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心理文章> > 文章详情

2020/11/30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隔三岔五就会看到新闻推送,“XX学校校园欺凌视频曝光”。这类事件从高中生到小学生好像随时随地都在发生。




辱骂、脚踢、扇耳光、脱衣、烫烟头……欺凌行为越来越暴力夸张。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施暴者根本不避讳,喜欢用拍视频的方式记录,甚至直播。



成年人浏览这些触目惊心的新闻时在心中呐喊“现在的孩子怎么了,他们都病了吧!”


这些孩子很可能患上了品行障碍(Conduct Disorder)。

这不是一般调皮叛逆的青春期阵痛,而是一种发生在18岁以前的儿童青少年身上的精神障碍。



这里要详细说明一下,品行障碍看起来很像是一种道德问题,说它是一种心理障碍,有些人可能会误会是在为施暴者开脱。

但其实了解心理学的人都知道,如果只是道德问题反而比较好矫正,通过教育、告知他们行为后果,以及增加他们对受害人的同理心,就可能会改善甚至消除这些孩子的犯罪行为,但是心理障碍却没那么容易矫正。

患上这种心理障碍的孩子,更有可能在未来人生中持续犯下严重罪行,因为他们可能缺少基本的“同理”别人的能力,无法体会别人的痛苦,就好像他们的内在机制存在一种缺陷。


这种缺陷让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没有负罪感,对别人的痛苦“无感”,所以他们会随意愚弄、欺骗、伤害别人。


如果这类孩子在没有得到恰当心理治疗、甚至精神疾病治疗的情况下走向社会,才会成为最不可轻视的危险人物。




确诊一个孩子患上品行障碍,比确定他道德层面出现问题更为严重。


而且更可怕的是,他们先天具备“犯罪潜力”,如果只是单纯将他们关进监狱几年,他们反而能在监狱里学会更多犯罪技能,监狱不会成为他们改造之地,而是会成为他们的“培训学校”。




品行障碍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根据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的标准,品行障碍的具体表现是:

有证据表明,在过去12个月中出现以下标准中的3项(或以上),而在过去6个月内至少出现其中1项: 

对人和动物的攻击:

(1)经常欺负、威胁或恐吓其他人;

(2)经常挑起打架; 

(3)使用能导致他人严重身体伤害的武器(例如球棒、砖头、破瓶子、小刀、枪等)

(4)曾对他人身体进行残害;

(5)曾对动物身体进行残害;

(6)曾面对受害者进行偷窃或抢劫(例如背后袭击抢劫、攫取钱包、敲诈勒索、持凶器抢劫); 

(7)强迫他人发生性行为;

破坏财产: 

(8)故意纵火,目的是造成严重危害; 

(9)故意破坏他人财产(除了纵火);欺骗或行窃: 

(10)曾经破门而入他人的房子、建筑物或汽车; 

(11)经常撒谎以骗取物品或好处而不履行义务(“哄骗”人); 

(12)曾经偷窃价值不菲的物品,而没有面对受害者(例如做商店扒手,而不是破门而入;伪造);

严重违反规定: 

(13)经常不顾父母的反对在外过夜,在13岁前就开始; 

(14)住在父母或父母的代理人家中的时候,曾经至少两次离家出走,在外过夜(或有一次离家很长时间没返回的); 

(15)经常逃学,在13岁前就开始。




可能看这个诊断大家也未必能对这种障碍有清晰的了解,所以在这里附上一个案例。

一个五年级的小学生小林走进了学校心理咨询室,小林班主任发现自己已经不能正常管教这个孩子了。

小林在老师面前很遵守纪律,但是他的同学却告诉老师,小林经常欺负同学。他脾气暴躁,总是惹是生非。如果和同学发生了一点小冲突,就会想方设法报复对方。

虽然才上五年级,但小林已经在校外结交了不少社会“朋友”,和他们一起抽烟、打架,威胁同学索要财物。

班主任知道小林的情况后,专门找他谈心,希望可以通过关心和告诫让他改掉自己的行为。但是小林根本不承认自己有这些行为,还觉得自己很无辜。班主任找他谈了几次话,小林依然我行我素。

其他任课老师也告诉小林班主任,小林经常不交作业,还编造很多借口。班主任很希望能够帮助小林,于是又找到他父母,希望通过老师和家长合作帮助孩子改善行为。

不了解不要紧,和小林家长沟通后,班主任发现小林的问题比自己之前认为的更加严重——小林在家里偶尔会偷家长的钱,或者撒谎找家长要钱。

从幼儿园开始,他就会抢小朋友的玩具,和小区里孩子也经常打架,但他又总能找到理由把责任推给别人。

小林父母其实对这个儿子也异常头疼,似乎他们稍微不顺从他的心意,小林就会大发脾气,闹得全家不得安宁。

班主任征得小林父母同意后,请学校心理咨询老师进行评估。咨询老师评估后,觉得自己没有办法帮小林治疗,于是将他转介到当地精神专科医院的青少年咨询中心,后来咨询中心确定小林为儿童品行障碍,需要系统持续的治疗。




“品行障碍”这种心理障碍是如何发生的?


儿童出现品行障碍后,最容易受到指责的是家长,不过引起品行障碍的原因并不只是家长教育无方这么简单,而是很多原因相互作用。

这张图汇总了孩子患上品行障碍的原因,越靠近中心位置的因素,影响力越大。


9.png


首先是神经因素的影响,比如存在注意力缺陷障碍的儿童,比正常的儿童更容易患上品行障碍。

所以对品行障碍的治疗有时需要使用
药物治疗,只是心理治疗可能效果并不好,给孩子讲道理就更是收效甚微了(这也是它与道德问题的显著区别之一,疾病需要药物治疗,而道德问题需要品德教育配合)。

但是,神经系统层面的问题往往是与后天环境共同作用,才会使一个人患上某种心理障碍。




孩子的先天如何与后天共同作用,使他们患上品行障碍呢?

通常,有些儿童的父母反映,孩子在婴幼儿期就难以相处,脾气暴躁,很冲动,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出现注意力缺陷障碍的很多症状,不愿服从父母管教。

对于这样的孩子,如果父母本身没有对儿童心理有所了解,或者没有接受专业人士指导,很难对他们一直保持耐心,也没有太多管教他们的方法;

甚至有些父母自己本身也很冲动(因为这种障碍有遗传的可能),他们对于孩子的行为,
要么麻木应对,不闻不问,或者采用“忽视”的态度,要么突然非常严厉的管教对孩子使用辱骂、殴打的教育方式,又或者两种兼而有之。

“忽视+暴力”这种管教方式更进一步加剧了孩子偏差行为的发展,随着孩子年龄渐渐增加,他们受到父母的影响力减弱,但受到同伴影响、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如果他们进入了不良团体圈子,或者钟意关于暴力、虐待、反社会类的媒体,最终导致他们发展出“品行障碍”。




如何干预?


品行问题不加以干预会一直无限发展,持续到少年期形成少年犯罪,进一步可发展为反社会人格。


品行障碍如果能够接受治疗,大概有40%的孩子能够在成人期发展出正常人格,还有一些会得到改善,但可能在成年后需要更长时间的心理支持。

在少年犯罪中,有不少孩子其实患上了品行障碍,但是当他们与别的少年犯罪者聚集在一起之后,他们的行为可能不会得到改善,反而学会更多犯罪技巧,在没有监管之后,也许会犯下更重的罪。

品行障碍的治疗不是一般父母可以完成的任务,它的治疗对于专业精神科医生或者心理咨询师都是一项挑战。

如果孩子真的发展出这种问题,一定要寻求专业支持。

但是最好能够在发展出来这种心理障碍之前,就让它没有可以生存的土壤——父母了解基础儿童心理学知识,给孩子提供温暖、安全、支持他们人格发展的环境。


*本文作者:小楼,心理学作家,关注家庭心理、女性自我成长,著有书籍《自我觉醒,给孩子最好的原生家庭》,荣获中国出版协会“百部家庭教育指导读物”奖。和小楼一起学习心理学,解读人心迷局,发掘内在力量,活出美丽通透的人生


-End-


推荐课程

    热文推荐

    全国客服电话
    400-820-2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