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心理文章> > 文章详情

2020/11/09

压垮一个成年人,

只需一个家长群。



· 01 ·


毛主席说:“除了沙漠,只要有人群的地方,都有左中右,一万年以后还会这样。”

家长们说:“除了睡觉,只要有信号的地方,都在看家长群,自从娃上学后就是这样。”

家长群,简直成了这届家长的魔咒和原罪。

这不,这两天,江苏一个家长,发布一条短视频,正面刚家长群,也怒怼让家长批改作业的现象:

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

你们上课不用心教,下课叫我帮忙批改作业,那我要你们干什么?

我那么有时间收群消息,我不会自己教吗?

整天不是让我去报补习班,就是让我帮忙改作业,改完作业还要昧着良心说老师你辛苦了。

“说实在的,辛苦什么?教我教,改我改,是谁辛苦啊?



短短几句话,就像一把把匕首,蹭蹭蹭地射出去,说出了很多家长想说而不敢说的心里话。


不管是不计后果的意气用事,还是剑指乱象的真实勇敢,这个爸爸退出家长群这件事儿,不仅得到了人民日报和央视新闻的关注,也收获全网1000万+老父老母的点赞评论和转发支持:

强烈共鸣型:


每天批改完娃的作业,夜已经很深很深了,还要再翻翻家长群里,有没有遗漏的任务,以免第二天被老师点名批评



幽默自嘲型:


老娘深更半夜想起来,娃的作文还没改完,打着手电筒起床改,吓得老公一愣一愣的



向天再借500年型:

自从生了娃,每天五六点就起床收拾家务,七点多送完娃,8点多到公司,工作再忙再累,下午5点还得风雨无阻去接娃。


回家做饭做家务忙活一天,腰酸背痛还要打起精神给娃改作业。

老天爷啊,一天为什么只有24小时?要是有36小时,老父老母们会不会轻松点




后悔生二胎型:

一个娃的就不要老抱怨啦,两个人娃的说多了都是泪啊。

两个熊孩子,两个家长群,接收作业,打印作业,辅导作业,上交作业,写得不好,还要被老师痛批。

请问,我上辈子做错了什么,这辈子要投胎成这么命苦的人




蝴蝶效应型:

单单改个作业算什么呢?


有的老师还让家长去学校打扫卫生,到食堂帮忙打饭。


你不去,或表现不积极?那你娃在学校,命运堪忧




善找同类项型:

还记得那个掩面而泣的父亲吗?

国庆节前,仅凭一个恸哭的背影,他就红遍了全网,被全国家长心疼。


起因是:

家长会上,老师点名批评:“某某家长经常不回班群信息,打了多次电话都不接听,孩子需要家庭和学校共同教育,希望你多关心他一下。”

家长解释:打电话不是不接,是总开会没办法接。

说着说着,这个家长就崩溃了,边哭边说,自己要挣钱加班,天天开会,还要盯着孩子,怎么看得过来呢?


看见没?

被鸡娃和家长群击垮的人,不是一个,而是一群

忆苦思甜型:

这时候,就有人问了:

我们小时候,没有班级群,也没有家委会,不也都好好地长大了吗?

我们的老师,也没有要求家长一会儿批改作业,一会儿到学校帮忙,我们后来不也都考上了大学了吗?

现在的教育,到底是教孩子,还是整家长?


到底是给家庭减负,还是给父母增压?


家长群,真的有存在的必要吗



· 02 ·



啊,这真是一个来自灵魂的拷问!


作为家有熊孩子的老母亲,我是家长群里的长期潜水者。

若非老师点名,或特定指示,我一年基本不说一句话——不是不重视,而是生怕说错了话,给娃丢脸惹麻烦。

关于老师该不该让家长批改作业,我是这样看的:

批改作业是老师的事儿,不是家长的事儿。

但督促陪伴孩子完成作业,是家庭教育的一部分。

家长可以不批改老师的作业,但再忙再累再辛苦,还是要看一看孩子的作业是否全部做完,还是要问一问在学校能不能跟上班级的进度。


这是为人父母的责任,也是家庭教育最基础的部分。

至于去学校帮忙打扫卫生,到食堂帮忙打饭,帮老师当监考老师,到学校附近当交通志愿者……


这些应该不是老师的主意,而是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为了所谓的家校合作而发出的指示,老师多半是传达执行。

有空闲又很乐意的家长,当然可以参加,工作忙没有空的家长,当然可以不去。


老师没必要在班级群里就这些事儿点名道姓,更不该因为这些事儿对学生厚此薄彼。

至于我们小时候,没有微信群,后来也都好好的,这个要一分为二地看待:

我们小时候,科技没发展到这一步,别说微信群,就连电话都没有。

哪个孩子在学校闯了祸或生了病,老师要亲自或派人骑着自行车去通知家长。

各种误工和辛酸,其实不值得过度的美化和怀念。




现在,之所以很多人觉得“家长群有罪”,本质上和家长群没有太大关系,而是被生存压力、时代教育点燃的暴躁情绪:

焦虑的家长和焦虑的老师,都是这个焦虑时代里,焦虑教育的受害者。

家长在生计、工作和鸡娃中,忙得像个陀螺,还要时刻关注家长群的动态。

劳累崩溃之余,难免把怨气撒向家长群。

老师在考评、分数和评比中,忙得晕头转向,还要随时准备接受家长群里,家长们的各种花样询问。

其实,关于家长群,老师也有一肚子委屈要说。

家长群,作为家校沟通的平台和桥梁,它只是媒介,本质上没啥错。

家长群的问题,不是群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

鉴于此,我还要说说家长群里,最令人讨厌的8种人。



- 拍马屁,没底线 -



几乎每个班的班级群,都会有一两个领头拍马屁的人:

老师说个啥,他都要跟帖“老师说的对”“老师辛苦了”“老师费心了”。

有的甚至,天天给老师请安带早餐,作诗一首,或写文一篇,发到班级群里,表达自己的“尊师重教”,就差给老师唱一曲儿,或跳一段舞了。



这种人,真是让班级群里的其他家长,没法儿做人:

你跟他一起拍马屁,觉得特别违心。你不跟他一起拍马屁,显得你多不尊重老师。

话说,真正的尊师重教,其实把自己娃教好,在学校少惹事儿,表现好,啥都有了。

与此对应的,是——



- 听奉承,听上瘾 -



班级群里,之所以有人常年拍马屁,且越拍越没底线,想必是有人特别爱听。

总爱听家长拍马屁的老师,想必水平也不咋样。

清醒智慧的老师,哪有时间天天在班级群里,通过被家长赞美,来寻找存在感。

他们忙完学校的孩子,还要管自己的孩子,忙完工作的事情,还要忙家庭的事情,怎么可能有那么多时间,接受云膜拜,及时且热烈地回应。


认识的一位老师,在任教的每个班级群里,发的第一条规矩就是:

只发通知和问题,不听赞美和马屁。



- 爱炫富,死得快 -



朋友圈里,花样晒娃无可厚非,毕竟那是自己的地盘,你想晒就晒。

但家长群里,尽量少晒娃,因为这是公共交流平台:

带娃去趟欧洲行,娃钢琴过了多少级,比赛得了什么奖,上了怎么昂贵的一对一辅导班,包括娃的爸是市里啥领导,娃的表舅任教育局啥职务,真心劝您:


别晒了。


想想严春风书记,是怎么被前妻拉下马的。


炫身份和炫富一样,死得很快的。

这个年代,大家都挺焦虑的,不给别人添堵添乱添烦,就是为公序良俗做贡献。



- 总刷屏,没水平 -



微信群里的情商低,就体现在问一个问题,能问好多人,好多遍,好长时间。

不管是向别人请教问题,还是回答别人的问题,都切忌不停刷屏,显摆自己。

想刷屏的,私下添加微信,一边儿好好聊去,免得一会儿把老师布置的作业都淹没了,害得其他家长要扒拉半天,才能在一堆废话里找出来。



耽误别人的时间,等同谋财害命。


切记。



- 爱冲动,后果重 -



孩子在学校遇到了事儿,私下找老师沟通,不要动不动就上升到敌我矛盾,在班级群里破口大骂,甚至对别的孩子和家长进行人身攻击。

广州曾发生一起命案,两个小朋友在学校发生矛盾,其中一个家长在家长群里对另一个家长辱骂,说人家孩子是“自闭症”“怪胎”,被辱骂的家长,最后竟然怀着孕,带着孩子自杀了——两尸三命。


前几天,上海两个爸爸也在家长群里吵架后,嫌不过瘾,然后校外约架,打得头破血流,还惊动了110和120,两个孩子也都被记过处分。


你这么冲动,你娃知道吗?


说好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呢。


- 为人师,忌忘形 -



尽管,我们都曾是老师的学生,但说句客观的话:


任何行业都有害群之马,也都有沦丧之人,教师队伍也不例外。

有些老师在家长群里说的话,连孩子们看了都替他们脸红。

更有甚者,老师在家长群里,推销自己代理的产品,推销自己开的辅导班,推销自己亲戚家的文具店。


家长要是不配合,马上就给孩子小鞋穿。

老师不过是一份职业,就像任何职业一样,不必神化自己,也不必痴迷权力,更不要等栽了跟头,丢了饭碗,才又哭又闹地忏悔:

“我当时只是手滑,一不小心发的。”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老师不要小看微信截屏。


- 求转发,太掉价 -



求集赞,求转发,求砍价,求投票……



真的不要往班级群里发了。


知道大家都不容易,为了打个折,领个小礼品,或者省10元钱的门票,在家长群里求爷爷告奶奶,真的划不来。

不说为咱自己,就说为了咱娃的尊严和脸面,争点气今天多搬两块砖,把这钱挣回来就是了。

何况,为人父母,咱还要身体力行地教育孩子:

求人不如求己,求己就要争气。


- 乱告状,很悲哀 -



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大家都是成年人,真没必要动不动剑拔弩张,狼烟四起。


冲动是魔鬼。


老师本来是为了学生好,结果因为说话冲,就像往家长胸口插刀。


比如,这句:“家长不管孩子的口算,昨天晚上是不是赚了几百万?”



而家长更是为孩子好,结果就因为老师在家长群点名批评,就扬言要到教育局状告老师:


你家孩子皇太子吗,不能批评?


教育局是给你家开的吗,动不动就告状?


把老师都告得丢了饭碗,就是家长的胜利吗?


不是。


是整个民族的悲哀。



成年人不容易。


有娃的成年人更不容易。


有娃的成年人,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不容易。


焦虑的时代,焦虑的环境,更需要内心沉稳的家长,和修行持戒的老师,肩并肩,走向前。


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在相对健康有序的环境里,成长得不那么焦虑


作为一直尊敬老师的家长,我真心希望:


家长群,不要成为马屁群、攀比群、炫富群、秀娃群、广告群、约架群、歧视群,恢复到家长群原本清清爽爽、简简单单、朴朴素素的样子,就很好。

除了发布家庭作业和相关通知,其他一概都少说。


有时,闭嘴是一种美德,自持是一种福报。

真有什么事儿,咱可以私聊啊,可以电话啊,可以面谈啊,可以家访啊。


毕竟,家长群不能代替一切教育。


而真正懂事儿的人,都有不动声色的温柔,进退有度的分寸,和替别人着想的善意。


-End-


推荐课程

    热文推荐

    全国客服电话
    400-820-2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