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心理文章> > 文章详情

2022/04/25
你会叹命运不公吗?



你会认为自己资源太少吗?

你会走着走着背上了“抱怨”,丢掉了“梦想”吗?

你会欢天喜地的结婚,又怨天尤人的结束婚姻吗?

......

最近我开始读人物传记了。

读人物传记的一个好处是,你可以“围观”别人的人生。

每个人的人生只能过一遍,我们常常因为身在其中,而忘记时时审视它。

“围观”别人的人生时,自己人生的参照尺度便不知不觉地产生了。

和书中的人物相比,与之有差距,并不会给自己带来压力。反倒是能从别人的那些曲折失意的经历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我读了最近火热的米歇尔·奥巴马的自传《成为》。

刚翻开序言,就被这段文字吸引了。

大人问孩子的一个最没用的问题是:“你长大后想干什么?”

好像长大就是重点。

好像在某一个时刻,你成了一个什么,然后一切就结束了。

然而细细想来长大后,每个人都有很多种可能性。

米歇尔说,她做过律师,在一家医院当过副院长,做过非营利机构的负责人。

也曾是一位新娘,一位疲惫的新妈妈、一个伤心欲绝的女儿。还当过第一夫人...人生有很多种成为。

所以成为什么并不是人生的终点,“成为”是一个过程,“成为”这条路没有终点,只有经历。 


#01


“我在意别人的眼光,我希望获得人们的肯定。”


对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父母重视教育,孩子能读好书,这几乎是最常见的出路。两者缺一不可。

出生于1964年1月17日的米歇尔在芝加哥南部长大。芝加哥是美国第三大城市,也是美国种族不平等问题最严重的城市。

米歇尔的父亲弗雷泽·罗宾逊在芝加哥市水过滤厂工作,30岁以后就一直深受多处硬化症的折磨。

母亲玛丽安·罗宾逊非常重视子女教育,对米歇尔和哥哥要求很严格。

母亲很早开始教孩子们读书认字,妈妈常带小米歇尔去图书馆,一待就是大半天。

在米歇尔很小的时候,她觉得,学习就像一场游戏。

她喜欢那种在游戏中占上风的感觉。这就是她学习的原动力。

米歇尔从小的学习成绩很好,从一年级直接跳级到三年级。

高中时,她考上了位于芝加哥西区的惠特尼杨高中,那是芝加哥第一所精英高中。

在那里,她接触到了来自芝加哥其他地区的黑人,那时她才发现黑人也有可能跻身精英阶层。

她说,一开始,我都不能确定,我是不是跟同学们一样聪明。

认识新朋友时,米歇尔一直在怀疑自己:我是不是不够优秀?

所幸她后来发现,只要自己多花一些时间,就能迎头赶上。

米歇尔在高中的成绩几乎全是A。

当哥哥被普林斯顿大学录取后,米歇尔也想去那里。不过,她的升学指导老师却认为她“眼光太高”了,不切实际。

米歇尔为了证明自己,花了6个月时间,最终拿到了普林斯顿大学录取通知。

读大学的米歇尔读书非常用功,她说自己每时每刻都在学习。

并且默默地、坚定地达成一个个目标,下定决心,在每一个框框里打勾“√”。

每一次证明自己之后,还有下一次挑战等着她。

米歇尔常问自己:“我是不是足够优秀了?”

没错,不是所有的志向都需要远大才行。米歇尔从小因为特别在意别人的眼光,希望获得别人的肯定,而让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






#02

我挣的钱

比爸妈一辈子挣的钱都多

1985年,21岁的米歇尔作为优秀毕业生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

带着“一定要让自己足够优秀”的愿望,米歇尔从普林斯顿毕业以后,又去哈佛大学的法学院,攻读博士。

1988年,她从哈佛大学法学院毕业,之后就职于芝加哥最好的盛德律师事务所,专攻市场法和知识产权法。

每天,米歇尔踩着高跟鞋,穿着阿玛尼套装,到芝加哥市中心一座摩天大楼的47层上班。

此时的米歇尔终于从一个蓝领阶层跃升到美国的精英群体。

25岁的米歇尔就有了助理。她说,“我挣的钱比爸妈一辈子挣的钱都多。”



米歇尔在书中回顾了自己这段成长岁月,她写道:“我希望我的人生经历能鼓舞我的读者,让他们找到勇气去成为他们想成为的人。”


#03


“男友太优秀了,
爸爸认为我俩长不了!”

米歇尔第一次见到巴拉克·奥巴马的时候,就是在盛德律师事务所。

彼时的奥巴马还是哈佛法学院的研一学生,不过年龄比米歇尔大1岁,他利用暑假期间到盛德律师事务所实习。米歇尔则被公司指派做他的导师。

米歇尔说,奥巴马是一个超级爱读书的人。

他对物质方面没什么要求,他的钱基本都花在书上。

啃那些文学、哲学类的大部头,对他来说都是轻松平常的事情。他每天都要看好几份报纸,关注各种时事动向。

而且经常思考一些宏大的问题。



很快奥巴马就对她展开了追求。

“他就是那样自信,那就是我喜欢他的地方。他很直接,绝不和你玩虚的。”

奥巴马对自己的人生方向非常笃定。他有强烈的使命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

相比之下,米歇尔突然发现自己对未来的人生感到无比的迷茫。

虽然自己做律师,能做好,而且所有人也认可她,但她讨厌做律师,认为自己不适合这份工作。这样的对比,甚至让米歇尔觉得空虚。

迷茫的过程中,米歇尔的父亲因病去世,走的时候才55岁。

米歇尔还有一个最好的闺蜜苏珊娜因为癌症去世了,只有26岁。

两个倍受打击的消息,让米歇尔警醒起来,她告诉自己:我不能浪费生命。我该行动起来了。

接下来,米歇尔做各种各样的尝试。

1991年,她开始在芝加哥市政府的公共部门就职,担任市长助理,同时担任规划发展的助理专员。

那一年,奥巴马的司法考试也通过了,两人一起吃饭庆祝时。奥巴马向米歇尔求婚。第二年两人正式结婚。

#04

曾流产,

也曾做过婚姻咨询

米歇尔和奥巴马结婚后,奥巴马开始从政。但这意味着,奥巴马会忙得顾不了家。

有时一周好几天两人都见不着面。

期间,米歇尔好不容易怀了孕,结果没几周就流产了。

“当时我的年纪是34岁,奥巴马35岁。我们只能通过试管婴儿的方式孕育我们的孩子。通过这种方式,我才得以生下两个女儿。”

1998年,大女儿玛利亚出生;2001年,二女儿萨沙出生。

人生总会有各种坎,有的在前边,有的在后面,有的走着走着就遇到了。谁也逃不掉。



2001年,二女儿萨沙出生后,米歇尔换了一份工作,去了芝加哥大学医学中心,负责社区和对外事务。

因为从政的奥巴马,这意味着米歇尔需要独自负担起两个孩子的生活及开支。

米歇尔说自己曾是个需要从别人身上汲取动力的人。

但丈夫三天两头不着家,只有她一个人带着两个那么小的女儿,还要工作,要养家,当时简直要崩溃了,两人开始经常吵架。

米歇尔看到身边很多朋友离婚,她还是希望能保全自己的婚姻。

于是拉着奥巴马,去做了婚姻咨询

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以后,两人的关系有了改善。

米歇尔决定不再围着丈夫转,他的工作不能成为这个家的黑洞。他应该是一家人的太阳,只不过丈夫还想照亮更多的人。

于是,她和女儿不再无休止地等着奥巴马回家吃饭。

而是告诉奥巴马:每天晚饭 6:30开始,我们不再等你,你需要赶上我们才行。

2004 年,奥巴马竞选到美国参议院的一个席位。开始了新的里程。

遇到问题,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然后为此积极寻找解决方案。重回内心平衡。这是米歇尔面对家庭问题时的对策。

米歇尔说,自己从婚姻中学习到在发生分歧时如何沟通解决。

“我所学到的就是,我幸福与否完全取决于我自己。我开始更多地走出家门工作,我开始向丈夫之外的人寻求帮助,我不再感觉对家庭和孩子有负疚感。”

2008年11月4日奥巴马当选为美国总统。

后面的故事就不多介绍了。毕竟我更关心作为普通女人的米歇尔的那段经历。

#05

女人的价值,取决于
是否拥有充实丰盈的人生

米歇尔成为曾经的美国第一夫人。

但她也是如你我一般,经历过平凡人所经历的一切:求学、工作、恋爱、婚姻、孩子。

每一步背后都经历焦虑、有恐慌、有担心,需要不断平衡、纠结、付出、煎熬、看不到结果.......

最终得到了最好结果。

原因在于,她在每一选择时刻,都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可以”,而不是相信别人的所谓的“标准”。

带着这样的相信,才有动力去尝试,为自己的理想努力,哪怕别人都不相信,也可以坚持。

这才是一切顺利的心理基因。

杨澜曾说过一段话:


女人的价值不是看她做到了什么职位,赚了多少钱,生了多少孩子,而是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是否拥有充实丰盈的人生。

她应该不受内在或外在的干扰,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无论这些选择是当总统,还是做一名全职主妇,都值得尊敬和欣赏。



其实,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人生都是一连串的选择。

你选择做自己,还是选择听他们的。

最终决定了,你能在多大程度上做真正的自己,拥有多么丰盈的人生。

毕竟,每个人都从平凡开始,只是故事的结尾不同而已。





推荐课程

    热文推荐

    全国客服电话
    400-820-2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