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重温了一部特别经典的纪录片《幼儿园》,湖北武汉一所全托制寄宿幼儿园里,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努力和生活打交道的模样,真的十分触动人。不过,除了感人和美好,中间也隐藏了一些问题。原来,哪怕是再小的孩子,都有“暗黑”的一面,如发脾气、哭闹、打架、争抢。孩子进入幼儿园,也就进入了一段复杂的人际关系。如果没处理好,排挤、攀比、嘲讽、暴力等问题,也会随之而来。影片中,大多数冲突都发生在男孩子之间,有时候是因为玩具。
甚至莫名其妙地卷进来了第三个小朋友:
孩子之间忽然就动起手来,有时候一些小小的肢体动作,就会忽然升级成为“战争”。
花棉袄小朋友把蓝色衣服小男孩打哭后,其他人立刻围上来,攻击打人的孩子,似乎要替小伙伴出头。接着老师批评花衣服小朋友说:老师请你收拾好东西去小班。红衣服的孩子立刻起身,拽着他的帽子,似乎要帮助老师把他“轰到”小班。
被拽小男孩可能是感觉到了连续的受挫和被羞辱,一记重拳,把对方打出了鼻血。
后来,打人的小男孩貌似受到了孤立,老师抱着他安慰和引导。而那个被打的孩子,在班里有一定话语权,他还曾对同桌女孩恶语相向。上面的都是中班的孩子,而小班的孩子也有类似的行为,一个小男孩忽然对着后面的小女孩发难,怒吼:你给我坐着!这个模仿人的小女孩便是大名鼎鼎的“马玉兰”,在班里不是很受欢迎。
冲突、欺负和霸凌,其实一直存在孩子们的社交之中,在我的印象里,以大欺小似乎是孩子社交中一直存在的潜规则。
2岁半的孩子就已经会欺负比自己身体更弱小的孩子了。4岁时,他们就会辨别出性格较弱的孩子,会结拉帮结派,一起取笑别的孩子。
面对孩子间的冲突,很多大人只把目光放在欺凌者的惩罚上,这样的做法治标不治本。最保险的,还是让自己家的孩子自带不被欺负的特质,这样才能尽量避免在日后的生活中被欺负。看纪录片就知道,有些孩子在社交中不容易被欺负,但有些孩子真的自带被欺负的属性。
在综艺《奇葩说》上,辩手黄执中用异常愤怒的语气控诉:我不喜欢小孩,尤其是小学那种小王八蛋!原来是他上小学时,因为不自信、胆小孤僻、性格内向,曾长期遭人欺凌。同学趁他不在时,把汽水、可乐等饮料倒进他的饭盒。等他期待的打开饭盒时,发现里面的食物都成了一团浆糊……不自信、孤僻的孩子不喜欢交流,不爱参加集体活动,存在感很低,不容易引起身边老师同学注意,欺负他们会减少很多阻碍。第二种,是权利意识薄弱,总是一味忍让,不敢拒绝,不懂反抗的孩子。亲子观察节目《童言有计》里,几个不相熟的孩子在一个屋子里,一个小女孩被一个小男孩拽了头发,之后仰头大哭。一个小男孩看到马上嘲笑她“动不动就哭”,另一个小男孩也马上跟风,开始嘲笑女孩。一味忍让,不懂得反抗,只会加强霸凌者的快感,甚至吸引别的霸凌者加入。第三种,是比较“特别”的孩子,个子矮或胖、说话有口音,身体较早发育、学习成绩差等等。虽然我们不愿意承认,但的确能从很多的校园霸凌事件中可以看出,经常被欺负的孩子有一部分是身体弱小、外形有缺陷的。一起回想当初上学的时候,哪些人会成为被班级共同攻击的目标呢?有口吃的、长相奇特的、身高远低于平均线的等等,这些人群可能性更大。大家会给他们起绰号,下课会趁机恶搞,给他们匹配恋爱对象等等。似乎那些生来的“不同”第一时间就自动变成了被大部分人攻击的目标。除此之外,不独立,没有自己的主意,总是跟随别人的孩子也很容易被欺负。对于孩子被欺负的问题,与其讨论该不该打回去,不如让孩子拥有强大的内心力量、不被欺负的气场。说白了,就是让别人知道这个孩子是不好惹的。这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孩子遭受欺负。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理解、鼓励,认同孩子的优点,倾听孩子的心声,日积月累,孩子就能具备良好的自我意识,从而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培养孩子一些兴趣爱好和特长,让孩子获得“能力感”,也就有了自信心的来源。在生活上,让孩子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做一些简单的家务。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事情负责。向孩子传递自我权利的意识,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权利界限的哪里。还要让孩子学会坚持自己的原则,适时拒绝别人。帮助孩子练习社交技巧。一旦孩子有了朋友,欺负人的孩子就不会对他下手。 同时,有了朋友的陪伴和支持,如果孩子被伤害,也能更容易走出来。
如果你的孩子
身材矮小、性格怯懦、遇到欺凌不敢反抗
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办?
本期亲子教育免费课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将带你探索
校园霸凌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心理秘密
课程形式:网络课程
获取方式:扫码免费预约报名,专属顾问会及时与您联系
支招家长,为弱小的孩子保驾护航
避免孩子成为霸凌事件的主角

怎样能让心理学真正为我所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