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心理文章> > 文章详情

2021/06/21


父母皆祸害?


被深深误解的

精神分析






客观的说,精神分析进入中国大众的视野,武志红老师的书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尽管武老师长期以来一直在心理咨询领域的临床圈和学术圈的口碑都非常的微妙。


武老师早期极具煽动性和情绪性的文字宛若一把大砍刀,劈开了那扇名为“孝顺”的石门——门的背后是在中国文化语境下难以言说的对父母深深的愤怒


伴随着武老师名气的上涨,豆瓣上成立了“父母皆祸害”小组,开始以一种“反向形成”的形式控诉那对不完美的父母在自己的成长中给自己造成的种种伤害。“原生家庭”一词以及对父母养育行为的关注在神州大地上逐渐蔓延开来。


但如此激进的宣传方式也造成了显而易见的负面作用:很多对精神分析并不甚了解的人开始质疑控诉父母究竟有什么用?和父母分离真的就那么重要吗?不和父母分离难道就不能成长了吗?


我试着以此文解答这些当代背景下中国人容易对精神分析产生的误解。


1、原生家庭真的那么重要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毫无疑问的,即使在中国文化之中也有“三岁看大,六岁看老”、“养不教父之过”之类的说法。即使放到当代的心理学框架中,愈来愈多的研究都表明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事业发展、婚姻状态,甚至对自己孩子的养育方式都极大了受到早年原生家庭的影响。即使在认知行为治疗、家庭治疗、人本主义等主流的非精神分析心理治疗框架下,结果也依然是肯定的。


但这并不代表你的人生就100%被原生家庭框死了,恰恰相反,在精神分析的理论当中,你越是看不清原生家庭是如何一步步塑造你的,你就越是会被你无意识中那些不清晰的素材所占据,越是会重复那些原生家庭带给你的固有模式,比如:总是担心别人会嫌弃自己、找对象的过程中总是被渣男吸引、总是遏制不住自己粉骨碎身的冲动去讨好领导想让领导满意…


换一个更加通俗的说法:你越是去否认原生家庭对你的影响,你就越会被原生家庭所影响。而真正让自己通向自由的解决之道是努力的看清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因为你只有知道自己的来处,你才能够帮助自己更好的走向未来,Do Yourself的前提从来都是Know Yourself,而Know Yourself的前提是Know Your原生家庭。


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的心理学学术研究表明:对一个人的人格养成要素中另一个和“原生家庭”的影响力不相上下的要素是“基因”,这显然是一项更难被控制和改变的因素…


2、成长就必须跟父母分离吗?


不知大家会如何定义“成长”?在我从事临床心理和教育工作8年来的经历中,我对“成长”的定义是:即使离开父母以及其他照顾自己的重要他人,你也能好好照顾自己,不管是日常生活、事业发展还是婚姻家庭


为啥中国父母无意识里总想把孩子送进985/211的大学,本质上难道不是大学好更容易找到轻松赚钱的工作从而能让孩子更好的把自己照顾好的心态在作祟吗?所以某种程度上“成长”和“分离”几乎是同义词。(当然在具体操作层面,中国父母经常会搞出“一面希望孩子考上985/211的大学、一面又不希望孩子与自己分离”这种矛盾且魔幻的操作,本质上体现的其实也是父母对孩子成长的矛盾心态)


但对于强调血脉联系的中国人而言,“分离”似乎本来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以“离婚”为例,我在临床工作中常常会看到已经多年没有感情的婚姻在“苟延残喘”,中国人就是这样,很少会因为“没有感情”、“没有性生活”而离婚,似乎只有发生诸如“出轨”、“家暴”等严重的恶性事件才会把离婚提上议程(仅仅也只是提上议程而已,做不做还不一定)。


在中国的社会文化语境之下还有另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一提到“分离”,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众叛亲离”、“六亲不认”,这也是很多人对精神分析反感的重要原因。因为在学习精神分析以及接受精神分析个人体验的时候,我们慢慢揭开了内心深处的隐秘角落,对父母潮水般的愤怒和攻击一下子喷涌出来,会让很多人受不了。


首先这确实是一种让人一时间难以忍受的体验,但这并不是精神分析的错,精神分析从来没有挑唆你“众叛亲离”、“六亲不认”,真正想要“众叛亲离”、“六亲不认”的是那个曾经一直在扮演“孝子”和“乖孩子”的你的内心深处的欲望真相,精神分析只是让你看到这部分的真相而已。


事实上,真正心智很成熟、分离的比较好的人,往往跟父母的关系也不会太差,或者这样说,分离并不是为了切断与父母的关系(事实上,血浓于水,就算想也不可能真正的切断),分离是为了破碎内心深处想要被父母照顾和肯定的幻想,从而可以以一种更加平等的姿态与父母相处。



3、控诉父母究竟什么用?


虽然存在个体差异,但每个人的成长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顺从期”,就是非常听父母、领导、权威的话,没啥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也希望父母、领导、权威对自己负责,如果自己听了话但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回应就会引发“自恋性暴怒”。


“自恋性暴怒”其实在小孩子身上挺常见的,我们也不太会觉得一个幼儿园或者小学低年龄段的孩子因为妈妈拒绝买一个TA想要玩具而哇哇大哭有啥太大的问题,但是,如果是一个成年人在哪里撒泼打滚就是另一种画风了。


更可怕的是,很多“顺从期”的人连撒泼打滚的能力都不具备,因为深深的害怕自己会因为表达不满而被这个世界嫌弃,于是只能选择深深的压抑自己的“自恋性暴怒”,并朝着抑郁症和癌症的方向发展。


成长的第二阶段是“叛逆期”,也就是“控诉父母”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会开始破碎对父母、领导、权威的全能幻想,开始能够意识到自己无论多努力、无论变成什么样,父母总有一个部分是没有办法满足自己的,这个地方会有深深遗憾以及深深的愤怒。


这份遗憾和愤怒也是有价值的,它使我们不由自主的开始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产生一个间隙,这个间隙就是“自我”诞生的源头,“自我”诞生于我们在某一个刹那对父母的绝望。因为绝望了,所以才知道,必须得靠自己,必须得破碎那个想要依赖父母、被父母照顾和肯定的愿望。PS:一直绝望也不行,一直处在绝望中,比如那些从小被虐待和性侵的群体,整个人格都是破碎的,“自我”也很难凝聚起来。


朋友圈之前流行过一句话:有的人活了很久,却像从没活过一样。指的其实就是一辈子都待在第一阶段的人。沉溺在被照顾的感觉当中固然可以觉得轻松,但与此同时也失去发展属于自己的意义和价值感的机会,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老祖宗不欺我也。


有的小伙伴可能还在想,我怎么不写第三部分了?第三部分是什么样子的?第三部分叫“和解期”,是一个更大的议题了,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还是先老老实实的去完成“叛逆”的阶段吧,当你真的脚踏实地走完了这个阶段,下一步该怎么做,你自然而然就会明白的。



作者:朱敏杰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人民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独立执业的精神分析取向心理咨询师;人民日报数字媒体特聘心理讲师;擅长绘画、OH卡、音乐、心理剧等表达性艺术心理疗愈技术;曾在全国示范中专院校一线工作7年,积累大量的与问题学生工作的经验。



推荐课程

    热文推荐

    全国客服电话
    400-820-2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