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关键词: 安全感心理发展自卫反击心理学

文章关键词: 安全感心理发展自卫反击心理学
有一次,在小区的游乐场,听到几个孩子在那争论。
原来是在比谁的爸爸厉害。
一个孩子说,“我爸爸是警察,能把坏人都抓走!”
“我爸爸是魔法师,能给我变我想要的东西!”
“我爸爸是司机,能开很大很大的卡车”
……
在孩子们的眼里,自己的爸爸总是最厉害的。
如果要他们说说自己心目中的爸爸。
总是会以英雄的形象出现。
就好像大话西游里的紫霞仙子说我的如意郎君是位盖世英雄那样。
因为在孩子的成长中,爸爸是不可缺少的角色。
做爸爸,不需要你有权势财富,不在乎社会地位如何。
而只要用心做一个爸爸就好,就是孩子心中的超级英雄。
哪怕普普通通,也能给孩子受用一生的礼物。
爸爸真诚的爱,是孩子最渴望得到的。
因为母亲生养的缘故,孩子跟妈妈是天然亲的。
但是爸爸就不一样。
当一位爸爸得知妻子怀孕的那天开始。
直到真正摸到孩子的小手儿之前。
感受是间接的,只能从妻子日益变大的肚子,还有妻子的言语中得到信息。
可妈妈跟孩子早就心连心,共血脉地融为一体。
可是,随着孩子慢慢地长大。
他们会渴望得到父亲的爱抚。
因为爸爸的爱,会给孩子一种特殊的安全感。
爸爸有力的臂膀,特殊的气味。
都会让孩子感受很神奇。
而且孩子成长需要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
这个环境会给孩子稳稳的安全感。
爸爸对妈妈的爱,为妈妈分担的育儿压力。
会给妈妈带来幸福感,也会给家庭带来温馨幸福的感觉。
所以,爱孩子,爱妻子,是孩子最需要的礼物。
爸爸是孩子最有趣的大玩具。
有一次老师问小小鱼,你爸爸最厉害的是什么?
答案是“打架”。
天啦!一个文弱书生竟然是深藏不露的武林高手吗?
老师们对我说。
好吧!我承认我经常在跟小家伙在家比武。
而且招式很多。
有变形金刚里面的,也有金庸武侠小说里的。
还有很多我自创的独门绝技。
一直从3岁战斗到娃即将6岁。
其中的招式也变换了无数。
而不变的是我们之间的快乐时光。
我常常说,有的事只有爸爸合适做。
比如男孩们最喜欢的“打架”游戏。
为什么男孩喜欢打架游戏?
绝不是调皮,而是心理发展的需求。
大部分男孩通过这种游戏来“发泄自己的恨意和攻击性”。
其实攻击性就好像一个人的力气一样。
可以消耗掉的。
孩子内心是渴望这样的发泄机会的。
你不能压抑他们,因为孩子的攻击性是天性,是客观存在的。
而父母要努力给他们一个这样的条件。
比如一个“我可以发泄恨意和攻击性”但是不会得到报复和惩罚的机会。
这个只有父母能给。
你不要觉得这样会让孩子无法无天,到外边欺负小朋友。
“打架游戏”给了孩子一个发泄机会和环境时。
也同时帮助孩子去构建规则,让孩子按照一定的规则,用游戏的方式表达攻击性,而不是去外边无法无天地攻击人。
比如攻击的一些规矩,就算打架,有哪些地方不要打。
还有什么时候能打,什么时候不能动手。
这些都可以跟孩子说。
比如这么爱跟我打架的小小鱼,在外边可从来不会欺负小朋友。
但是有人找茬了,也能合理地自卫反击。
还有大玩具这个角色,身强体壮的爸爸也更适合。
我们家还有一个睡前项目:武松打虎。
我扮演老虎趴在床上,而小小鱼趴我背上扮演武松,紧紧地抱着我。
游戏方式是老虎想办法把武松甩下来,而武松要保证自己不被摔下来。
这个能锻炼孩子全身的肌肉力量,我能感受到他紧紧箍住我的力量。
可最重要的还是,我们都非常享受这个游戏。
有时一想,这个大玩具的使用年限有限。
我年龄大了会体力不支。
而孩子大了也不会这样“稀罕”你了。
所以,爸爸们多抓紧时间,做好这个大玩具呀。
给孩子一份独特的成长记忆。
比如,父亲节即将到来前,儿子班上组织孩子们给爸爸做一本书。
形式是绘本样子的,说说孩子心目中的我爸爸。
儿子在我最喜欢跟爸爸做的事那里,写的是一起看电影。
说起看电影,应该是属于我们俩独特的成长记忆。
因为我喜欢动画片,特别是宫崎骏的动画片一部不落。
我们家周末会有固定的电影时间。
到了周五或者周六的晚上,我都会提前给小家伙准备一部影片。
然后一起关了灯,打开投影在自己家的墙上看。
或者一起在电视机上投射观看。
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关键是氛围到了,孩子就会非常满足。
而更重要的是孩子喜欢一起看的感觉。
看到悲伤的地方,小小的身躯会不自觉地倚靠过来。
看到恐怖的地方,哪怕我们觉得一点也没关系,可小家伙还是会钻进你的怀里,或者躲到你的背后。
而遇到精彩情节或者难忘的台词。
观影之后会成为家里一段时间的热议点,或者成为口头禅。
变成家庭文化的一部分。
这样的陪伴,也许就是孩子最喜欢的。
你在我身边,我们一起去打开一扇门,然后开启一个属于我们共同的故事。
这些陪伴的时光,就会变成独特的成长记忆。
几乎所有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寻找一个榜样。
比如我长大以后要做什么。
我要跟谁一样。
对于很多小男孩来说,他们的榜样往往是自己的父亲。
他们从父亲身上寻找自己的定位。
模仿父亲的样子,以求变成一个像父亲那样的男子汉。
比如有一位做幼儿园老师的朋友曾说自己班上有一个男孩。
老师要他收拾餐具。
他每次都会拒绝,你问他原因,他也不说。
有一次家长会上,老师跟孩子的妈妈说了这件事。
妈妈说:“可能是学爸爸,他爸爸在家里不收餐具,说厨房是女人的,男人不要进。为了这件事我们吵过。”
后来老师就问起小男孩,说爸爸是不是也不喜欢这样做呀!
孩子点头了。
找到原因之后。
有一次学校做美食活动,特意请了孩子的爸爸来帮忙。
知道自己行为对孩子影响这么大时,爸爸也觉得要改正。
就在学校主动帮孩子们洗刷盘子。
还告诉儿子:“其实我们干这活儿,比女孩还要快一些,因为我们力量大呀!”
后来,孩子再也没有拒绝收拾餐具了。
父亲的行为、语言以及思想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男孩。
所以,从某一个意义上讲,爸爸就是男孩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