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恨我的母亲,可她很爱我,却又总在伤害我,我该怎么办?妈妈的脾气非常暴躁,平时一点小事都会大发脾气,很多时候他都会被莫名其妙地骂一顿。一次,他晚上11点钟才洗澡,妈妈就把他堵在洗手间里骂了一个小时,骂他不争气,还不停讽刺他“你再这样下去二本都考不上”。所以即使生活上被妈妈无微不至地照顾,但是他总是对妈妈感到恐惧。
唐纳德·温科特和约翰·鲍尔比等心理学家指出:母亲对孩子的人格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孩子从出生那一刻开始,就与母亲有着紧密的联系,母亲是孩子一生最重要的影响人。特别是当母爱过度,而陷入“病态化”时,最容易把畸形的爱传递给孩子。在《敞开心扉的少年》中,12岁男孩魏国家一直都活在妈妈的控制中。妈妈一直立志于将他培养成一名游泳运动员,给他制定了规划,拿到游泳冠军。从6岁开始,魏国家每天的游泳训练时间是3-5小时。但是妈妈从不体谅他,严厉的时候直接让他穿着短裤在烈日下站两个小时,不准休息。妈妈给魏国家安排额外的任务,他反抗“我已经很累了,不想训练”。说完后妈妈拉着他到厨房,要求他把游泳衣烧掉,他不肯,妈妈就拿着剪刀将游泳裤剪掉,还要将他赶出去,并说:这个家就是给游泳冠军住的。
这个母亲像极了生活中的我们,凡事都想要求孩子“你必须听我的”。很多妈妈之所以强势,是因为在她们的观念中,认为只有成年人去指导孩子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事,孩子才会获得正常的发展。实际上,这只是操纵孩子的手段,它只会误导孩子两种结果:曾经有一个30岁的男子开车撞伤了人,他的第一反应是躲在妈妈怀里大哭,一直说:“我到底该怎么办,别人警察来抓我。”当妈妈“蛮横”地替孩子制定人生时,不仅剥夺了孩子独立的权利,潜意识里还传递给孩子一种“你的事必须由我做主”。这样孩子长大后依赖感太重,一遇事就会丧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势的妈妈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最容易被孩子模仿。电视剧《虽然是精神病但没关系》中妈妈想把女儿培养成和她一样的人。她不让女儿交朋友、不让她出去玩,一切意愿必须按照她的来。被喜欢的人当众拒绝,她却固执地认为别人一定要喜欢她才行。也可能因为妈妈的霸道,而对别人是“你必须按照我的来”的强势孩子。照片中,儿子一身正装与穿婚纱的董洁亲吻,看上去亲密无间。在采访中董洁说:婚纱照的意义在于,等儿子结婚以后,可以把照片拿给他的新娘看,比比谁更漂亮。

董洁一直都有一个公主梦,因为婚姻的不顺,而将情感寄托在儿子身上。她可以自然地称呼儿子为“顶顶爸爸”,而儿子称呼她为“小宝贝”。有这样一句话:父母没有边界的亲密,会破坏孩子身体的界限。孩子从2-3岁开始,自我意识开始萌芽,羞耻心也逐渐形成。而很多妈妈,总是与孩子保持毫无边界的亲密,这种错位的亲子关系,最容易误导孩子的认知。尤其是男孩与女孩生理结构的不同,被影响的程度也大不相同。如果妈妈总与男孩太过亲密,他便没有尊重感和责任感:某明星从小和妈妈太过亲密,让他形成了恋母情结,也畸形了他的三观,他说:不玩女人怎么搞音乐,以我今日的社会地位还和他在一起,就是她的一种恩赐。没有界限感的妈妈,最容易误导男孩弱化自身的责任,不懂得尊重他人,很容易误导他“我对别人做什么都可以”。妈妈不教会女孩身体的界限,容易弱化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身体越亲密,越容易误导女孩的思想,她会觉得“别人对我做什么都可以”。一旦孩子形成这样的认知,就会对他的心理造成一定负面的影响,孩子就会放弃对自我的保护。曾经有一个7岁的小女孩因为父母对她从来没有保持界限感。以至于她上厕所门都不会关,将隐私暴露在别人面前也觉得无伤大雅。妈妈与孩子越亲密,越向孩子传递“亲密互动才是爱”,把亲密的身体接触当做理所当然,会以为“别人做的事,都是因为喜欢我”。一位网友说,高中时只要一考不好,妈妈就哭得稀里哗啦的,说自己“很不容易”。爸爸平时特别忙,家里几乎都是妈妈一个人操持,她经常说“你要争气”。每次没考好,她就会抽自己的耳光说“都是因为我没教好你”,说话时还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其实,妈妈的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内疚诱导”——我付出一切都是为了你,我容易吗,为什么你就是不听话?有没有发现,妈妈这样说时,除了让孩子感到愧疚,无任何教育意义,很难实现孩子的自我成长。内疚式教育让孩子不敢拥有自己的意志和想法,只能在讨好与顺从别人中获得自己存在的空间、价值和意义。当妈妈频繁地向孩子歌颂“我不容易”时,就是在强调自己的付出,是在向孩子索要回报。孩子会被迫成为一个“亏欠者”,他觉得“我没做好,我就是对不起妈妈”,因此而内心压抑。有研究显示:过度内疚会导致强烈的自我攻击,让人陷入抑郁或应激障碍。身边有一位朋友,以前经常听妈妈在耳边抱怨“为了你,我连工作都放弃了”……起初,他听了后也很内疚,可是后来听得多了以后,他开始变得麻木无力。工作以后,只要别人稍微批评他一下,他就会觉得“我什么也做不好,对不起所有人”,以至于做了很多工作都没有成功。越愧疚的孩子,越压抑,最后会形成消极的自我暗示,会有一种“我不配”的概念植入心里。教育孩子,要以“爱”为第一位,给孩子充分的安全感,而不是负罪感。
我认为有必要向妈妈们说清楚一件事,那就是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并不取决于你,也并不完全依赖着你。我们给孩子的教育并不是“为他”成长,而是推动他前进,因此教育的起点要放在爱孩子。
给孩子安全感,摒弃负罪感,学会让孩子自己掌控人生。
本文首发平台: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传播萨提亚、NLP、催眠、家排、NLP教练技术、亲密关系等实用心理学,与大师相遇,让心理学快速改变你的人生,转载仅限微信公众平台,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