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心理文章> > 文章详情

2021/04/19


· 01 ·

以往咨询中,有两件事我依然难以忘怀。
5年前,一位“不友好”的7岁男孩,每周都会到我这里2次。隔三差五他都把沙盘桌掀翻,把玩具扔飞、拆散,还会用沙子扬我一脸,每到他的时间,我都很焦虑,害怕他的破坏,就这样,我忍着焦虑,工作了8个月。
再次见他是不久前,他想来看看我,他已变得和我一般高,腼腆笑笑后走进游戏室,看着他曾“奋斗”过的地方,又看看我,眼里噙满泪花。
那一刻,我内心翻腾着很多东西,是感动、欣慰,还是回忆,五味杂陈,我想他或许也是如此吧。
5年前我更多的是挫败,要忍受他无休止的攻击,那时我常想,或许我真的无法理解这个孩子,却还要继续允许他、接纳他。
第二件事是4年前。
一位想要孩子却不能生育的女性来访,有一次伤心至极,我也感到莫名的难过,几乎都要陪她一起哭了,我下意识说了句:“唉,我想我很理解你”。
她停住哭泣,瞪大了眼睛看着我,一字一句的说:“不!你永远都不能理解我,因为你是个男的,因为你有孩子!”
那一刻我懵住了,突然很自责,是呀,我怎么能理解她呢,这辈子恐怕也体会不到她想要做个母亲的渴望了。

我也很挫败,在后面咨询中更加小心,生怕自己再说出“我很理解你”之类的话,随即而来的则是委屈。


作为父母的你,也许会有和我有类似感受吧。
你为孩子做了能做的全部,可能你对自己都没那么用心,你也正在承受诸多委屈和挫败,并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与无奈。
更多的,是愧疚和自责,你无法弄明白,为何就不能理解孩子呢,为何不能给他想要的呢,而你所有付出,究竟为了什么?
在你崩溃的时候,更没人看见,你会悄悄抹眼泪,甚至不得不甩掉眼泪继续微笑。
是的,我们都不得不承认:理解另外一个人,真的很难。
· 02 ·

因为若试图去理解一个人,就要失去自己的一部分。


  • 比如,要把自己放在次要位置。



如果我认为自己是主要的,我就不会允许那孩子的攻击。
你也是,你更多在思考“他怎么了”、“此刻他是否难过”、“我该如何做他才好受点”。这是以孩子为中心,你的感受以及你的利益,都是靠后的。


  • 比如,会抑制自己的态度。



也就是心理学所谓的“中立”。每个自由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即便他人看来不合常理或错误,这就是言论自由。
然而,你真去理解孩子时候,就要保持中立,不能评判,因为任何评论和判断都会扰动你对他的理解。
此刻,你无法言论自由,你必须失去这个态度。正如我对待那个男孩,让他通过破坏释放攻击性比我的焦虑更重要。
抑制即将喷薄而出的情感,很不容易,也很压抑。所以,你若想理解孩子,就要抑制自己,这是必要条件。


  • 再比如,你还要面临风险。



别人会觉得你在以爱的名义控制,觉得你在满足自己虚荣心,觉得你早年对孩子太糟糕等-----他人的评判就是风险。
更大风险来自孩子本身,妈妈委屈的是,孩子完全看不到他们是多么想要去理解他,去建设好的亲子关系,去让他快乐。
你会被拒绝,特别是青春期孩子,想要独立的他们喜欢逆水行舟,不喜欢被干涉,你的付出和辛苦,被视为某种挑衅,他们渴望被理解,但又讨厌被理解,那样显得自己太弱了。

一边渴望有人懂,一边害怕被人懂,是个悖论,也是个事实。


正因为,真想去理解孩子要抑制自己、面对风险、压抑需要,所以理解一个人,非常消耗。
消耗,也是因为你想去理解别人,就要暂时放弃理解自己,或者说你要满足他人,就要先压抑自己的需求。
当然,有妈妈通过满足孩子也得到了满足,但,那样的满足别当真,那只是回报,而并非滋养。
· 03 ·

理解孩子必须面对的副作用就是:你理解不了。
正如那位女士对我说的“你不是我,怎知我痛?”。
这是很多父母委屈的源头,你一直在寻找某种方式爱孩子,孩子却经常给你传递:滚开,我不需要。
最近,我常听到工作室隔壁一个少年大声吼叫、摔东西,然后是妈妈的唠叨,然后是激烈争吵,然后是重重摔门声,然后是母亲的抽泣声。
别说你不熟,焦虑满满的现代家庭中,这是很典型的一幕,只是程度大小和频率多寡的区别。
这场景可以简单归为一句对话:
你根本不理解我!”
那你又何尝理解过我呢!!”
所以,当有人对你说“我们要互相理解”之类的,就是在指责你“你怎么不多理解我一点!”
孩子更会如此,他们不愿理解父母,这道理你要懂,你懂了,就自然知道让孩子理解你,有时是徒劳的。
而你并没就此放弃,你依然为理解孩子而努力,这才是重要的。
这就是本文主题:你可以理解不了孩子,但要善待自己的努力。
过多关注原生家庭,过多的心灵成长,让越来越多的父母过度反思,过度觉察,甚至自我否定,认为自己太不懂心理学了,以前活得太傻太天真,于是继续报课、学习、成长。
而这不就是你努力的表现嘛,你要拥抱这份努力。
“老师,我很努力很努力了,可孩子还那样,你说我该咋办?”这样的话我每天都在听。
我会十分严肃的反问:“你真的看到自己的努力了吗?”,“你有没有善待过你的这些努力?”
所谓善待,就是你要深刻意识到:你这就是在爱孩子,同时你也需要被理解。
如果没有爱的可能,不会有人试图去理解另一个人。
即便这样的爱是“应该”爱,是“不得不”爱,也是爱。

如同我与那个女性来访,在充满自责多日以后,我开始善待自己的努力,我对自己说:“即便我此生不可能完全理解她,但我要看到自己正在为此努力”。


把重点放在“理解自己努力”上,而不是“理解不了孩子该咋办”上。
这努力就在你给他端的那杯水中,就在他对成绩不满时你说“没事的你尽力了”的时候,就在你盯着闹钟到最后一刻才叫醒他时……
是的,就在这些不起眼的日常中。
尽管他嫌你烦,觉得安慰没用,觉得你没及时叫醒他而发脾气,觉得你不理解他,而此刻,你只需要理解自己的努力即可。
· 04 ·

对你而言,一旦开始拥抱自己的努力,就代表你也渴望被理解,被认可,就开始了自我接纳之旅。
渴望被理解是原初需求,是一种本能,是在妈妈给婴儿喂奶那刻起产生的,而这个渴望不会消失,而无论你是7岁,还是70岁。
此刻,你会看见你的努力代表:希望感、主动性、不妥协;也觉察到自己的内耗与艰辛。
而自我接纳大约需要6个阶段:
第一,意识到理解孩子(或他人)有时是徒劳的,你要承担没有任何所谓回报。
第二,你开始善待自己,理解自己,不再为努力没有回报而郁郁寡欢。
第三,接下来会划边界,你不再只是去理解别人,会撕破一些标签,比如“顺从”、“讨好”、“迎合”。
第四,承受划清边界带来的愧疚感,甚至是罪恶感。
第五,寻找和善待那些试图理解你、懂你的人,和他们发展一段关系,纠缠并享受其中。
太多人关心你飞得高不高,甚至飞得高不高也没人关心,若还有人关心你飞得累不累,就是稀有的奢侈品,要珍惜。
第六,再次回归自我,继续理解他人、继续边界没那么清晰。

经历过的人都知道,再次回归和刚开始性质完全不同。最大不同就是你带着觉知,你清楚想要什么,能给对方什么,对方的反馈也很难轻易挫败你,你变得自如了。
历经磨难与繁华荣归故里,和一直固守在那个小山村有着天壤之别。
这个“小山村”就是旧有模式,他们之间,只是隔了一个“自我接纳”。
那么,你正处在哪个时期?你究竟开始善待自己的“努力”了吗?


-End-


推荐课程

    热文推荐

    全国客服电话
    400-820-2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