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心理文章> > 文章详情

2021/01/25

2010年大学毕业来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十年时间了,十年,从十八线小城到超一线城市;从一个自以为很厉害的学生干部,到被社会磨平了棱角看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从全国的房价刚刚腾飞到如今更像是有点脱缰的野马……


我的生活,在时间、空间和社会环境层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变化带来内心的震动,而与此同时,我还要解决在北京的衣食住行,是的,来的时候以为要改变世界,来了之后才明白,活下来,才是你在这个城市的第一步……

北漂这词在我心里,一直不是一个“标签”,我总觉得,只要坚持下来,一定可以留下来。


然而一年又一年过去,一次又一次搬家,一次又一次换工作,甚至连朋友和男朋友,都换了几波。很多人离开这里,新的人涌进来,在时光中进退两难的我,有很长一段时间尬在这里,不知所措。

我开始做动力学取向心理咨询的时候,是一个很意外的契机,当然,在此之前,我对“潜意识”“心想事成法则”这些心理学的概念和热门书籍都有过了解,我知道,人的命运取决于心念的转变,我还知道,你是谁,你便遇到什么样的世界。


可是,我明明非常努力地,让自己善良,隐忍,让更多的人喜欢我,看到我的努力,可是,依然是“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如今,我成为一名来访者,接受动力学取向的心理咨询,已经三年了,80多个小时,串起了这漫长也短暂的三年,痛苦与欣喜交织地温暖着岁月,我也清楚地知道,我再也不是那个孤独而骄傲的北漂少年了,因为我知道,我的双脚坚实地踏在这方土地上,正在走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1、 没有出现想象中的解决问题魔法棒,但是也挺幸福的

据我了解,很多人都很希望咨询师有魔法棒,“啪”的一下,所有问题都解决,并且生活中再也没有苦恼了。


我一开始的时候,也是这样的想法,一次咨询费400块,对于又要交房租,又要每天吃外卖的我而言,不是一笔小数目,甚至在一开始的时候,我一直是两周一次咨询,因为实在是没钱。

那个时候,钱包每月光,工作也很忙,日子过的很憋屈。每次的一个小时时间,我都在倾诉心里的委屈和痛苦。


我从小在家就是很乖的小孩,每当我难过的时候,我周围总有人纠正我,“你多幸福呀?这些苦恼算什么呢?”这些评判不管是不是真的,我感受到的痛苦,以及“痛苦”背后的纠结,都从未被人看到过。


然而,我的每一句话,都被咨询师实实在在地听到了。就这样,虽然咨询师没有用“魔法棒”拯救淹没于痛苦之中的我,却陪着我,在日复一日的倾诉之中,让我渐渐看到了更真实的自己。

原来,人不是必需要完美,才可以活下去呀!

来京多年,我靠自己的努力,拿到了很好的工作履历,有越来越好的工作机会,这些都是我觉得要留在这个城市必需要做的事,我也一直觉得,这还不够,还有那么多人比我更优秀呢!


可是,我又实在是被“努力”折磨得精疲力尽,我不知道在职场上做到什么位置,才是“可以”的,我也不知道,赚多少钱,才可以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无尽的欲望,在那个时刻里那么真实,与社会地位、婚嫁市场的竞争力、生活质量一一捆绑,每一步都那么重要,让人不得解脱。

我曾一直以为,即便在这样艰难的“内心撕扯”中,也要快刀斩乱麻地找到一条出路。


可是,在咨询师面前,我原来可以放松下来,原来这样的纠结,也可以被理解,被看见,诚如一个溺水挣扎的人,摸到了一根浮木, 短暂的喘息和舒展,也是好的。

2、你以为的,真的是你以为的吗?

在动力学取向的咨询中,咨询师承担的角色,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母亲”。


就像每一个小孩,都天然渴望全能父母,关照自己的所有需求,当然,也正是因为事与愿违的次数实在太多,我们才会在生命漫长的河流中,留下创伤,影响我们的人生体验


而心理咨询的过程,就是咨询师在某一个阶段里,承担“全能父母”的一部分角色,和来访者共同修复童年的创伤。

这里涉及到精神分析取向中,关于口唇期、肛门期、俄狄浦斯期的概念,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行百度。简而言之,我更愿意把它表达成——三岁以前,处在无意识状态的我们所感受到的世界,早已奠定了我们一生的生命底色

我曾经听过一个案例,一个产后焦虑的母亲,每次在孩子哭的时候,不管孩子是什么需求,都会去喂孩子吃奶。


可是,孩子并不是每次哭都在表达自己饿了,可能是需要陪伴、或者尿湿了感觉不舒服。


然而,这个小孩无论什么样的感受,都会被强行喂奶,似乎所有的诉求都被母亲转化为“你快吃吧别再哭了!”这堵住了孩子情绪的表达,自然,情绪背后的需求,比如抚触和呵护,也并未被满足。


结果是,孩子每次吃完就会吐。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周而复始。不难想见,这个家庭在情绪层面的焦虑和崩溃,全部都由这个小孩承担了。

从婴儿起,这个孩子就要承担母亲的焦虑和崩溃,大一点了,每一次的探索,玩水、奔跑、好奇地探索世界,这些内在天然的动力,可能也要被母亲焦虑的“别乱跑!”“不许动!”一次次的打破,日子久了,他就真的不能再主动做什么了。

人做什么不做什么,不取决于大脑层面的决策,而取决于人在做这件事的感觉。


当一个小孩,做一件事情带来的好奇、新鲜、快乐和成就感,变成了随时都会出现的指责和否定,他自然不会生发出属于自己的力量感,就更别提创造了。

中国的小孩,创造力在世界上都排名靠后,其实是有原因的。

很多社会问题,比如之前对小镇做题家的探讨、青少年自杀率越来越高,都是早年的教养方式留下的隐患。


说白了,就是很多这样的孩子,自我发展的动力,和父母的控制形成了一组对抗的力量,如果你顺从了,可能就是不太能更好地适应现在的社会,如果你反抗了,又不太容易找到“真的”出路,所以才会这样痛苦。

前面说的例子和后面的结果,并不是绝对相关,每个人早年的教养模式也不尽相同,只是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也许在童年的时候,就已经“失真”了。

3、仍是北漂的我,内心已经不再“漂泊”了


时至今日,我觉得最感激的,其实是我渐渐地内化了咨询师的形象,能够自己处理自己的问题了。

很难受的时候,我会问自己“你的内心发生了什么?”


人都是最了解自己的,我就能在这个过程中“识别”让自己难受的并不是某件事情的发生,而是发生这样的事情,“意味着什么。”

比如,失去工作对我来说,意味着“我不够好”,可能我考虑不到客观层面上,我是不是适合这份工作,它能不能带给我长久的发展。


比如某件事情没做好,但是我很努力了,我也觉得那是因为自己没有考虑到全部,但是可能即便你考虑到全部了,也依旧做不好。

我不再总是处在“我不够好”的自我评判中,相反,有的时候我还会说,我很棒,甚至,我会把“我很棒”的信息传递给周围的人。


甚至,当别人对我有负面评价的时候,我也会试图去“修正”一下,让他们明白,我真的很棒。

这是一份很深很深的内在力量,解释地更直白一点,我真的在被心理学“重塑着”。


这一次,“我很棒”不是头脑层面的一个指令,不是对自己的“要求”,希望自己表现地“很棒”,而是我发自心底对自己的认同。


当精力不再全部用于内耗和自我攻击,就可以分出一些来,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了。去评估自己的能力,去客观地看一看自己和这个时代,用生命本来的力量,而不是头脑层面的约束和逻辑,去和这个世界,更平等地相处。

很多心理学家讲社会适应性,一个人做好自己的时候,外在的世界,也是可以匹配和呼应的。传统文化中的厚德载物,也大抵是同一个意思吧。

如今,我的咨询依旧在继续,与之相伴的,是家庭关系越来越有柔韧和亲密,我在工作中的主动性和能力,也得以更松弛地去表达,还有我自己,我开始学中医,考咨询师证,研究身心医学,向着心中的方向,缓慢也坚定。

动力学取向的心理咨询,的确是个漫长的过程,可是再漫长,也不会像那些独自哭泣的夜晚那样漫长了。生命的方向多么模糊,可是当你看见灯塔的时候,再漫长的航行,也有了意义。


玉山孜教育行业新媒体从业者,研究身心医学,喜欢中医和弗洛伊德,也喜欢山间明月,江上清风。



推荐课程

    热文推荐

    全国客服电话
    400-820-2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