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心理文章> > 文章详情

2021/12/27

#01

因不退押金,她喝下了农药


2021年的尾巴上,一条花一样的生命离开了人世。


才刚满20岁的大三女生,和房东因退租发生纠纷,喝下农药后抢救无效。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0岁。



事情是这样的。大三的姑娘原本跟房东签了1年的租房合同,押金3000元。租金是1900元一个月。6月份租的房子,到了11月,就要求退房。

姑娘的要求是退还3000元押金以及交了没住的1900元房租。

但是房东认为,长租合同转成了短租,而且是接近年底,不好找下家。他重新委托中介租的房子,只能租到1800元,相当于每个月少100元。对他来说也是损失。

再就是姑娘在屋里养了一条狗。狗把墙纸抓坏了,需要重新贴墙纸。


更令姑娘无法释怀的是,房东任某在其中的一段语音里说“你死了,我就给你道歉!”

这个大三女生程程失去了理性,12月12日,她吞下了一整瓶农药,并把这件事的经过、聊天记录等发给了好友,让好友帮她报警。

程程的好友赶紧给她打电话,但一直打不通,于是报警。警方赶到了程程所在的地址,第一时间将其送到医院。程程却表示自己不需要抢救,只需要房东任某进行道歉。

在医生全力抢救程程时,任某还发来微信,称“是你该给我道歉。”

最后,程程经抢救无效死亡,12月20日在西安进行了火化。

据程程母亲说,女儿在2个月前被诊断为
双相情感障碍,情绪一直都不大好,他们时常打电话关心女儿。

很多人在租房时都跟房东发生过纠纷,那个过程确实让人非常糟心,但一般来说不足以闹出人命。

为什么程程会愤怒到自杀,用自己的生命来要求一个道歉?主要的原因在于房东,还是在于她得的精神心理障碍?


父母该怎样及时觉察孩子的心理异常,避免孩子与他人发生剧烈冲突事,冲动自杀?


#02

她为何要用自杀来换一个道歉?


根据精神心理障碍方面的多学科诊疗(MDT)研究表明,尤其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的经验来看,程程未必是典型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

双相情感障碍的典型特征是
既有重度抑郁发作,也有轻躁狂/躁狂发作前者比较好辨认,临床中争议很少;但对于什么才是轻躁狂/躁狂发作,临床中就有一些分歧了。

我们没法深入了解程程的成长经历及病情,但至少,她这次因退租事件的愤怒程度是超过一般人的。



可以推测,程程在日常生活中,很可能也有过类似的剧烈情绪波动,甚至暴跳如雷、大发脾气,也不排除可能砸过东西、打过人,当然,这种情况更多的是与自己的亲人尤其是父母发生冲突时出现。

这里不是指责程程反应过度,而是说,如果程程有过这些表现,而且就诊时告诉了精神科大夫的话,那很多大夫会认为这属于轻躁狂/躁狂发作,然后诊断为双相障碍。

但从多学科诊疗(MDT)的角度来看,这种极度的愤怒、激动,甚至可能歇斯底里的情绪大爆发,其实是大量叠加性心理创伤被激活后,所出现的激越状态,而不是真正的轻躁狂/躁狂发作。

而典型的轻躁狂/躁狂发作是什么样的?是自我感觉非常良好,精力充沛,做事情的时候把困难想得太简单,甚至自大、自负、目中无人。

说得通俗一些,就是人不但很高兴,还有点飘了。

如果程程从没有过这样的经历的话,那她就不是典型的双相障碍,而更可能是
抑郁症伴激越状态

根据临床心理干预发现,抑郁症的主要
根源是患者遭受过叠加性心理创伤,以及不断的自我否定所致。

如果心理创伤非常多,再结合一些其他因素的话,患者就容易变得越来越敏感、多疑,形成偏执型人格改变。如果更严重一些的话,可达到偏执型人格障碍。

一般人觉得稀松平常的事,偏执型人格改变患者可能会觉得别人是恶意针对自己。

一般人觉得某件事的侮辱程度是4级,但对于偏执型人格改变患者来说,可能10级。

从程程与房东的聊天记录和她的反应来看,程程就有一定的偏执型人格改变。






如果她和父亲所说的是真的,那房东的言行举止确实过分,尤其是无理的辱骂,简直令人愤怒!但对于一般人来说,这不足以愤怒、痛苦到自杀。

可对于有偏执型人格改变的程程来说,这是极大的侮辱,甚至到了“士可杀,不可辱”的地步。这是她决定自杀的第一个重大原因。

第二个重大原因在于她以前遭受过的叠加性心理创伤

程程之所以罹患抑郁症,是因为过去遭受过叠加性心理创伤,而其中可能就有很多创伤的性质是与这次退租事件类似的——被不讲理的人羞辱、被不公平对待,感到极其屈辱,而自己还没有办法进行有利的反击。

也就是说,在这件事之前,程程肯定受过不少类似的伤害。这次冲突激活了她过去的大量相关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她产生了强烈的负性情绪,陷入了严重的灾难化思维:

如果我再不讨回一口气,那真是太懦弱、太无能了!我枉做人!我必须让他道歉!必须报复他!哪怕真的去死!

但程程很有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大量创伤被激活了,处于不理性状态,缺乏自我觉察。

还有,很多人极度愤怒的时候也会想过采取极端行为,但往往最后都冷静了下来。为什么?一方面是尚存理性,及时跳出了负性情绪和灾难化思维的恶性循环。

另一方面,是他们会想到现实中还有很多值得自己留恋的、或需要担当起责任的人和事。想到这些,他们愿意退一步海阔天空。

但程程很可能没有。

她刚刚经历了一场分手,恋人离开了自己。

#03

父母该如何避免孩子发生悲剧?


近年来自杀人群的年龄越来越低龄化了。初中生,高中生,自杀的比比皆是。

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应该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重视孩子的内心需求,正确引导孩子珍视生命。特别是确诊为抑郁症或双相情感障碍的孩子父母,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及行为变化。


第一,孩子被诊断为抑郁症、双相障碍等精神心理障碍,父母一要掌握科学的精神心理障碍知识,避免激活孩子的心理创伤,帮助其康复。


根据多学科诊疗(MDT)的临床经验,抑郁症和双相障碍的的主要根源都是叠加性心理创伤;

双相障碍的背后,还有一定的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比如反复被过度夸奖)。

我们把这些心理根源称为
病理性记忆

而临床心理干预中发现,很多病理性记忆来自于原生家庭,尤其是父母过去不掌握科学教育方式时,无意中对孩子造成的心理伤害。

父母要了解这些患病根源,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改变及提升,反省自己是否曾对孩子造成心理创伤。如果有,父母最好真诚地向孩子道歉,这能够部分修复孩子的心理创伤。

父母还要注意避免触碰孩子的心理创伤点,降低他们情绪波动的频率和程度,这不但可以避免极端行为的发生,也同样有利于部分修复创伤。

父母可以引导孩子也了解自己的患病根源,提高对心理创伤和负性情绪的觉察能力,及时跳出灾难化思维,避免事态愈演愈烈。

父母也需要注意改善亲子关系,并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更快地走向康复。




第二,当患病的孩子与外界发生矛盾时,父母应该及时介入,不宜让孩子单独处理。

孩子还没真正康复前,他们面对人际矛盾时很容易被激活心理创伤,出现强烈的负性情绪,并有不理性的行为。程程就是典型的例子。

新闻报道里没有提及在她自杀前,是否把事情告诉过父母。如果有的话,那她的父母实在失策,他们应该替孩子出面去协商,而不是让孩子独自面对。

当然,这不是其父母主观的过错,而是他们不掌握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

如果程程没有告诉父母,那更加说明她和父母其实有很大隔阂。所以,父母和孩子保持亲密的亲子关系,孩子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时愿意找父母,这非常重要。

而且,父母介入后一定要弄清事实真相,结合现实情况维护孩子的权利,要对孩子共情、倾听、积极引导,不能一味妥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很多家长就是因为不够重视,甚至还反过来指责孩子,对孩子造成过心理创伤,孩子以后遇到事再也不想告诉父母了。

另外,父母要学会如何识别身边的人格障碍患者,孩子在真正康复前,尽量避免他们与这类人接触。不得已时,要引导孩子有智慧地应对,避免受到心理伤害。

第三,在孩子真正康复之前,最好别让孩子单独居住。

即便孩子通过服药或者心理治疗,病情已趋于稳定,父母也不能够掉以轻心。

最安全的时候,可能就是最危险的时候!程程的好友和父母就从没想到过,她遇到这种矛盾时会自杀!

除了程程这种极端情况之外,微笑型抑郁症患者的突然离世也令人猝不及防。

他们决定自杀前,会故意伪装得积极、理性,令身边人放松警惕,然后同时谋划自杀计划,所以成功率很高。

所以如果孩子患有抑郁症、双相障碍,父母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要轻易被表象蒙骗,最好别让孩子独自居住。就算他们有社交障碍,不愿意住宿舍,最好也由其信任的父母、亲友陪护,降低悲剧发生的风险。






第四,重视生命教育,灌输正确的三观。


现在很多孩子接受了太多的知识,却并不理解生命到底意味着什么,对待生命的态度是和随便的,却不知道青春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时光。


前一阵子某区教育局发了一份调查报告,是出自专业的心理测评量表,评估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和自杀倾向。里面有大量的关于学生是否有自杀念头的调查项目。

生命教育简直成了当前教育的禁区,碰不得,说不得。很多父母觉得,只要有人提到自杀就会提醒孩子去自杀。只要没人提起,孩子就不会想起自杀这回事来。于是儿童读物里出现自杀立马就去举报,学校问卷调查出现自杀,也激烈地提出抗议。
但父母的回避并不能帮助孩子提高在遭遇创伤,遇到挫折时的自我应对和调节能力。

在孩子年幼时,父母就该多引导孩子们认识到生活中的种种美好,告诉他们只有活着,才能看到,闻到,吃到,感受到,体验到不同的人生。

教会孩子遇到困难,要多想办法,必要时向身边的人求助,不要遇事只会走极端。更重要的是,作为父母,不要动不动就用自己身体不好,甚至要去死来威胁孩子,避免给孩子留下不可磨灭的创伤。以及留下自己和别人的生命并不重要的错误认知,认为所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都可以用生命来换。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若放任孩子不管,孩子恶习一旦养成,学校不知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来对他进行‘再教育’,这对孩子、家庭和学校都是巨大的损失。”

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




-End-



推荐课程

    热文推荐

    全国客服电话
    400-820-2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