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档热门的节目《不好说特想听》引发了大家讨论。
一位时尚男公关邀请妈妈了解自己的工作,但事实是他想借这个节目,告诉妈妈他藏在心里多年的心结。
而在短短30分钟的对谈中,母子两人,有3次因沟通不了而愤然离席。
儿子的愿望很简单:希望妈妈理解自己的真实感受,至少不要再事事责备他,时时监控他,要求他白手起家买房买车,让他一个北京人,在北京活得像个无家可归的人。
而妈妈那些坚定的回应,却不是儿子想要的。
他跟妈妈谈感受;
妈妈跟他谈挫折教育。
▼
儿子:我就是靠这极少的童年美好回忆撑着活到现在的,好累。
妈妈:要从小让你有跌撞感、挫败感,你才能长大,我知道你会恨我,我认了!
他跟妈妈谈阴影;
妈妈劝他豁达一点。
▼
儿子:我没有自己的门锁;我在洗澡你可能就进来了;小时候日记,一定要看;我的手机砸了好几台;我去谈工作,你跟踪我……
妈妈:可以翻篇吗?人要往前看。豁达一些。大了,成人了。
他跟妈妈谈真实的自己;
妈妈叫他面对现实。
▼
儿子:妈你知道吗?我每天活得像傀儡一样。
妈妈:你能面对现实一点吗?
交谈到最后儿子受不了了:
我要的是一个妈,你懂吗?
说罢,他摇了摇头,无奈地下了个决定:算了……
随后起身离场,再也没有回到对话桌上。
作为观众,看得揪心的点在于,
儿子在外面已经很难了,回到家他还得带着面具做妈妈想要的儿子。
当儿子勇敢卸下面具,妈妈却一眼都不愿意看。
他在努力表达自己的感受,希望被理解,妈妈却接收不到、也不认可;
她回应给儿子的永远是硬邦邦的事情和道理,留儿子一人在原地疼痛、绝望。
这让我想起前几天我们发布的一篇文章,一位读者愤怒地留言道:
你们又开始给父母加责任!谁又理解过父母自己的成长环境呢?
但有意思的是,我们也收到另一条留言:
最该看这篇文章的是我爸妈,但我知道他们永远不会看懂!
显而易见,第一条来自父母,而第二条留言者,是子女。
这两个留言,巧妙地解释了一个现象:
父母在等孩子道谢,孩子在等父母道歉。
但遗憾的是,他们通常都等不到。
就如节目里的母子,儿子希望妈妈改变,妈妈却只觉得儿子不够成熟。
最后两人相互看不见对方,不欢而散。
父母以为自己爱孩子,但有时候,孩子感知到的却是相反的。
在父母面前,孩子们感觉自己在一座大山前奋力地活着,争不过,说不服,斗不赢。
好像除了绕着走,别无它法。
就如节目里的儿子说:我今年27岁,作为孩子,跟父母这么疏离,我挺可悲的。
心理咨询师刘颋颋曾在团体中问我们一个问题:
如果父母不能如你所愿地去爱你,你该怎么办?
面对无法改变的父母,作为孩子通常有三种反应:
第一种:恨他们。
不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发泄恨意。
恨是将自己从家庭中解脱出来的第一步。
但长远来说,只有恨,作用非常有限,并且可能有副作用。
在咨询室中,我们常见到一边恨父母,一边认同父母的人。最终自己不经意之间,就变得跟父母一样。
第二种:认命。
认命有两种形式:
认同
你这样对待我,那我也这样对待你;
你挑剔我,我就用你的标准挑剔回你。
放弃
放弃跟父母真实的沟通,甚至断绝联系。
就像节目里的儿子,他最初的心愿,就是打破跟妈妈这么多年的疏离。而聊到最后,他只感到累、无奈,一句“算了”放弃了沟通。
在这样无解又无望的关系困境里,幸运的是,我们还有第三种选择,那就是:
用游戏的心态,赢他们。
恨和认命,是相对容易的事情,但也是一种被动的选择。
甚至,因为与父母的关系如此重要,所以你会不知不觉地把这种被动复制到你其他的人际关系中。
无论你在外边多有成就,这种被动、无助的阴影会跟随着你。让你在与朋友、同事、伴侣的关系中,也成为被动的那个。
而赢,需要你主动出击,而不是在原地等待父母做出改变。
它意味着你要接受客观现实——我的父母无法改变;
并且开始面对你自己——我要如何爱自己?
也意味着你要独善其身,敢于去获得你要的、而他们未曾给得到你的尊重、独立、平等、真实,以及爱等等。
怎么赢?
在我开设的即兴心理戏剧团体里,有这么一个剧情:
男主带女友回家见父母,但妈妈不喜欢儿子带女友,这时该怎么办?
第一场演绎:
儿子带着谈了两年的女友回家见父母。
强势的妈妈,根本不把女朋友当回事,还当着她面,直言要儿子去跟某个商业伙伴的女儿相亲。
儿子好说歹说,但妈妈就是不接受,甚至还扬言如果不听话,就断绝母子关系。
最后剧情以无可奈何的男主眼看自己的女朋友哭着跑了结束。
第二场演绎:
儿子再次回家,希望劝服妈妈接受女朋友,妈妈依然一副“我是你妈我最大”的架势。
现场陷入了僵持,而一旁的女朋友有点恨铁不成钢。
此时,作为带领者,我做了一个干预——
让这个扮演女朋友的女孩去反串扮演男朋友,男朋友也反串,扮演女朋友,两人角色互换。
第三场演绎:
一个新男友、新儿子的形象产生,场面发生了逆转:
新儿子独自回到家,不再央求妈妈接受,而是向父母宣布自己的决定:
我与我女朋友交往是已经决定了的事。我带女朋友来,是来告诉你们一声的,不是来征求你们意见的。现在你们也可以告诉我你们的决定。
儿子讲这段话的时候,冷静,温和,反而,这时的妈妈不再咄咄逼人,开始松口了……
这场反转的剧情,诠释了“不带敌意的坚决”是怎样让角色实现对妈妈的超越的。
内在的力量,是可以通过言语发挥作用的。
但在发挥作用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
你对自己的定位。
当你是「祈求」的姿态时,你在父母面前对自己的定位是低的,无论你有什么想法、意见、主张,都会引起父母各种指点、指挥、不放心。
当你是「告知」的姿态时,你在父母面前对自己的定位是平的,他们能感受到你自我的力量,他们知道你已经可以为自己负责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