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关键词: 家庭教育心得家庭教育经验网络沉迷问题

文章关键词: 家庭教育心得家庭教育经验网络沉迷问题
近日,教育局发布了《关于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的紧急通知》,从通知中不难看出关于中小学生沉迷网络现象的严重化。极客数学帮今天就来说说关于该怎么帮助孩子正确认识网络世界。
随着网民向低龄化不断发展,中小学生沉迷网络已成为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由于成瘾性网络游戏、邪恶动漫、不良小说、互联网赌博等网络毒瘤的侵入,一些中小学生出现了沉迷游戏、行为失范、价值观混乱等问题。
为此,教育部日前发布了《关于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的紧急通知》并致信全国家长。从通知里的“紧急”二字,足见当前中小学生沉迷网络问题的紧迫性。
《通知》要求,迅速开展一次全面排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中小学校迅速开展一次全面排查,了解掌握中小学生使用网络基本情况,重点排查学生沉迷游戏等问题。对排查中发现的涉及中小学生的网络违法违规行为,以及宣扬赌博、暴力、色情等内容的网络文化产品,要及时向当地文旅、公安、网信等部门报告,会同相关部门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整治。
《通知》提出,通过课堂教学、主题班会、板报广播、校园网站、案例教学、专家讲座、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开展专题教育,引导学生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和不法行为
《通知》指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研究制定预防学生沉迷网络工作制度,重点加强农村学校、寄宿制学校等管理工作。“各校要明确学校各岗位教职工的育人责任,将预防沉迷网络工作责任落实到每个管理环节,加强午间、课后等时段管理,规范学生使用手机。”
为什么教育部会如此强调预防孩子沉迷网络?
“本来学习第一的学生,自从打游戏以后,成绩下降得可厉害了!”不上班级里都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手机”“游戏”,现在已然成为不少家长和老师眼里的敏感词。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当下,手机成为不少中小学生的“标配”。据2017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有96.76%的学生在家上网,上网所用工具为手机的占71.14%。显然,这与21世纪初学生沉迷网络主要是在网吧的情况已大不相同。
“当年电脑游戏上瘾的问题现已被手机无尽的功能攻破,随之而来的,便是手机时刻不离手的‘伴随行为’。”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耿申研究员指出,“使用固定终端时的‘沉迷’状态比较容易被发现,而使用移动终端时的‘沉迷’状态却变得更为隐蔽。”
正是这种更隐蔽的沉迷,以及在新技术面前“孩子成为父母的老师”这一普遍现象,让学校和家长失去了对孩子使用网络的掌控能力。长时间沉浸在网络之中,势必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业成就、道德发展、人际交往和家庭关系等产生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
专家认为:“对青少年而言,其认知发展并不完善、行为自控能力也较为薄弱,不加引导地让他们纵身于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必然会出现难以甄别是非善恶、无法有效趋利避害的结果。”
当孩子对网络游戏上瘾时,家长可以怎么做?
1、端正态度,承认爱玩是一种天性
中国的传统教育理念虽然流传了几千年,但是不得不说,其中还是存在一定的弊端的,例如我们总是注重“学”,却忽视了劳逸结合。而作为当代的家长来说,首先要做的便是端正自己的思想,承认“玩”在孩子生活中的重要性,以一种平等的方式来对待孩子的这种爱玩天性。或者换句话来说,学是孩子的主业,玩是孩子的副业,分好主次即可。
2、正视网络游戏,引导孩子正确的选择游戏
可别小看了网络游戏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它不仅在影响着孩子,同时也在影响着一部分的成年人,痴迷于网络游戏的大有人在,又何止是小孩子呢?或许在没有找到更好的游戏之前,我们只能忍受网络游戏的“猖獗”。
不过在众多网络游戏中,也有健康与不健康之分。有的网络游戏充满血腥暴力等倾向,这类的网络游戏则不适合孩子玩,因此,家长可以扮演帮助选择的辅导者,引导孩子选择正确的游戏类型,避免游戏中一些不良因素给孩子带来的影响。
3、严格把控时间,尊重孩子的同时要求孩子尊重约定
特别是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叛逆心理是比较严重的,他们往往有自己的独立思想,而不愿意听从家长的安排,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暴力对待和强制要求都起不到良好的效果,反而,一种约定俗成的契约模式更讨喜。家长不妨尝试和孩子约定上网游戏时间,给与他们起码的尊重,而受到尊重的孩子则会将这份尊重返还给你,同时,这也是一种处理家长孩子关系的好办法。
4、巧妙利用游戏,拉近关系,让孩子更能接受你的意见
在孩子的心中,本来就对于家长有所芥蒂,而身为局外人的你若还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来教训他们,自然是不能被孩子所接受的。这个时候,若是你也可以融入游戏之中,成为他的战友,他的小伙伴,身份的换位则会拉近你和孩子的距离,让他们更容易接受你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