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关键词: 德瑞姆研究生院心理学心理咨询师人际关系自我成长

文章关键词: 德瑞姆研究生院心理学心理咨询师人际关系自我成长
下面是我们的采访对话
1. 您对心理学的理解是怎样的?
答:我从2014年备考心理咨询师作为心理学的学习起点至今,已经有9年的学习/实践历史,但即使是现在,我仍然对很多专业领域抱持着强烈的好奇心,比如脑认知领域、客体关系、职业规划、儿童与家庭、实验心理、语言心理等。在我看来心理学更像是一个知识和现象的杂货铺加万花筒,想要融会贯通其中的某两个具体领域是非常不容易的,但这丝毫不妨碍我对这些领域浅尝辄止,从中获得生活乐趣。如果我想到什么有趣的话题,首先反应的就是记下来,找个机会去谷歌学术或者知网上瞅瞅,其实这个过程还是挺大开眼界的;虽然教科书是个好东西,但是不如碎片化的科研文章来得更有意思,毕竟它们已经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待某个话题很久了,观点也常常比教科书更与时俱进。
2. 是哪一个契机让您关注到了心理学?又是什么让您决定真正去学习心理学?
答:我的契机其实是2010年考北大研究生的时候,因为一些原因失败了,整个人一蹶不振,自暴自弃,2011年看医生的时候被诊断为中度焦虑。除了我那个时候一下子冒出了很多看起来挺深刻的无聊人生问题(我为什么活着,学习的意义,挣钱的意义,生活的意义)以外,我的原生家庭出现了很多新的生活问题(比如亲子关系,夫妻关系),我的学生中也出现了一个考试困难的孩子(就是学得很好只要考试就完蛋)。除了这些以外,我在2010年本科的选修课程以及2011年考取教师资格证的过程中反复接触了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因此我在2013年开始准备考取二级心理咨询师的决定之前,我的人生中关于心理学这个分支的学习的萌芽已经非常成熟了。在同一年由于家庭的原因,我进入到药学领域和营养知识方面的学习,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决定将自己的知识结构从生物、化学拓展到教育、心理、药物、营养,并且和之前的知识结构拼装在一起,并且我没想到的是,我的母亲作为一个保守派还挺支持我的自由选择的。所以期待自己成为一个低端的融会贯通者和满足自我探索精神的初级终身学习者,也是我从那时定下的一个有些贪婪的小愿望。而这些想法和观点,显然也是在心理学领域里面大家比较关注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3. 为什么在众多课程中,您选择了目前就读的同等学力研究生项目?
答:这主要还是因为在2019年某校的同等学力申硕项目的突然终止,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社会反响。如果这件事有是非对错,我仍然坚定地认为这是某校某院的组织者的问题,而不是考生的问题,而这样尖锐敏感的话题本不该出现在这段访谈的内容中,但我坚持要把它写进去。我应该诚实的讲出我选择西北师大项目的原因,不应该虚与委蛇的编造一个理由。
4. 对您而言,在这样一次跨行进入心理学领域的选择中,您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解决的?同时带给您最深的感受和收获又是怎样的?
答:说几个比较小的学习中的困难吧。第一个是二级心理咨询师的综合能力考试,我考了3次。解决办法主要是在第三次考试的时候下定决心把所有真题做了三遍,大题能背的全背好,上了考场虽然有一半大题不会,但是把能背的全写上了,最后62分拿到了证。第二个是认知疗法和心理动力学的咨询入门。这主要感谢我的督导老师陈天智博士,他是美国马里兰州注册的心理咨询师,推荐给我两本黄色封皮的《万千心理》的教材,我认真读过后,就建立了比较清晰的知识框架,以至于现在硕士阶段的很多名词不会了,我还是会想到这两本书带来的好处。第三个是读心理学的研究生。一个全日制的心理学硕士是我希望的,但我需要一封推荐信。从16年开始,我逐步完成了华东师范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本科自学考试并获得教育学学士学位,并在最后的毕业论文答辩中获得了我的恩师孟慧博士的青睐,拿到了这封来之不易的专业推荐信,并成功以此进入西交利物浦大学的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专业攻读硕士学位。同样的,在这段自学经历中,我的心理学基础被锤炼的很扎实,这也是后来同等学力考试没太费劲的主要原因。
5. 在学习心理学后对您产生了什么有益的影响吗?或者让您的生活发生了什么改变(生活、职业、人际关系、性格等等)?
答:我不清楚有益或者有害应该如何界定,但是我的生活的确发生了一些变化。我的时间管理变得比较高效,但同时更爱躺平了,特别是需要做一些事或者暂时可以不马上做某些事的时候,我都有能说服自己的理由,而不去纠结要不要做。自我接纳导致自我对话的舒适度大大提高。职业发展上,通过职业规划方面课程的学习,以及量表的评估,我明白自己就是个天生的“生涯未决定者”,而且不决定也真的没什么不好,存在即合理。当然如果有一天我想定下来职业,也只是分分钟的事儿,这样的职业选择弹性恰恰是我最珍视的东西之一。性格方面,现在我做绝大多数的人格量表,不同维度的数值越来越接近了,我现在更喜欢追求理性均衡的精神状态,但是需要被迫卷起来的话,我也可以临时把自己的性格维度打造的很尖锐。所以综上所述,心理学知识同时增强了我的情绪弹性、决策弹性和性格弹性,可能懂得适当转寰、适当坚持也是一种适当的“影响”吧。
6. 在过去一年与研究生院的共同成长中,其中有什么对您而言重要的事件或节点可以与我们分享吗?
答:主要还是去年同等学力统考通过算是个比较大的事件。去年的这段时间,就在统考通过的次日,西交利物浦大学的新生奖学金30%学费的减免邮件也到了我的手上。那几天我的确激动得睡不着觉,有点像寓言故事里当木头斧子掉进河里了以后,河神拿着金斧子银斧子和木头斧子一起交给我,是为了感谢我的“诚实”一样,仿佛是我这些年在这个领域“用力过猛”的必然结果。
7. 在德瑞姆研究生院的众多活动板块中,哪些内容或者项目是比较吸引您的?您希望未来还可以有哪些方面的活动版块?
答:其实吸引我比较多的项目还是锦豪老师搞的各类有奖励的联谊活动,比如每年的学生年会或者知识竞赛这一类。不过我现在对拿奖品已经慢慢地失去了兴趣,我也跟锦豪老师说了,以后出题的时候可以叫着我,我帮他进行题库的初筛或命题。因为我本身就是从事培训工作的,所以很容易get到锦豪老师的想法和思路,这也确实更容易体现我在整个德瑞姆的价值。从提高德瑞姆硕博士的心理学素养的角度看,知识竞赛的确是以后可以多做的一块内容,当然,我们也需要更多的人手,做一些有趣味、有意义、有深度的“科普”,让更多的老师在活动中自我成长。
8. 能否分享一下,到目前为止,您个人认为在生活或者工作上的小小成就?
答:我觉得我很幸福,能感受到幸福,拥有爱人的能力,内心不被社会的洪流所冲垮,可能也算是小小的成就吧。我的父母在晚年彼此相互扶持,相互谅解,这对我来说是一种极大的触动,这种触动胜过我所有学业、事业的成绩,让我重新相信稳定幸福的家庭关系是有可能达成的。可能未来我期待的最大成就,还是我未来的核心家庭能够幸福融洽,有一定的自由度,彼此有高度的责任感,每个成员都不觉得这场人生后半程相互守望的旅途完全是悲剧的底色。
9. 在未来,您计划怎样把心理学与您的工作生活相结合?
答:一个性格成熟的配偶给对方带来的是舒适的感受和适度的亲密,而这将是生活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关系。而在工作方面,拥有了更多的时间管理、生涯选择、有效沟通的知识/技巧,我就可以从容地以领导、策划者或执行者的身份完成教学、培训、项目管理等等的任务。虽然以后从事什么还要等我到下半年逐步确定,但是心理学显然是我任何一份工作的基础能力,这是一种隐性的软能力,专业技能越强大,软能力对专业技能的放大效应就越强。
10. 一路成长,您秉承的座右铭是什么?
答: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
11. 能否请您说一说您与“德瑞姆”的故事,以及您心中所认识的“德瑞姆”?
答:这里有个蛮滑稽的事情,由于我的全日制硕士项目的课时限制和语言文化限制,这些专业课对于中国本土的家庭教育问题的探讨其实是很有限的。但是在德瑞姆,家庭和儿童两个专题的网络课程,为我提供了良好的本土心理学蓝本。我常常戏称,虽然我的全日制硕士项目的所有专业课已经结束了,但是寒暑假期间这些德瑞姆的课程才是我重学家庭、儿童教育知识的关键期,也是我反刍性的思考这些教育问题的好机会。它们与我专业课的知识刚好融合在一起,极大地减少了我在家庭教育领域可能犯下的“水土不服”或“浅尝辄止”的“错误”。俗话说功夫都在戏外,所有德瑞姆的课程(职业生涯、家庭、儿童、西北师大)相当于给我增加了一个学年的专业课的知识量。当然在这些专业领域,我说出来的话的水平也会和没有这样经历的人比起来相差很多。
12. 今年是德瑞姆20周年,可否请您对20岁的德瑞姆说一句祝福的话?
答:成为一个真正自由的人,就要跟自己战斗一辈子。德瑞姆既然是一个斗志昂扬的青年,未来还将面对更多的自我革新。“无用之用”就是心理学的“大用”;所以想到了什么就马上去做吧,不要给自己留下青春的遗憾!德瑞姆加油!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