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心理文章> > 文章详情

2020/11/05

“控制型”的妈妈,几乎是咨询室里从来都不会缺失的角色。


她们不一定走进咨询室,但却是咨询室里被提及、被讨论最多的角色。


因为,被“控制型”妈妈养大的孩子,骨子里都透着被控制的血液,想要挣脱做自己,是一个漫长的主题。


我曾经有来访者因为夏季穿了一件长袖的衬衫,就被妈妈数落许久。


妈妈说:夏天不穿短裤短袖,穿这么厚,你是有毛病吗?”


那天,她只不过是来例假,想让自己穿得舒服一些。


也有来访者从小学、初中、到大学、再到结婚生子,都被妈妈安排得明明白白。


稍不如妈妈的意,她就反复念叨一句话:“长大了,翅膀硬了,我没用了”,随后就躺在床上,说自己头疼。


这句话,她从小听到大。这一幕,她从小看到大。


对于家有“控制型”妈妈的人来说,这些不过沧海一粟。





今天,想跟大家盘点一下,被强势型妈妈养大的孩子的几大弊端。


第一,易胆怯


一个人的勇气和信心,是从对这个世界的探索和征服中来的。比如,你曾经不会骑自行车,就会觉得自行车是难以驾驭的;你曾经连系鞋带都不会,但后来,系鞋带成了最简单、最本能的动作。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除了掌握一项技能,更重要的是树立了“我能”的信心。这种信心让你有勇气、有信心去探索更多的未知。


而被妈妈控制着长大的孩子,却鲜有独立探索世界的机会。曾经有个来访者,读到大学都几乎没有与朋友相处的时间,妈妈严格掌握着他的时间表,什么时候上课,什么时候该回家,妈妈都卡得死死的;妈妈还帮着他打扫房间;准备每天出门要穿的衣服。用来访者的话说:“我都成年了,都没敢写过日记,因为家里的一片纸都会被妈妈搜出来。”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除了在学习成绩上体会过成功的喜悦,几乎连与外界接触的机会都没有,更谈不上探索世界,掌握更多的技能,获得与生活、与他人相处的信心。


这样的孩子,最容易胆怯。




第二,易形成“框架型”人格


“框架型”人格是我自创的名字,指的是很多脑子里拥有许多“应该”、“一定”、“必须”想法的人。


因为头脑中有了太多的限定,诸如:


做学生必须要有好的学习成绩;


人一定要听父母的话;


要早睡早起不能熬夜;


“必须”多了,“应该”多了,整个人就像是被无形的框架锁死,行为举止多了许许多多的规矩,少了几分自在和鲜活。


同时,因为这些“框架”的存在,主观上拒绝了许多外在的可能性。所以,他们常常会给自己选择一个安全的区域,只要外在没有足够的刺激,绝不跳出自己的“框架”。


这个“框架”很有意思,童年时期,“框架”是妈妈给他们立的规矩,提的要求。


成年以后,那些规矩、要求早已内化于心,让他们在不自觉中,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框架”,有形的框架容易打破,这些刻在脑海里的想法、规矩、原则最容易根深蒂固,不可撼动。


拥有“框架型”人格的人,很难活出自在。




第三,易情绪压抑


这个很容易理解,家里有一个坚定、不可反驳的妈妈在,敢怒不敢言,甚至连哭、生气这些情绪都不被允许,压抑是必然的结果。


想起前一段时间热播剧《隐蔽的角落》里,朱朝阳被妈妈逼着喝牛奶的片段。


一杯牛奶而已,朱朝阳已经明确表示了“我想一会儿再喝。”


妈妈仍坚持看着他喝下牛奶。


朱朝阳很无奈的端起杯子,深吸一口气,小口的喝着牛奶。


妈妈仍然不满意,反问他:“有那么烫吗?”


随即抢过牛奶,自己喝了一大口,又对朱朝阳说:这不正好吗?喝凉的对胃不好。”


很难想象,如果连一杯牛奶“什么时候喝、怎么喝”都被妈妈管控,生活中,朱朝阳还有什么自由可言。


从朱朝阳既隐忍又愤怒的眼神中,我们读出了他心底的压抑。


压抑是把双刃剑,有人把它指向自己。


也有人被压抑久了,学会了抗争。


故事的最后,朱朝阳愈发走上了“高智商犯罪”的道路,这与长期和母亲生活在一起,积压了太久的压抑情绪,有很大的关系。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会走上犯罪的道路,更多的人,把自己的叛逆期延迟到成年以后,去弥补青春期那段太规矩、太压抑的时光。




第四,易自卑。


“控制型”妈妈最大的特点是“我从来都不会错,错的都是别人。”


而在长期与妈妈的互动中,最能感受到是“我的错”的人,必然是孩子自己。在他们心里,有一句抹不掉的咒语叫“都是我的错”。两个人相处,如果出了问题,之间总有一个人是错的,既然不是妈妈的错,那必然就是孩子错了。


成绩不好是自己的错;


比不上邻居的小孩是自己的错;


不听话自作主张是自己的错;


……


因为错太多,所以不敢轻易做决定,不敢表达自己,因为在他们心里,自己太容易犯错。


一个总觉得自己会犯错的人,太容易自卑




第五,易“缺乏自我”


每个人都在寻找自我:我是谁,从哪里来,这一生想要做什么,是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在思考的问题。不是谁都有明确清晰的自我,而这种情况,在被“控制型”妈妈养大的孩子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


什么是自我呢?自我是对自己的认知。而一个长期处于被妈妈控制中的孩子,思想、喜好、对未来的规划通通由妈妈决定,这就意味着他们的每一天,几乎都是在为妈妈而活。咨询中,很多来访者会说这样一句话:“活到现在,我几乎没有为自己活过一天。”


既然没有为自己活过,便谈不上拥有“自我”。


几年前,我的老师,北大副教授徐凯文老师,提出了一个“空心病”的概念。




关于“空心病”,徐老师总结了以下几个特征:


01.从症状上来讲它可能是符合抑郁症诊断的。


它会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但是和典型抑郁症不同的是,所有这些症状表现并不非常严重和突出,所以外表上看起来可能跟其他同学或其他大多数人并没有差别。


02.他们会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


这种孤独感来自于好像跟这个世界和周围的人并没有真正的联系,所有的联系都变得非常虚幻;更重要的是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他们也不知道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他们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和成就,这些成就似乎是一种瘾,一种毒品。似乎很多时间都是为了获得成就感而努力地生活、学习和工作。但是当发现所有那些东西都得到的时候,内心还是空荡荡,就有了强烈的无意义感。


03.通常人际关系是良好的。


04.对生物治疗不敏感,甚至无效。


05.有强烈的自杀意念。


06.通常这些来访者出现这样的问题已经不是一两天。


可能从初中、高中,甚至更早就开始有这样的迷茫,可能他之前已经有过尝试自杀的行为。


07.最后,传统心理治疗疗效不佳。


“空心病”在被控制着长大的孩子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她们没有自我,找不到为自己活着的理由,所以,心是空的。


以上,是在被“控制型”妈妈养大的孩子身上,最容易出现的几大问题。如果你也曾经有一个控制型的妈妈,要记得“改变”和“摆脱”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试着从探索自己的喜好开始,慢慢寻找自己,寻找与世界相处的方式,树立与妈妈的边界,让我真正成为“我”。



推荐课程

    热文推荐

    全国客服电话
    400-820-2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