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之际,借用这篇短文给大家简单介绍下“对母亲的认同”和“对母亲的反向认同”,并用女孩来举例说明。
“认同”的概念非常复杂,不同理论体系理论背景都差别,最最浅显的意义是:
通过认同一个客体(一个人、宗教、国家、文化等)来确认自己是谁、自己存在的位置在哪里。
“反向认同”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认同”:
通过和另一个客体不同来确认自己是谁,自己的位置在哪里。
我再把母亲简单粗暴的分为“好妈妈”和“坏妈妈”。
所谓“好妈妈”就是孩子感受到被爱的、良好的妈妈,至少“好的部分”要多于“坏的部分”。
而“坏妈妈”正好相反,孩子整体感受是糟糕的、不被友好对待的,至少“坏的部分”要多于“好的部分”。
这样,我们就有了4个维度:认同、反向认同、好妈妈、坏妈妈。
这是幸运的、常见的,也是相对健康的。
认同最高境界就是成为“这个人”,其次是成为“这个人喜欢的样子”。
如此,妈妈就很自然成为女儿模仿的对象,也是其成为女性的重要标准,她只需要认同母亲,再认同父亲,再反过来认同母亲,之后成为独立的自己,就完成了成长的使命。
认同一个人包括这个人的关系模式、处世态度。
比如女孩认同了妈妈,同样也会认同妈妈对爸爸强势的态度,在自己婚姻中,多半会把丈夫变成弱势群体,丈夫们会忍气吞声、逃避回家,或惟命是从。
否则就会冲突不断。
这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也叫“与攻击者认同”。
准确的说,这是一种潜意识的防御,防御的是恐惧及无能感。很少自愿形成,一般是自发形成的。
心理学家南希博士这样描述:
“母亲令我害怕,想要控制这种恐惧,我只有幻想自己是母亲,而不是胆战心惊的无助的孩子,如果需要,我会再次重演这幕景象,这样我就能相信:我这次将不会是个受害者。”
这也是大多数“强迫性重复”的来源之一,因为这种重复有个幻想的好处:有可能变被动为主动。
比如女孩认同了她挑剔的、无情的母亲,长大后很可能成为2类人:
第一类:不但对自己要求完美、挑剔,还会对他人特别是亲密之人更加挑剔和冷酷。
潜意识是在说:“我不再是受害者,我是主动加害者,我要让你感受下当年我的感受”。
第二类:变得鲁莽、拖延、失误、邋遢,变得各种不好、各种犯错,甚至是显而易见的低级错误。
从而不断挑战他人(领导、丈夫、老师等)的底线,“引诱”他们批评、指责、挑剔、攻击自己。
潜意识是在说:“看,你对我的攻击和伤害是由我来控制的,只有我先摁错误键,你才能攻击我”,这就是典型的“变被动为主动”。
也再次制造了强迫性重复,被他人像母亲一样指责和挑剔,尽管意识上难以忍受,但潜意识感觉“控制了坏妈妈”。
这一类有两个重点:
会变成和妈妈完全相反的人。
母亲是控制的、强势的、粗糙的,女儿可能是反控制的、温顺的、细致的。
而且遇见和母亲有一点相似的,甚至是年龄相仿的妇女,就会心升厌恶,想逃开。
不但如此,还会“矫枉过正”。
这是反向认同典型的“副作用”。
比如还是上面这个控制的母亲,女儿不但与她相反,而且对自己孩子无底线的包容接纳、甚至纵容,一点点约束都会谴责自己,觉得对不起孩子。
这样反倒让孩子觉得不自由,觉得妈妈不重视自己,于是变得循规蹈矩来让妈妈“给予自由”,或者麻烦不断来挑战妈妈的底线。
物极必反,你给孩子并不是真正的自由,而是反抗母亲控制的投射。
还会恨屋及乌,“坏妈妈”的一些其他优点,比如勤劳、节俭、大方等,孩子也会与她相反,变得懒惰、浪费、自私。
还有种“反向认同了好妈妈”。
这个情况很少见,需要另一些重要客体:父亲、兄弟姐妹、爷爷奶奶的“共谋”。或重大事件影响才能实现,再此不想多谈。
弗洛伊德描述移情的时候,曾说过:“一个人无法与一个不存在的敌人争斗。”
因此,他一定会把在这个“看似不存在的敌人”投射给一个真实存在的人,之后开始争斗。
这不论对“认同”还是“反向认同”都是很好的诠释,在临床中会看到大量这样的例子。
因为,你已不是当年的你,妈妈也不是当年的妈妈,但那时候的“未了情结”还在。
所以必须要把它带入现在某段关系,用象征的手段进行表达,这些关系无处不在,这些方式也变幻莫测,但总在表达类似之体验。
只有理解了一个人的认同模式,才能理解移情的发生,也才能穿过这个人的痛苦与纠缠,看见那个受伤小女孩的渴望。
并通过各种治疗与成长,让女孩慢慢意识到,她和妈妈的各种情结在哪里,她与现实中的他人关系是在作何表达。
最终让她理解:可以不用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表达渴望,也是能够被接受、被爱的人。
谨以此文致敬母亲,那个让我们爱恨交织的女人。也送给身为母亲的你,愿伤害不再传承。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