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马打了飞的去老公出差的地方把他暴揍了一顿,我让你不戴套!”
而我那时候的第一反应,是坐在马桶上拿着验孕棒,心里默默想,“为什么受孕能力这么强,为什么我那天要排卵,以至于我们眼下得打一场没有准备的仗了……”
当时的情形是:我们刚刚搬了家,换了一座城市,换了一份工作,住在出租楼里拼命找经济实惠又交通便利的房子,而老大才刚刚过了两岁的生日。
不管从人力物力精力财力哪方面来讲,都不是最佳时机。再想长远点,还有受孕环境、怀孕心态、营养准备等一系列问题,对这个小孩,总有一种亏欠感。
我知道,都是我不好。
教师节的时候,收到了很多家人、朋友、同行、学生的祝福和感谢,我十分惶恐。
我仅仅是一个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我做了什么能值得上“桃李满天下”这样的赞誉?
是,我的确也没做出什么丰功伟绩,就只是陪着他们走过了些日子,而已。
带着儿子去小区游乐场玩,这小家伙正处在全能自恋的状态,什么都觉得不在话下,也很想占有一切。
他爬上滑梯,两腿分叉,霸占着滑梯的出口不让其他小朋友通过,后面的孩子越着急,他越得意。
我已经尽量克制怒火,边拉扯边抱住他,想强行让他先让路,因为我已经注意到后面排队的家长们有些不耐烦了。
还没等我搞定他,一个爷爷一把拉过自己的小孙女放在了我儿子之前,然后对着小孙女说,
羞愤之下,我扯过儿子,拽着他离开了游乐场。结局当然是还在兴头上的儿子哭喊的满小区都是回声。
三年级时,我妈带我去给当时的班主任老师拜年,我们提着很多礼品来到老师家,那位快六十岁的严厉女老师打开门,有点震惊。
当然都是好的话,因为我那时很刻苦,很用功,很勤奋。
以我当时的人生常识,小孩子给长辈磕头拜年也是有的,想也没想,我就给我的班主任老师磕了头。
可糟糕的是,自那以后,老师对我的关注和教育,我都觉得是我磕头换来的,而不是我作为她的学生正常应有的。

偶尔听到一首新歌,很巧,歌名叫《我不好》,单曲循环了很多遍,虽然在唱错过的爱情,我却觉得唱出了我的人生状态之一:
多么讽刺,原来你就是努力努力再努力,也还是觉得自己不好。
一遍遍小心求证和确认,一遍遍知道自己并不配拥有,一遍遍被证实自己就算好也是不好。
不得不说,“我不好”这个魔咒真的是一把沾着药水的皮鞭,时刻都有力激励着那些抱着这种信念的人们。
只是,妈妈们一般都是:乖,听话,然后笑着抱抱,给你奶吃。
于是就可见那些吭哧吭哧不停赶路的匆忙人,停留在哪一个台阶都不能够满意,就是哪天站在了某个巅峰,也会继续寻找下一个巅峰。
因为“好”从来都是比较出来的,一直停在一种“好”上,时间久了也便是 “不好”。只有不停往前冲才能一直“好”下去。

所以他们就成了我们眼中的成功者——没有攀不上的高峰。
而实际上,在他们的内心又并不觉得自己值得什么奖励。
“我拼命赚很多钱,让我老婆可以休息在家,让她可以每年出国旅游至少三次,她对性生活没兴趣,我就压制自己不再去想那事,可我就觉得我还做得不够……”
“我把家里的所有活儿都干了,偷空还做兼职,就想着让老公和儿子每天都干干净净、舒舒服服的,也想自己再宽裕点,可以给他们买最好的,但我很累很累了也还觉得没做好……”
比如丽江女被划脸毁容一事,会有人说那肯定是她太嚣张太张扬啊,怎么别人的脸不被划?
比如被性侵的女孩子,会有人说那肯定是她穿着暴露又跟不好的人在一起混,怎么别人不被强奸?
于是连受害了都会首先问一句,“我足够好吗?”“是我引起的吗?”

◇ 渴望评价又怕被评价,拒绝批评和建议
一方面渴望着得到评价,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和努力是有价值的、被看到的、被认可的,这是强烈的自尊心的需求。这种时候“我不好”的这种信念就像是一种虚荣心,看似说着谦卑的话,实则想要博得赞扬;
另一方面又怕被评价,因为怕被别人发现自己还有不好的部分,内心的自卑总是在不停呼喊:连我自己都不知道我的闪光点在哪。
别人的批评和建议都代表着:我知道你不好,照我说的做,这是毁灭性的。
“我不好”的背后常常会有一种“一切都是我造成的”自恋性的向内攻击存在。
比如就连不想孝顺早年对自己很坏的父母,也是觉得自己不道德。
因为我不好,所以让你不满意;因为我不好,所以你不爱我;因为我不好,所以你不开心。
“如果我做得更好、变得更好,我就不会遇到渣男了,我就能让父母过得更舒坦了,我就会被生活温柔以待了……”
面对“我不好”的信念,首先要明确“事件+信念=事件结果”的逻辑体系,也就是,发生了什么事不重要,我们怎么看这件事才会决定事件的结果。
“他这样是不是就是不爱我?是不是我还不够好?要是我足够好了他就会爱我了吧?”
而我还要说,别把“好”和“爱”联系在一起,这二者谁也不决定谁。
总是怀疑“我不好”,还是由于总是怀疑别人是否喜欢。
当你开始喜欢自己,不管是强大的还是弱小的自己,不管是够好还是不够好的自己,都首先得到了第一重喜欢,这是多么有力量的事啊!
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面,有自己擅长的事,也有自己无能的事,“我不好”必然是会出现在一些方面。
你不能替代老公去事业有成,也不能替代孩子去学业有成,更不能替代父母去健健康康,甚至不能阻挡自己的衰老。
同样,你也不会因为自己不好而让老公、孩子、父母承受命运转折。
*来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ID:zqfxlgzs)作者:一叶舟,心理学本硕,专业学习12年,国家二级咨询师,二宝妈妈,潜心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福利如果你也想用心理学的知识觉察行为模式,帮助自己成长,帮助他人疗愈。扫描下方图片中的二维码,开启你的心理学奇妙之旅。德瑞姆心理学院,陪你在助人自助的路上实现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