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心理文章> > 文章详情

2021/11/30
人生的印迹就是:今日的答案,他日的浅薄,问题中的成长,回忆中的意义



01




心理咨询师应该看到什么


To be a good therapist, one must have an emotional appreciation of individual persons as complex wholes—not just their weaknesses but their strengths, not just their pathology but their health, not just their misperceptions but their surprising, unaccountable sanity under the worst of conditions.-----《Psychoanalytic Case Formulation》



这是南希·麦克威廉斯《精神分析案例解析》前言中的一段话。当试着翻译时,很自然会有疑惑,到底是怎样地看到另一面,同时看到?前后看到?着重看到哪一面?


治疗师的精进在于


由衷欣赏每个生命

复杂而又完整的人性中

内在的治愈力


脆弱中的坚强

疾病中的健康

迷惘中的通达

身处黑暗,闪烁光芒


基于对人性的理解而发现或发扬其内在生命力,这个往往是站在对人性共同面的深刻体悟上才能实现的。缺乏这一点,则只能看见病态的部分,如果仅仅从指南出发去治疗,也许更多的是看到大数据、病理、实验、流程,而不是一个完整复杂的生命。读到这部分,既往对心理咨询、精神分析曾经的疑问又涌上心头,我想看看是否能够解释曾经的这些问题,部分是自己的经历,部分是这本书给我的一些答案,而此时的解释又仅仅是限于当下的认识和浅见,也许明天已是另一番感悟。




02




曾经的误会,现在的答案


关于心理咨询诸多疑问中的几个:

1.自己都解决不了的事情,心理咨询师怎么可能全面了解并能解决呢?


2.如果从儒释道都找不到答案,心理咨询师怎么可能给你答案?


3.这辈子接受的教育、训诫、指示已经够多了,难道还要花钱去接受另一个陌生人的教导吗?


4.我们这一代的医生从大学开始就接受循证医学的教育,毕业后各种会议将循证推向极致,是的,什么都是有标准的当前科学条件下最适合的治疗流程。那么心理的治疗流程能适合每个人吗?


1

01 咨询师能不能解决你自己都解决不了的问题?


不止听一个朋友说过:我自己的问题,我知道,不是别人能解决的。

但现实生活中与自己切身相关的绝大部分事情是别人解决的,吃穿住行。为什么涉及心理会被质疑呢?大概因为心理看起来无形无相,设想经历不变、环境不变、现实不变,我凭什么改变并重建自己呢?靠内在,但内在又岂是他人能随意进出去修改的?自己进出多次,勘探多次,修整多次,都无法完成,所以自然认为咨询师也完成不了。


其实不是他人随意进出,而是你们两人一起,有些房间比较隐秘,你自己进去看,然后把部分描述给咨询师;有些房间比较安全,你们一起进去,看看是否有你没看到的关键要素,咨询师给你指出来;有些房间你害怕,一直不敢进去,但又好奇,那么请咨询师进去,帮你看一下。咨询师更像伴行者,在你的主导下有选择地到达、察看、评估、探讨,最后的修整方案应该是你自己知情敲定的,或者至少是在你的授意下完成的。


心理世界也有相应的结构,自己身在其中,未必能看清全貌,反而总是局限于枝枝叶叶,所以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这是很高的一个要求。心理咨询师当然未必全面了解你。但他会从相应的框架出发,力图尽可能地得到关于你的多个层面的模式地图,看到你没有看到的,而且把这种地貌呈现给你。这个过程中的心理治疗,是有理论支持的言谈举止,相当于你和咨询师的互动中,共同绘制了一个关于你的地图,并且通过一些技巧做了标注,哪里是高原,哪里是森林,哪里是沙漠,这些地方你去不去、放不放弃、整不整治是你的选择,但你知道、面对、接受,这已经是自我的力量呈现了,而不是之前的我不知道,但我总不逮劲。

所以能不能解决呢?


1

02 从儒释道都找不到答案,咨询师怎么给你答案?


天下万道归一,太阳底下无新事,儒释道都有终极的答案,但是要看怎么学,怎么用。虽然我们骨子里都流淌着儒释道的精神,但真的要拿来解惑,已经隔了一层。

这隔着的一层,可能是现实的社会环境和以前不同了,我们的内心冲突、自我认同障碍、价值观的变迁、信息洪流,都不是既往的时代能比;

这一层,也可能是认知的局限,对儒释道的误读

这一层还可能是没有跟随合适的老师,自己领悟力有限,勤奋不够等等

说到底,解读儒释道,不还是按照自己原有的认识在读吗?那个框架不变,读到的不是儒释道,是绝大部分的自己。


所以儒释道是宝贝,但是当发现一条路不通的时候,可以尝试一下另外的路径。尝试一个新的事物有那么难吗?尝试心理治疗这个新事物当然很难。南希也是这样说的:“心理治疗牵涉了那么多的利害关系,冒了那么大的危险”。


1

03 要花钱接受一个陌生人的教导吗?


这个问题,……大概体验了真正的咨询之后就可以得到答案。

这辈子接受的评判、教育、指示太多了,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想反抗权威,而心理咨询师不是另一个权威,心理咨询一直强调陪伴式成长。所谓的陪伴式成长,并不仅仅着眼于陪伴,如果这样,很多小伙伴也可以陪伴,也不仅仅是成长,那个老师和自己的探索更重要。所以两者相加到底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呢?或许可以体验一下,如果体验过程中,出现了这种感受,你可以提出疑问或者离开。

1

04 心理咨询循证吗?

循证、标准化,一个方面降低了纯粹根据个人判断导致的认知误区,拉升了平均水平,另一方面,不可避免会丧失一部分个体性,某种程度上,把人也当作了一台台机器或者一个个零件。对感受者来说,也是两种心态:1、加强了掌控感,减少了人为影响,这是值得放心的一部分;2、减弱了自己的独特存在感,不被当做一个全面的整体,一个随时在变化的整体,这是不舒服体验的来源。


尽管精神疾病的诊断及处理有流程化,各个流派有特定的框架,但涉及到心理治疗,并不是按照医学模式的流程化。以为心理治疗如此流程化,大概是我曾经对此的深度误解。


接受新科学的年轻人评价一个医生是否靠谱时,会把是否按照循证医学诊治当作一个标准。


循证医学(EBM)的定义非常简单,意为遵循证据的医学。


而实际上,循证,当我们强调它的证据时,往往忽视了循证医学本身其实并不限于此,循证医学的第一位创始人科克伦,就是在战场上从事医疗服务,从而对医疗的有效性产生怀疑,开始提倡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并且开始思考,正确与适合的医疗服务,其内容将包括什么,药物治疗难道能够解决具有思想与情感的人的所有疾病?当因为缺少药物,他把疼痛而哭泣的士兵抱在怀里让他停止喊叫开始,循证医学就注定不仅仅是一种医学方法,它同时把人文思想放到了同样重要的地位。


这些解答有没有也解决了部分您对于心理咨询的疑惑呢?


不过说到这里,其实又产生了其他的问题,是关于精神分析的很多疑问,接下来的第二篇文章,我将从南希的书里撷取部分解答,同时,也会有一些自己的感受。




03



回到看见



回到第一段的问题,到底怎样看待一个人的黑暗和光芒?都说一眼看创伤,一眼看资源,如果是个天平,它应该偏向哪一边?其实天平永远在平衡的过程中,关注点在来回移动,但我们有一个固定的支点。《道德经》第一章,就让最重要的有和无呈现了,“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同时这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从心理上来说,没有一个是完全健康人,也没有一个是完全病态的人,所以我们固然要看到脆弱和坚强,疾病和健康,但最重要的还是能看到对立面背后作为整体的这个人,人性中自有的蓬勃的内在治愈力。







推荐课程

    热文推荐

    全国客服电话
    400-820-2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