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周梵
来源:周梵(zerofield0)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爱
不是取决于他们有多亲密的关系形式
或TA的主观意愿
而是这个人爱的能力
安安最近遇到很揪心的事儿,她越来越受不了她的好友韩,她们的友谊可以追溯到十年前,韩曾经是她最亲密的朋友。
有一次安安的父亲重病住院,在她最无助的时候,韩二话没说转了她一万块钱。那时候她们都刚参加工作不久,这笔钱对她们俩都算是笔巨款。
虽然后来安安陆陆续续把钱还了,但是韩对她的这份仗义和温暖安安一直铭记在心,她一直觉得韩会是她一辈子最好的朋友。
不过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她们的感觉不一样了,每次在一起时,安安只要跟韩讲起自己的事,韩总是各种挖苦打击。
▪安安:“我最近去报了一个肚皮舞班,想学一下。”
韩:“算了吧,你能坚持去三次就是奇迹了,你现在哪有时间,你这不是浪费钱吗?”
▪安安:“我想跟他分手了,我觉得这个人真的不适合我,感觉越来越不对。”
韩:“你就别折腾了,你都多大年纪了,还想像小女生一样玩感觉。踏踏实实过日子吧。你那不着调的性子有人能接受已经很不错了,也就只有我们俩不嫌弃你。”
▪安安:“公司有一个外派名额,我很想争取一下。”
韩:“你争取归争取,别太当真,你们公司的牛人那么多,你就抱着陪练的心态试试就行了。别到时候落选了又来找我哭诉。”
▪安安:“我竟然选上了,虽然不是最想去的荷兰,但是新加坡也不错,真的太高兴了。”
韩:“听说新加坡的立法很严的,掉个垃圾都罚款好几千,随便横穿马路就要拘留,还有鞭刑,就你这种生活习惯这么差又不怎么守规矩的人,去那边不得憋死你。”
……
安安越来越不想跟韩待在一起,感觉她简直就是一个发电站,专业发射大功率的负能量。
但是有时又觉得韩很孤独,她真正的朋友不多,只有安安。跟韩疏远安安又会有些愧疚和牵挂她,但在一起真的让人很受不了。安安已经不知道该拿这个朋友怎么办了。
很多人身边都有这么一个人,你衰的时候第一个跳出来帮你,你好的时候却拼命打击你。
或者你也有这个部分,看到亲密的人风生水起时,虽然知道应该为人家高兴,但心里莫名总有些酸溜溜的,甚至会下意识地减少和这人来往,或忍不住刻薄几句。
但要是此人真的出现生活不济,又比谁都着急想要帮忙。
我一朋友也遇到了这种人,这人不是朋友而是她老公,她跟我讲起她先生时,总是一副痛心疾首的表情。
我这位朋友很能干,属于特别能折腾的那种女人,不敢说三头六臂至少是八面玲珑了,走到哪里不管碰到比自己大还是小的,都会得到一声尊称“姐”。
但是她每次一说起家里那口子,立马感觉气场少了三分之二。她先生属于那种特别会打击人的,她又真的很在意她老公,别人的话影响不了她,可她先生一句话能让她憋屈好几天。
她列举了好多她先生在生活工作各个领域打击她的故事和语录,说的激动时吐沫星子溅我一脸,罪状列举的差不多时突然话锋一转:
“但是又很奇怪,每次只要我一生病他就对我特别温柔特别好,把我照顾的无微不至。我稍微好点,他就各种打击。
周梵你说说,他是不是就是见不得我好啊?关键是如果不希望我好就再对我狠一点儿,干脆让我断了这念想,但有时又对我特别好,你说他到底怎么想的?”
怎么说呢,这样的人既希望你好,但又不希望你太好。这个人可能是你的伴侣,你的闺蜜,你的哥们儿甚至是你的父母。这到底是个什么心理呢?给大家讲讲前两天我碰上一事儿。
有一次我在餐厅里吃饭,听到邻桌一个妈妈和儿子的对话,儿子大概刚刚上小学,6、7岁的样子。
起初我听到小男孩很兴奋的跟妈妈说今天老师在班里颁奖了,颁了什么文明之星,清洁达人,最佳进步…很多奖,然后说自己也得了其中什么什么奖。
看得出来小男孩非常开心,讲得眉飞色舞神采飞扬的,结果那位妈妈冷冰冰的丢了一句,那么多人都得奖了,你得了两个至于开心成这样吗?
小男孩唰的一下就僵在那儿了,呆呆的楞了半响,过了好半天,喃喃的挤出几句话,还有那个谁谁谁没得奖。
在那一刻我很悲哀的知道,这个男孩本真的自我开始坍塌,他人生的快乐和自信从此就建立在比较之上了,要么成为比别人强的人,或者寻找比自己差的人,一般后者比较容易做到。
而寻找就是创造的过程,你在找什么你就在创造什么。因为你的注意力使用在哪里,就决定了你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所以我们会发现这个世界上有很多非常善于发现别人缺点的人,只是每个人用的表达方式不同而已,或挖苦,或批评,或教育,或抱怨,或嘲讽…不同风格不同特色,总有一款适合你。
你以为这种比较只出现在和关系比较远的人身上吗?不,恰好相反,越亲密这种隐藏的竞争就越用力。
天下最亲密的关系莫过于父母和孩子吧,骨肉至亲,很多人都认为父母对孩子是最无私的爱,但事实是,很多父母就是孩子最早的竞争者。
几乎所有人小时候都听父母说过这样的句式——“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早就可以……”即使很多人小时候都很讨厌这句话,但并不妨碍他们长大成为父母后对自己的孩子使用相同的句式。
这个句式其实说白了,只是在表达一个意思,就是“我比你强/能干/聪明…”
要让对方感觉自己比较强,那必须同时达成另一个目标:那就是让对方感觉自己很弱/没用/笨。
可是按照逻辑来说,父母不是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变得自信阳光吗?
让一个孩子相信自己很弱小无用,在父母高大形象的照耀下,让孩子蜷缩在父母伟岸形象的阴影里感受到深深的挫败感对父母有什么好处?
理智上当然知道没有好处。但这就是人最矛盾分裂的地方,当底层有很多空洞,自卑,虚弱感,我们就一定会通过无意识的竞争比较来获得自信和满足感。
即使父母们很爱自己的孩子,但是他们还是会无意识的去和自己的孩子竞争,当父母在说“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我都可以……”,不就是在跟孩子比较吗?他们在说,我做小孩子都比你做的好。
历代父母们都孜孜不倦的试图用比较来让孩子变得更优秀,不仅用别人家的孩子比,还要用自己来比。
但这不过又是一种轮回,这种比较一定会让孩子变得和自己一样,自卑又傲慢。
要么不停的担心自己会被别人比下去,内心永远焦虑不安。要么擅长发现别人身上的不足,以此获得优越感,发展出为了补偿自卑的自负。
我们的主观意愿即使很强烈美好,内在如果没有足够的力量支撑,人们总是会无意识的去填满自己的空洞,这个填洞的过程就会造成无意识的对身边人的剥削。
要么要求对方永远保持好状态,不要来影响自己;要么希望对方做到积极勇敢上进优秀……来完成自己渴望却做不到的;
要么把自己的焦虑或压力丢到另一个身上,希望他们活出力量和自信来反哺你。
内心的空洞尚存,本身没有问题,毕竟我们都没有开悟觉醒,只是平凡人,关系的意义本身也就是用来更清晰的照见自己,同时彼此支持陪伴着成长的。
但对自己的空洞毫无觉知,还用各种看似合理的方式来剥削对方,以填补自己的洞,这就会带来很多问题了。
控制感就像药一样,会即时感受到力量。当自己虚弱却无意识时,我们会无意识的把对方打造成弱者,才能在关系里体验到更好的掌控感。
如果对方是强者,那么我会担心失控,我会HOLD不住局面,当你表现出依顺我需要我的样子时,我就会比较安心了,我的自信和安全感就建立在此之上的。
所以我们对身边亲近的人总有一种复杂的感情,兄弟姐妹或者好朋友都是如此,我们希望他们好,他们不好时心理会很难受。但是他们太好了,我们还是会难受。
只有把对方打造成弱者,才能更好的掌控对方。当你遭遇到挑战看起来过的很糟糕时,会让他们感觉到比较安全。
当一个人感受到安全时会变得比较真实,也会表现的更像他们原本的自己,这时他们是放松无害的,并可以给出你纯粹的关爱。
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是惶恐的。
在童年的时候,自己价值和尊严已经被践踏的体无完肤,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长大的孩子内心是很脆弱的。
而通常内心越脆弱焦虑的人,越常常有一副强硬倔强的外壳来包裹自己。
他们可能会非常努力,固执而且能言善辩,绝不轻易表达自己的感受,更不会示弱,他们看起来可能很优秀能干,但是内心深处的不安并未因为这份优秀而消失。
当一个人没有发展出真正的自我价值感,而是建立在寻找比别人强,或者别人比自己弱的证据上,他看到自己的都是虚假的价值。
这个人永远不可能具备真正爱人的能力,因为他连对自己的爱都像是种交易。
他把自己物化了,把自己当做某种比较交易的筹码,我只爱自己身上比别人好的部分,绝对接受不了那些坏的部分。
物化自己就必然会物化他人,即使和再亲密的人,也会在这关系中充满的不安全感,而这份自己都未必意识到的不安全感就会推动他用各种方式在关系中控制别人。
安安的朋友韩,和那位老公都是用这样的方式来控制对方,当对方过得风生水起时,内心那种隐藏的很深的“如果你很好你就会抛弃我”的惶恐就会被激发。
因为他们内心深处太缺乏安全感了,为了控制住局面,为了确保你不会离开我,我的解决方案就是,让你感觉很弱小无能。
因为我确信,只有你对自己感觉很糟,你才知道留在你身边的我是最好的,才会珍惜。
而贬低或打击对方是最常见的控制手段,而且越是那些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的爱很少,一直有爱的匮乏的人,他们的控制就越令人窒息。
因为太渴望了,所以盲目,也因为对自己的无知,所以显得愚昧。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爱不是取决于他们有多亲密的关系形式或他的主观意愿,而是这个人爱的能力。
所以,不是身边的人不爱你,他连自己都不会爱,拿什么来爱你呢。也许你就是那个教会他们如何爱的人,谁知道呢?
-END-
*作者/周梵,两个孩子的母亲,一个好玩深邃的幸福心理学家,践行传播幸福心理学超过十年。作为资深沟通关系教练,周梵的课程影响了数千万家庭,同时著有畅销书籍《当你开始爱自己,全世界都会来爱你》。公众号:周梵(ID:zerofiel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