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心理文章> > 文章详情

2021/05/11

你能想象一群三四十岁的中年人,还在无所事事,啃着父母碗里的白米饭吗?

这不是传说,是活生生呈现在现实世界里的生活。

最近,在百度贴吧就发现了一个“啃老族吧”,一大批有手有脚有工作能力的成年人盘踞于此,乐此不疲地分享自己的啃老经验和“趣事”,还给自己取了个绰号叫蹲子,意为常年在家里蹲




其中包括三五十岁的中年人,还有二十几岁在家待业的年轻人。





他们啃老的理由大多是因为不想去上班。

在他们眼里,上班就是被压榨,反正也赚不到什么钱,不如在家躺着。

毕竟,社会那么残酷,宁愿让父母累一点,总比自己辛苦好……

他们啃老啃得都心安理得,不以啃老为耻,而以啃老为荣。

他们有的还一边啃老,一边憎恨父母。

他们就像一群人性扭曲的“白眼狼”,不但不知报恩父母,还想着啃空诅咒父母,简直令人惊诧悚然!

成年人的生活不是该独立自主吗?竟然还要依赖父母才能生存,从心理学上看,这并不是健康的亲子关系








· 01 ·


成年了,为什么还像个巨婴啃老?


老龄科研中心的一组数据显示:在我国,有30%左右的成年人,依靠父母为其支出部分甚至全部的生活费。

由此可见,无法自食其力的成年人,在生活中并不在少数。

之前有个来访小莉,明明30岁了就是长期不肯出去工作,觉得在外面打拼太辛苦,而家里也不缺钱,所以就只是呆在家里游手好闲,没钱花了就伸手找父母要,自己遇到了什么麻烦事也不知道如何处理,什么都想依靠父母帮自己解决。

“没有父母做依靠,我感觉自己就是虚弱飘零的叶子,很难生存下去,因为我从小就在父母的护佑下长大,从来没有脱离过父母的掌控和保护……”

小莉苦恼地说。

她就像一个没有长大的巨婴,幼稚娇弱,无法独自面对外面的狂风暴雨,还需要在父母怀抱的温柔乡里“吃奶”。

儿童精神分析师玛格丽特·马勒说过:“6个月前婴儿期的母婴关系称为正常共生期,之后的都是病态的。”

显然,这类啃老的成年人,都还处在和父母“病态共生”的关系中,不能独立发展。


心理学家巴里·温霍尔德指出,孩子从6个月到3岁,已经有了基本的自我意识,就要完成与养育者“分离”的任务,为之后的“独立”做好铺垫。

这个时期如果没有完成“分离”的任务,孩子长大后走向“个体化”的过程,就无法形成独立健康的人格。

无法独立做自己的成年人,大多都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系。


许多中国父母,习惯了溺爱、包办,因为疼惜,也因为省事,8岁时不让孩子自己系鞋带,18岁时不让孩子自己处理麻烦,28岁时还给孩子买衣服买鞋……

父母如果从来不让孩子去经历磨难,让孩子去独立解决问题,又怎么能让孩子走向“个体化”成长的路程呢?



就这样,父母没有在恰当的时机和孩子完成“分离”的任务,所以才让孩子在人格没有成长完整的情形下,缺失了脱离父母独立生活的能力。

然而,成年了还和父母保持共生的关系,难道就是成年人该有的姿态吗?




· 02 ·


只有让孩子“背叛”父母,他才能真正长大

生活中,不论多大的孩子都会与父母保持情感的链接,但是如果父母和孩子没有适时完成分离任务,孩子即便成年了也很难真正意义上的长大。

就像小莉到了中年还没有真正成功长大,她举手投足之间没有任何成熟女人的味道,物质和精神都依赖于父母的供养。

还有那些啃老吧里的啃老族,吃着父母给的饭还心安理得,甚至不想成长,拒绝长大。

这些巨婴在心理上都还没有断奶,自我价值感更多地都被压抑了,觉得自己不能离开父母,否则自己将无以在这个世界立足。

被这种思维所禁锢后,他们便失去了自己的主体性和掌控力,不论到了哪个年龄,似乎都找不到内心的需求,看不清未来的方向。






父母保持和孩子的亲密,好好呵护孩子的成长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对孩子的人生过度干预和掌掴,无形中就等于剥夺了孩子对自己人生掌控的主动权。

然而,如果孩子失去对自己的掌控,就无法做自己,长大后还可能会成为不敢、不能替自己做主的“巨婴”,行走于世界也会像没有长出翅膀的鸟,根本不能自由地飞翔,去追求属于自己的人生。

我们父母有时候可能会担心和孩子的分离,会影响和孩子的亲子的感情和关系的粘合度,潜意识中就不想和孩子分离,甚或希望孩子依赖自己,似乎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被自己所掌控。

但是,父母越是对孩子密不透风地干预,孩子就越难成长为具有独立自主的人,以后越难面对生活的各种困难和考验,越可能成为令人厌恶的啃老族。


所以,父母有意识地适时和孩子分离,懂得让孩子“背叛”自己,反而可以推动孩子学会独立和自主,以及人格的完善和完整,获得更好更健康的成长。

分离,是让孩子走向独立的重要一步,这并不是要让孩子和自己断除情感链接,而是让孩子学会做自己,敢替自己的人生做主。

只有当孩子学会了这样“背叛”父母,他才有能力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过自己想要的人生。



· 03 ·


如何让孩子和父母分离,走向独立和完整?

让孩子和自己分离,表面上看是狠心,但这却是培养孩子走向独立和成长的必经路程。

因为孩子终将要脱离父母独自长大,如果没有得到分离之后的历练,就无法长出坚硬的翅膀去人生的浩瀚天空翱翔,更无法抵御人生无数雨雪风霜的考验。

父母要主动帮助孩子和自己分离,更要从小树立孩子独立自主的意识,这样才能培养孩子做独立和完整的自己。

1)不对孩子的成长过度干预

很多时候孩子难以和父母分离,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干预有些过度,从吃喝拉撒睡,到学习交朋友,凡事都希望孩子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从而孩子在密不透风的管控中丧失了自我的主体性。

而且,他们因为长期做了父母手中的提线木偶,不知不觉就压抑了内心许多真实的想法,可以想象,从来不敢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孩子,长大以后还能否左右自己的人生。

美国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说,在父母严密控制下长大的孩子,往往缺乏自信、有强烈的无力感、难以抗拒的恐惧感,以及常常有种无名怒火一直积压在心底。

父母过于严密的管控往往会带给孩子压力,虽然父母觉得自己也是为了孩子好,但现实呈现的效果就是拿走了孩子做自己的勇气和自由。






2)对孩子的爱要建立边界

造成父母和孩子没有分离的局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父母没有边界的爱。

父母有些时候觉得管教孩子,爱孩子都是出自自己的责任,所以处处都为孩子考虑,事事都想替孩子包办做主,甚至希望孩子凡事都听从自己的意思。

这是一种边界不清的爱,对于孩子更是一种吞噬。

孩子在这种紧紧包裹于身的爱之中,慢慢地就会变得找不到自我的主体感,失去自己真实的感受和判断。

周国平老师说,爱孩子,是父母的本能。

父母可以很爱孩子,但也要意识到孩子是区别于自身的独立个体,他的诞生有自己的意义和使命。

意识到这一点,父母的爱就树立了边界,懂得给孩子的自由呼吸和成长腾出空间,对孩子的管控也会掌握分寸。

这样孩子就会在和父母保持的这段距离中得到独立自我的成长。






3)放手让孩子做自己

曾经看过一句话:

生命最大的价值,就是可以听从自己的内心,按照自己内心的指引做出选择。

无论选择或大或小、是对是错,生命都会因为可以自主选择而绽放光彩。

孩子也只有学会按自己的意愿去生活,才能真正成长为敢为自己负责,有所担当的成年人。

我们父母有自己的人生之路要走,孩子也有他们自己的人生。

如果总是和孩子密不可分,孩子就总也学不会独立行走。

爱孩子,就放手把孩子还给孩子自己,让孩子学会走自己的人生,这才是给孩子生命准备的最好礼物。


-End-



推荐课程

    热文推荐

    全国客服电话
    400-820-2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