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心理文章> > 文章详情

2020/06/05



这两天,你的朋友圈是否被这样一张图片刷屏了?



摆摊吧,后浪。

事情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国家为“摆地摊”大开绿灯,还有总理保驾护航,瞬间让“地摊经济”登上了热搜。



身边有不少朋友大呼:“白天上班不如夜市出摊。”

在谈论“摆地摊”这件事情上,或多或少,一些人还是带着“调侃”的味道。

但是在上千万摆摊大军的汹涌人潮中,在喧哗的夜市里,我们读懂的却是成年人诉不尽的悲欢。


· 01 ·

最近微博上有一则新闻广为流传:



90后小伙摆地摊两个月,收入7万。


但是大家的目光好像总是被金钱左右,忽略了小伙一整天的辛劳。





每天早上五点起床煮面筋、切面筋、买菜、串菜……

下午五点开始摆摊,一直要忙到晚上12点才回家。

然后我们再仔细算算,回去收拾完,休息的时间满打满算也不过三四个小时,又要开始新一轮的忙碌了。

所以,我们才看到新闻里“赚7万”的前缀是“瘦20斤”。



有句话说得好:

“觉得钱好赚,是现代人最大的错觉。”

前段时间,许久不曾联系的好友大东突然发了一条朋友圈:

“年过三十,我不配做一个月入3000的中年人。”

时间是凌晨一点,定位是在城市最繁华的夜市,而且下面已经有不少朋友的留言。

在大家的询问下,我们也终于明白了大东这句略带悲伤的感叹。

因为从事的是早教行业,在疫情的影响下,大东夫妻俩根本无法正常开展工作,两三个月以来几乎没有任何入账。

为了避免坐吃山空,也为了一家老小的生计,大东不得不选择了一项副业:练摊。

而且那种“摆摊月入过万”的故事并没有发生在他们身上。

从晚上8点到凌晨1点,大东和妻子在他们那个卖玩偶的摊位上忙活一个晚上,还要常常拉下面子和顾客讨价还价。

可每天最多不过挣个两三百元,有时甚至一个晚上颗粒无收。

但是,用大东的话说,就是能挣一点是一点。

作为一个成年人,你必须拼尽全力,才能撑起一个家庭的保护伞,抵挡住生活所有的难。

正如奥地利诗人里尔克有句名言:

生活哪有什么胜利,挺住意味着一切。

· 02 ·

曾经在微博上看到网友@荼靡_Daissment曝光的一张照片。


汉口解放南路的一家炒饭摊前,一个小男孩被一根绳子拴在桌子旁边,席地而坐。

看到这张照片后,无数网友表示“看得心酸”,有人还不住地指责家长的狠心。

后来《武汉晚报》的记者深夜采访,发现确实如网友爆料的那样,店铺门前油迹斑斑的地上坐着一个小孩正在哭闹,孩子身上还被拴了一条绳子。

记者进一步采访才弄清事情的真相:

原来夫妻俩都是外地人,刚刚接手这个摊位,吃饭的高峰期两个人忙得脚不离地,连吃饭喝水的时间都没有。

孩子现在还不到五岁,一般只有爷爷帮忙带看。

但是记者采访的这个当口,却看到孩子的爷爷正步履蹒跚地搬着啤酒箱。

当被问及:“怎么把小孩儿拴在路边呢?”

爷爷解释道:

“晚上客人多,大人都在忙着招呼,街上人来人往,只能把孩子暂时拴起来,没办法啊!看着也心疼,可是万一他跑出去玩丢了怎么办?”

这是一个家庭的困境,也是很多家庭的缩影。

就像孩子爷爷心中那隐藏不住的委屈:

“谁家父母不疼孩子,全家人这么辛苦都是为他啊!”

你不辛苦,你的孩子就得辛苦。

你不承担,你的下一代就要替你承担。

记得有一个读者在我们后台留言:

“有时候我总是觉得上天不公平,让我们经受这样或者是那样的苦难。”

当时,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句话:

“上天不是故意也不是无意的,它根本就不知道你的存在。”

真实的生活,从不顾及人们的喜好。

· 03 ·

我因为工作原因,我晚上经常加班,有时候忙完了喜欢去夜市走走。

一次,深夜十点,在一个路边摊吃小吃的时候,我遇见一对父子。

两人衣着很是朴素,父亲大概五十多,儿子二十七八的模样,是一家烤串摊的摊主。

从他们的对话中,我知道父亲是一个农民工,因为明天就要回乡了,所以今天忙完来看在同一座城市谋生的儿子。

可能是因为当天天气原因,他们的生意并不好。

父子俩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但是大多数时候都是沉默。

临走前儿子对父亲说了一句:

“我在这很好,明早我送你去火车站吧。”

父亲摇了摇头,让他多休息,自己和工友们一起回去就好,最后还从自己的兜里掏出几张红票子塞到儿子的手中。

可能是因为父子俩的默契,儿子并没有过多推辞。

最后儿子送父亲坐车离去,他自己则回到摊位上。

只是背过身的时候,你会发现在昏黄的路灯下,他的眼角有一丝晶莹的反光。

但是,当有路人在他摊位前停留的时候,你又会发现他瞬间就抬起头,脸上露出了热情的微笑。

生活对于每个人,或许都有难以言喻的艰难。

· 04 ·

网上曾流行过一句话:“要不是为了生活,谁想工作啊!

很多人都认为,工作是痛苦的主要来源,如果能有钱,完全不工作了,一定会很快乐。

但实际上,去问问那些长时间不工作,无所事事的人,就会发现这些人中不快乐的比例,其实比有工作的人更高。

知乎上有个问题是“长期不上班是种怎样的体验?”

底下有近4千个回答,刨去那些不上班,成为自由职业者的人。

我发现,最多的答案就是“感觉自己是个废人了。”


网友@无所事事的一段经历,就很有代表性。

她有一段时间大概三个月没上班,刚开始没上班制定了各种计划。

过的有滋有味,短途旅行、做各种好吃的饭、看书、学钢琴等等。

本来以为这样的生活,就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是才过去了20天,她就失去了兴致。

开始每天不想早起,起来就随便吃点东西,之后就刷手机看电视剧,看各种综艺节目。

无聊的时候玩玩游戏,一天就这样过去了。

因为在家里闲的发慌,她开始变得很迷茫、不自信,不知道自己的价值在哪里,甚至差点抑郁了。

这段不工作的经历,让她意识到,人真的不能老在家待着了,没事情没目标的生活,真的会让人闲出病来的。

所以才会有人说,废掉一个人最狠的一招就是让他闲着,闲着,闲着。

这话有一定道理。

因为工作,并不仅仅是养家糊口的工具,它往往也是一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途径,是大多数人获得成就感的重要手段。


正如那句话所说,成年人快乐的来源,和成就感密切相关。

当你失去了这可能唯一的成就感来源后,你自然会感到空虚,焦虑,甚至抑郁

所以,你会发现很多人退休后,如果没有找到感兴趣的事情做,会衰老得很快,且总是无精打采。

我们不得不承认,有时候,无所事事才是人生中最难熬的阶段。

· 05 ·

当然,还有很多人的情况是,有工作,但没有成就感。

工作,只是单纯谋生的手段。

这样一来,工作就变成了不得不做、被逼无奈的行为。

在如此的状态下,人不仅很难感到快乐,而且工作也不容易做好。

成就可以带来短暂收益,而成就感却是驱使成就持续增长的源动力。
大部分情况下,能让我们持续做好一件事的内在驱动力,还是内在的成就感。


那么,我们该如何获取自己的内在成就感呢?分享2个方法。

目标和能力要匹配

《圆桌派》有一期节目,嘉宾许子东分享了一个成就感公式:

成就感 = 能力 / 理想


许子东指出:



如果要得到较大的成就感,可以在目标不变的情况下提高个人能力,或者个人能力不变,缩小自己的目标。



试想,当一个人设定的理想,远远高于自己的能力,无论如何也实现不了,那又从何获取成就感呢?

反过来,假如一个人的能力,远远高于理想,根据这个公式,得出来的成就感会变得特别高。

但事实上,这种成就感其实很难持续,因为当一个人长期做过于容易的事情,愉悦和满足感都会降低。

就算从事的是你感兴趣的活动,也确实可以从中获利,但工作本身如果价值感低,那么,这种活动难以持久。

所以,最好的状态,其实是理想和能力均衡,也就是成就感差不多接近于1时。

在这种均衡的状态下,你既不容易因为目标太难而放弃,也不会因为目标过于简单而失去热忱。

所以,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要学会尽可能地维持目标和能力的一种均衡稳态

首先,要设置一个自己跳一跳能够上的目标,然后努力去实现。

当你的能力提升后,再接着调整目标,这样才能让工作中的成就感持续下去。



善于发现工作中的小喜悦

稻盛和夫写过自己的一段经历。

有一次,稻盛和夫因为一个实验数据符合自己原先的设想,高兴得从地上跳起来。

并对他的研究助手说:“你也该高兴啊!”

谁知,助手却用鄙夷的眼神看着他,说道:


“说句失礼的话,值得男子汉高兴得跳起来的事情,一生中也难有几回。但看你的样子,动不动就高兴得手舞足蹈,甚至叫我也要同你一起高兴,我是说你轻薄好呢还是轻率好呢?”



稻盛和夫则对他的观点不以为然,他认为:

“因为小小的成功就能感到喜悦和感动,这样多好。要想坚持这种枯燥的研究,有了研究成果,就应该真挚地把高兴劲儿表达出来。

这种喜悦和感动,才能给我们的工作注入新的动力和勇气。”

深以为然。

工作中,能为自己的每一步小的成功而高兴,才能增添新的勇气。

而这种小进步带来的成就感,也能变成我们继续前进的动力。


· 06 ·

马斯洛需求金字塔中,将人类的需求分为五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22.png

每个人,在最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被满足之后,都会有被需要、被欣赏、被认同的需求。

而每个人到最后的终极目标,都是想要自我实现。

所以,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明明衣食无忧,有朋友有亲人,却依然不幸福。

而为什么有的人,明明没有太多钱,但谈起工作时,却充满激情。

人生究竟该怎样过,才算是快乐而有意义的人生?

曾经我以为,是能给自己创造无数丰富美好的经历,是能尽可能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是能在这世界留下自己特有的印记......

但我突然发现:

假如一个人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能保有成就感,活出自己的价值

这样的人生,也许才是真正快乐,且有意义的人生。

-End-



推荐课程

    热文推荐

    全国客服电话
    400-820-2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