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关键词: 叛逆期自我掌控青春期同频看见

文章关键词: 叛逆期自我掌控青春期同频看见
自体客体,就是 “你是我的一部分”,很多妈妈所说的 “你是我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就是这个意思。
“你只是我的工具”。
父母容易把理想化的自己投射到孩子身上,认为孩子是他的一部分,甚至把孩子当成实现理想化自己的客体。
这就是我们经常遇到的,父母希望孩子去完成他们没能做到的事情。
比如,一个妈妈小时候因为家庭条件不允许,没能学钢琴。
她就要求孩子去学,并且还要孩子弹得很出色。
这时,她就把理想化的自己,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但随着孩子长大,自我意识更强烈的时候,他就会不愿去扮演自体客体。
结果,冲突就产生了。
所以,很多父母说孩子原本很听话、乖巧,现在却很“叛逆”,其实就是这个原因。
孩子叛逆期的动力机理,其实有三个方面。
第一,他需要去认同自己的价值。
第二,他希望摆脱控制,以一个独立的姿态存在。
第三,他要获取自我掌控的权利。
叛逆期的产生,还有一个很多人不愿意去承认的原因。
乱伦焦虑,其实也是叛逆期的诱因之一。
孩子需要跟异性父母间保持一定距离。
就好像你是个女生,原本爸爸很爱你,也可以抱着你亲亲搂搂。
可是到后来,你慢慢长大,经过青春期、发育成熟了。
你会发现父母和你都有些焦虑,特别是你和爸爸有些太过亲密的举动时。
母亲和男孩亦是如此。
因此,假如父母在家里穿得很暴露,是可能会让孩子很焦虑的。
叛逆期,很多时候和青春期是重叠的。
有人说过,孩子在5岁左右时,其实就开始叛逆了。
他要和父母保持距离,觉得自己是个小大人。
那时,他对性已经有一个意识了。
到了12岁左右,他具备了性的能力时,如果妈妈还是要和他很亲近,那么冲突就会发生了。
在这过程中,一方面是对父母投射过来的理想化的对抗。
另一方面,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父母与孩子间的不同频,实则是必然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 “不同频”呢?
孩子的成长过程,跟父母是不一样的。
就像我常跟爸妈说,他们成长的年代、看到的世界,和我的成长历程、我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样的。
而我孩子看到的世界,又是另一种。
社会在高速发展,我们的认知产生了差异。
因此,“不同频”,或者说代沟,其实就是这样。
假如父母要求孩子跟自己一样,这本身就是一种极端自恋的表现。
它剥夺了孩子的自我。
有些富一代和富二代间的冲突很大,也许就是因为这个。
另外,有的父母会希望孩子像自己,觉得自己的方式是对的。
这时,如果孩子不愿意,父母就会感到失落。
关键的问题是,我们总觉得孩子的方式不行。因为我们的自恋,承认孩子行的同时,就意味着我们不行了。
很多时候,孩子也是在维护父母的关系。
举个例子,有个男孩家里很富有,但他常去超市偷几块钱的东西,被保安抓起来,还要被送到警察局。
他的父母觉得很丢脸,很不解。
男孩说了一句话。
他说,“平时看都看不见人,只有这个时候你们两个人一起出现。”
这就是男孩在用自己的方式,去维护父母的关系,维护一个家庭的稳定感。
当孩子的贡献不被看见时,他就只能用极端的方式来获得注意。
所以,我们要去“看见”孩子对这个家的贡献,肯定他的价值。
另一方面,价值不被肯定的孩子,会去努力取悦父母。
但由于亲子间的“不同频”,孩子所做的可能不会得到父母的肯定。
就好像电影《你好,李焕英》里,贾玲希望去取悦妈妈,希望妈妈笑。
她用自己的方式,帮妈妈买彩电、赢排球比赛。
可最后发现,妈妈对她的期望,只是健康快乐而已。
最后,我们还要把真实的自己展现给对方。
父母 “看见” 最真实的孩子。
孩子也 “看见” 最真实的父母。
如果我们能做到
角色归位
权力归位
价值归位
意识到父母和孩子是分别独立存在的两个个体,并且保持真诚的沟通,就可能做到同频。
叛逆,是因为被控制太久的反抗,是孩子用尽全力成为自己。
同频,是需要彼此看见,父母看见真实的孩子,孩子看见真实的父母,而真诚,是任何关系的基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