手机的游戏世界无法自拔。
爷爷做好饭菜后,便叫孙子过来吃饭。可几经催促之下,孙子依然没有动静。
由于担心寒冬饭菜会变凉,心急的爷爷便谩骂了几句,并上前夺走了孩子的手机。
被游戏冲昏头脑的孙子,眼见手机被夺走,便亲手将年迈的爷爷杀死,没有给老人留下一丝生存的希望,生还的可能。
那个与他朝夕相处的爷爷当场毙命!
又是手机惹的祸!
一部冰冷的手机就能让孩子失去理智,太可怕了!
有个网友的回答说出了其中的缘由:“不要小看手机对孩子的影响,手机时代人情冷漠已成定局。”
深以为然。
手机正把一个个孩子变得冰冷,让他们失去了原本的温度,把一个个本该热血的生命变得冷若冰霜。
小小的手机藏着大大的“隐患”,我们看到的是孩子对手机的上瘾,看不见的是亲子关系的裂痕越来越深。
· 01 ·
愈演愈烈,手机正成为亲子关系的杀手
网易首席执行官丁磊曾说:“很多家长懒,把手机丢给孩子,来解放自己的时间。”
殊不知家长偷了一时的懒,会换来一辈子的后悔。
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院专家珍妮·拉德斯基曾对一些对手机痴迷家庭的孩子做过一项跟踪调查。
调查发现,相比起父母少玩手机的孩子,对手机上瘾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出现烦躁、冷漠等性格。
在一档综艺节目中,有名7岁男孩浩浩唱了一首《父亲》,献给了他的爸爸。
而选这首歌的原因,让在座观众惊讶不已。
浩浩从出生到现在,爸爸只牵过他两次手。
不是爸爸工作繁忙,也不是他常年不在家,而是因为爸爸是个手机控,在家的时间都是在拿着手机。
每一次浩浩想让爸爸陪他玩时,换来的总是漫长的等待,每一次浩浩想牵起爸爸的手时,等来的总是爸爸的拒绝。
究竟浩浩做错了什么?
他只是想得到父亲的爱啊!
一个应该无忧无虑的年纪,生活得那样小心翼翼。一个本该被父爱包围的孩子,需要用卑微的祈求才能换来关爱。
太可悲了!
这让我想起《少年说》中,有个叫叶子健的男孩。
子健说,小时候的他一直认为手机才是爸爸妈妈的孩子。
每次他需要父母的时候,他们都是在看手机。
父母为了让子健不打扰他们,还把手机丢给他。
孩子小的时候缺少陪伴,以手机为玩伴,长大了发现他们沉迷手机时,为时已晚。
一部手机将他们关系愈拉愈远,它将父母与孩子阻隔,在他们之间隔了万水千山。
人这一生中必须要接受三种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对一个孩子来说,最重要的便是人生的开始阶段,也就是家庭教育。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教育更无法重来。看似卸下了教育孩子的重担,殊不知,输了孩子的未来。
· 02 ·
摧毁一个孩子,给他一部手机就够了
在家长群中,流行着一句话:“学霸和学渣之间只差一个手机的距离。”
在这个漫长的寒假里,很多孩子都要上网课,手机更是24小时不离身。
但他们是利用手机实现弯道超车,还是打着网课的名目来玩着游戏呢?
去年5月,湖北十堰一名6岁男孩在网课期间偷玩手机,并充值3000元为游戏购买装备。
原来男孩的父母平日工作比较忙,所以他和年迈的爷爷一起生活。
男孩在爷爷用微信时记住了支付密码,他便借着上网课的名义玩起了游戏。
爷爷为了让孙子记住这次教训,便带着孩子来到派出所“自首”。
其实,像这名男孩偷玩手机的孩子比比皆是。他们一旦对手机上瘾,便沉迷不悟,无法自拔。
去年8月,西充一名16岁女孩谎称长期被父母家暴,一直想离家出走,微博中还配有一张皮肤淤青的照片。
女孩的父母发出声明,恳求网友不要再打扰未成年的女儿,给她一片宁静的空间。
事后,民警走访调查发现,这一切是女孩擅自编造虚假信息,目的就是想逃离父母的操控。
而造成这一切事件的原因是,女孩迷上了手机。
她经常玩到深夜,导致白天上课打瞌睡,成绩直线下滑。
原本成绩优异,生活和学习让父母放心,一直是夫妻俩的骄傲。
结果一部手机让父女成仇,还差点毁掉了女孩的一生。
心理学家亚当·奥尔特曾说:“游戏、八卦、直播等娱乐产品,就像毒品,一不留神就能让人上瘾,难以戒除。”
成年人尚且沉浸在手机里不能自拔,更何况是好奇心强,自制力又较弱的孩子呢?
一边是深陷在上瘾式快感中的孩子,一边是心急如焚的父母。
如何科学教会孩子抵制住网络的诱惑,正确面对自己的欲望成了迫在眉睫的难题。
· 03 ·
做教练式父母,让孩子学会为自己负责
有人说,孩子所有的问题都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
生活里,沉迷于网络的孩子90%都和父母的关系紧张。
孩子网络上瘾,恰恰说明对现实的处境不满意,转而从网络中获取快感。
樊登老师曾说过,面对有网瘾的孩子,我们做“教练式”的父母,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1.帮孩子“刷”存在感,认识自我的价值
试问父母有没有想过,孩子为什么会抱着手机不撒手呢?
其实,深陷在网络里的孩子,大多数是在刷存在感。
没错,他们是在寻求自己存在的价值。
他们在抖音上点赞,在微博上留言,在游戏里争抢王者,无非是在借助这些工具来表达自我。
网络世界里,他们感到自己被需要,被肯定,从而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
在现实里往往相反,孩子在父母眼里是“青铜”级别。
虽然呵护备至却不被委以重任,就会导致孩子看不到自己的作用,内在价值感比较低。
心理咨询师李雪说过:“当一个生命带着极大的爱和信任降临到家庭中,他最渴望的是被看见。”
当一个孩真正被家人需要的时候,才会感到生命的价值。
所以适当“用用”孩子,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2.陪孩子做健康的活动,减少上网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