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心理文章> > 文章详情

2021/11/10
知乎上有一个提问很扎心:



我恨我的母亲,可她很爱我,却又总在伤害我,我该怎么办?
网友说他现在高三,却感觉自己有点精神分裂了。
导致他这样的“罪魁祸首”就是妈妈。
妈妈的脾气非常暴躁,平时一点小事都会大发脾气,很多时候他都会被莫名其妙地骂一顿。
一次,他晚上11点钟才洗澡,妈妈就把他堵在洗手间里骂了一个小时,骂他不争气,还不停讽刺他“你再这样下去二本都考不上”。
每次被她这样骂,网友心里都很难受。
所以即使生活上被妈妈无微不至地照顾,但是他总是对妈妈感到恐惧。
想依赖又不敢依赖,因此越来越压抑。
其实这位妈妈并不是不爱孩子,而是不“会”爱孩子。


唐纳德·温科特和约翰·鲍尔比等心理学家指出:母亲对孩子的人格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孩子从出生那一刻开始,就与母亲有着紧密的联系,母亲是孩子一生最重要的影响人。
母爱能成就孩子,也会摧毁孩子。
特别是当母爱过度,而陷入“病态化”时,最容易把畸形的爱传递给孩子。
尤其是这三种病态母爱,会误导孩子一生。
#01
强势控制,总想让孩子听她的
在《敞开心扉的少年》中,12岁男孩魏国家一直都活在妈妈的控制中。
妈妈一直立志于将他培养成一名游泳运动员,给他制定了规划,拿到游泳冠军。
从6岁开始,魏国家每天的游泳训练时间是3-5小时。
他一直很抗拒妈妈的这种安排。
但是妈妈从不体谅他,严厉的时候直接让他穿着短裤在烈日下站两个小时,不准休息。
节目中有这样一幕:
妈妈给魏国家安排额外的任务,他反抗“我已经很累了,不想训练”。
妈妈就批评他:“不训练怎么参加比赛?”

说完后妈妈拉着他到厨房,要求他把游泳衣烧掉,他不肯,妈妈就拿着剪刀将游泳裤剪掉,还要将他赶出去,并说:这个家就是给游泳冠军住的。


因此,魏国家脑海里有一种声音是“我要听妈妈的”。
这个母亲像极了生活中的我们,凡事都想要求孩子“你必须听我的”。
教育的对立面是控制。
很多妈妈之所以强势,是因为在她们的观念中,认为只有成年人去指导孩子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事,孩子才会获得正常的发展。
实际上,这只是操纵孩子的手段,它只会误导孩子两种结果:
丧失解决问题的能力:
曾经有一个30岁的男子开车撞伤了人,他的第一反应是躲在妈妈怀里大哭,一直说:“我到底该怎么办,别人警察来抓我。”
当妈妈“蛮横”地替孩子制定人生时,不仅剥夺了孩子独立的权利,潜意识里还传递给孩子一种“你的事必须由我做主”。
这样孩子长大后依赖感太重,一遇事就会丧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势的妈妈造就“霸道”的孩子:
强势的妈妈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最容易被孩子模仿。
电视剧《虽然是精神病但没关系》中妈妈想把女儿培养成和她一样的人。
她不让女儿交朋友、不让她出去玩,一切意愿必须按照她的来。


女儿长大后,也变成了她那样的人。
和朋友在一起,她不喜欢的事就不允许朋友做;
为了帮助喜欢的人讨回公道,当众辱骂他人;
被喜欢的人当众拒绝,她却固执地认为别人一定要喜欢她才行。
妈妈总是一意孤行的两种后果:
会培养出潜意识里“我要听他的”的孩子,毫无主见;
也可能因为妈妈的霸道,而对别人是“你必须按照我的来”的强势孩子。
这样的孩子很难掌控自己的人生。
#02
关系错位,把孩子当“精神寄托”
董洁曾经晒出与儿子的婚纱照令人唏嘘。
照片中,儿子一身正装与穿婚纱的董洁亲吻,看上去亲密无间。

在采访中董洁说:婚纱照的意义在于,等儿子结婚以后,可以把照片拿给他的新娘看,比比谁更漂亮。

4.webp.jpg

言语中满满的幸福感,却显得毫无分寸。
董洁一直都有一个公主梦,因为婚姻的不顺,而将情感寄托在儿子身上。
她可以自然地称呼儿子为“顶顶爸爸”,而儿子称呼她为“小宝贝”。
这样的亲子关系显然已经超越了亲子之间该有的距离。
有这样一句话:父母没有边界的亲密,会破坏孩子身体的界限。
孩子从2-3岁开始,自我意识开始萌芽,羞耻心也逐渐形成。
父母与孩子身体界限,是帮孩子建立性别意识的关键。
而很多妈妈,总是与孩子保持毫无边界的亲密,这种错位的亲子关系,最容易误导孩子的认知。
尤其是男孩与女孩生理结构的不同,被影响的程度也大不相同。
如果妈妈总与男孩太过亲密,他便没有尊重感和责任感:
某明星从小和妈妈太过亲密,让他形成了恋母情结,也畸形了他的三观,他说:
不玩女人怎么搞音乐,以我今日的社会地位还和他在一起,就是她的一种恩赐。
没有界限感的妈妈,最容易误导男孩弱化自身的责任,不懂得尊重他人,很容易误导他“我对别人做什么都可以”。
妈妈不教会女孩身体的界限,容易弱化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
身体越亲密,越容易误导女孩的思想,她会觉得“别人对我做什么都可以”。
一旦孩子形成这样的认知,就会对他的心理造成一定负面的影响,孩子就会放弃对自我的保护。
曾经有一个7岁的小女孩因为父母对她从来没有保持界限感。
以至于她上厕所门都不会关,将隐私暴露在别人面前也觉得无伤大雅。
妈妈与孩子越亲密,越向孩子传递“亲密互动才是爱”,把亲密的身体接触当做理所当然,会以为“别人做的事,都是因为喜欢我”。
亲子之间的距离是心要亲密,身体要分离。
#03
总抱怨自己的“不容易”,让孩子感到愧疚
一位网友说,高中时只要一考不好,妈妈就哭得稀里哗啦的,说自己“很不容易”。
爸爸平时特别忙,家里几乎都是妈妈一个人操持,她经常说“你要争气”。
每次没考好,她就会抽自己的耳光说“都是因为我没教好你”,说话时还哭得上气不接下气。
后来考试没考好时,她都不敢告诉妈妈。
其实,妈妈的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内疚诱导”——
指的是通过让对方感到内疚,使对方服从自己的意愿。
很多妈妈都擅长对孩子打感情牌:
要不是因为你,我早就和你爸爸离婚了。
我付出一切都是为了你,我容易吗,为什么你就是不听话?
有没有发现,妈妈这样说时,除了让孩子感到愧疚,无任何教育意义,很难实现孩子的自我成长

一位育儿专家曾经说过:
内疚式教育让孩子不敢拥有自己的意志和想法,只能在讨好与顺从别人中获得自己存在的空间、价值和意义。
当妈妈频繁地向孩子歌颂“我不容易”时,就是在强调自己的付出,是在向孩子索要回报。
孩子会被迫成为一个“亏欠者”,他觉得“我没做好,我就是对不起妈妈”,因此而内心压抑。
有研究显示:过度内疚会导致强烈的自我攻击,让人陷入抑郁或应激障碍。
身边有一位朋友,以前经常听妈妈在耳边抱怨“为了你,我连工作都放弃了”……
起初,他听了后也很内疚,可是后来听得多了以后,他开始变得麻木无力。
工作以后,只要别人稍微批评他一下,他就会觉得“我什么也做不好,对不起所有人”,以至于做了很多工作都没有成功。
越愧疚的孩子,越压抑,最后会形成消极的自我暗示,会有一种“我不配”的概念植入心里。
教育孩子,要以“爱”为第一位,给孩子充分的安全感,而不是负罪感。
#04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在《妈妈的心灵课》说:


我认为有必要向妈妈们说清楚一件事,那就是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并不取决于你,也并不完全依赖着你。
我们给孩子的教育并不是“为他”成长,而是推动他前进,因此教育的起点要放在爱孩子。


妈妈要在孩子的成长赋予他这样的品质:
学会适时分离母爱,给予他独立和自由的翅膀;
保持心的亲密,身体的距离,让孩子保持尊重与分寸;
给孩子安全感,摒弃负罪感,学会让孩子自己掌控人生。
-End-


本文首发平台: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传播萨提亚、NLP、催眠、家排、NLP教练技术、亲密关系等实用心理学,与大师相遇,让心理学快速改变你的人生,转载仅限微信公众平台,请联系授权。



推荐课程

    热文推荐

    全国客服电话
    400-820-2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