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心理文章> > 文章详情

2021/09/28

一个朋友跟我说过,在她的成长中,父亲一直是一个模糊的存在。从小就是母亲带她,父亲则忙于各种应酬。往往是早上她去上学时,父亲还没起床,晚上她已经睡着,父亲还没回家。父女俩一周能说上5句话就算很多了。

她还对我说:“我算体会到什么叫“父爱如山”了,我爸就跟山一样,就远远地呆在那里,不动不说话,只是个存在。”

朋友的这种情况并不是少数。传说中我国女性有四大不幸:当妈式择偶,保姆式妻子,丧偶式育儿,守寡式婚姻。其中的共通之处是:在所有的关系中,男性,或者说丈夫、父亲这个角色都是缺失的。


但这并不是一个中国特色的问题,而是一个人类问题:全球越来越多的家庭都在经历着这种假性单亲的境遇。




#01

假性单亲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通常,父母离异或者一方去世后,孩子被迫生活在单亲家庭中。而假性单亲是指父母双方都在婚内,但有一方经常不履行责任,长期处于缺失状态,或者父母均在身边,但有一方缺乏情感卷入和支持。


虽然假性单亲不特指是父母的哪一方缺失,但目前更多呈现的情况是父亲角色的缺失(the absent father)。爸爸的缺位,或许是因工作性质、经济压力等外在原因,或许是因夫妻关系不好、家庭矛盾等内部原因。

当爸爸游离或被排挤在家庭之外,与家人相处时间少,沟通互动少,他在家庭的功能与作用就会部分受损,没能发挥功能、形同虚设,尤其是丈夫与父亲的角色。

在韩国还专门有一个词叫“大雁爸爸”,指的是父亲留在国内拼命赚钱,以供母亲带孩子一起出国读书和生活的情况。

就像大雁爸爸们的状况一样,有很多假性单亲的造成是违背家长的本身意愿的。例如从事的职业有特殊要求(消防员、警察、医生等),这使得他们可能无法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在孩子和配偶身上。



这种状态下的家庭,虽有父亲存在,但长期不在家,或是即使在家,却与家人缺乏沟通,而形成母子相依为命、父亲与家庭疏离的现象。于是母亲也就成了“假性”单亲妈妈。


#02

假性单亲的妈妈

和单亲妈妈相比,假性单亲妈妈的区别是有一纸文书,晚上可能有人陪睡;

家里的花销,有人帮忙分担;

偶尔会接到电话通知“我不回来吃饭了,今晚不用等我”;

打理多一个人的亲戚朋友关系……


假性单亲妈妈常常是个活脱脱的女强人,背后有着自己的辛酸和孤苦:

孩子病了,自己想办法,坐车、送医;去了超市,化身女超人,大包小包背着拎着;

家是生活的重心,除了一日三餐还有做不完的家务;

晚上到了,还要独自带娃,玩游戏讲故事,无所不能……

作为女性,独自抚养孩子,这份辛劳、付出,确实伟大。

但从孩子的身心发展与家庭的长久和谐稳定来看,这样的家庭模式、亲子互动模式并不利于孩子的发展和家庭的稳定。

在婴儿期(0-2岁),母婴一体的关系,能够让婴儿得到全然的爱和精心的呵护。

但当孩子长大,进入幼儿期,母婴开始分离,父亲的角色就开始变得重要了。

尤其是3岁以后,孩子需要慢慢建立社会规范,而父亲是帮助孩子顺利社会化,带孩子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的引路人。


如果这个时期,父亲缺位,母子/女分离会变得比较困难,很多孩子即使到了青春期甚至成年了,还是跟母亲处于共生关系里,自我未得到分化。



倘若妈妈的人格不独立,需要依赖另一个人,而丈夫是缺位的,母亲往往会把对丈夫的情感和关注都倾注到孩子身上。

孩子天生是爱父母的,那么,孩子很可能会努力地去扮演、代替父亲的角色,去回应母亲的需要。

长此以往,孩子会渐渐偏离自己最初本真的心,变得不像一个孩子,反而如同一位小大人。

心理咨询室里很多替代父亲角色的男孩子进入青春期后,面对与妈妈的亲密关系时,内心往往有着深深的恐惧、不安。

同时,当一个孩子经常见不到父亲,父亲犹如天边遥远的星星一样,虽然存在,但虚幻、朦胧、触不可及。

这样,孩子内心的父亲形象也是难以稳定的,容易导致理想父亲与现实父亲差距甚远,产生内心冲突。

这些内在的冲突也将呈现到外部世界中,孩子或对父亲充满愤怒、贬低,或对父亲有着不合理的期待。

#03

父亲长期缺失对家庭的负面影响

“男主外女主内”、“男人做家务是丢人的表现”、“只有事业不成功的男人才不得不顾家”,这些被内化了的刻板印象时刻影响着男性的行为。


社会给予男性的性别角色是“强硬的”、“有事业心的”、“进取的”,而这些特质都与投入家庭存在内在的紧张和冲突。这些特质也逐渐被接受、内化,变成理所应当。


对于子女来说,父亲在家庭中长期缺失可能会造成以下不良影响


1 引发行为问题

相对于非缺失的家庭,假性单亲家庭中的孩子有较高的风险产生:品行问题、性行为问题(早孕等)、学业表现差、酒精和药物滥用、身心健康问题等。

2 影响成人后对男性的看法

由于童年父亲的缺位,或与父亲的关系存在问题而产生未解决的冲突,会被带入到成年,影响对男性的看法和亲密关系的发展。

比如:女儿在童年期没有被父亲足够的尊重和爱护,在成年后可能会过度渴求或回避与男性的接触。



3 情感忽视

童年情感忽视(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是指孩子的情感需求长期得不家长的足够关注、认可和回应。

在假性单亲的家庭中,孩子可能与一方的关系较好,而与另一方则如同陌生人,因为长期缺席的那方家长对孩子的情绪长期视而不见,或者给予非常负性的回应,这就传递给孩子一个信息:“你的感受不重要/是错的。”

比如,忙了一天的父亲,回家后对吵闹的孩子大吼大叫,或者训斥惩罚,但可能孩子只是想利用吵闹来获得父亲的关注而已。而父亲的反馈对于孩子来说则是一种创伤性体验。这种情感忽视会在孩子身上造成深远的影响,长大后可能会经常怀疑自己的情绪,很难体会内心状态。



对于伴侣来说:


1 慢性压力

一方的缺失可能导致另一方需要对孩子投入双倍的精力,承担双倍的责任,这对于伴侣来说是不公平的。

有研究者认为,伴侣角色缺失对于整个家庭来说,都是一种慢性压力源(chronic stress),长期处于慢性压力下的人,通常会产生一系列的身体、心理问题,以及倦怠感。

2 关系破裂

父母中一方角色长期的缺失,最直接的恶果就是从假性单亲到名副其实的单亲。物理上、或情感上缺席使得伴侣之间的关系产生隔膜,长期跟踪研究证明,父亲对于家庭的卷入程度(involvement)是预测随后离婚的非常有效的指标。



#04

有效策略,应对假性单亲问题


如上文所述,家庭中假性单亲造成的影响是毁灭性且显而易见的,应对假性单亲唯一的策略就是:让那个缺失的家长尽可能地回归到家庭中。

很多被单亲的家长为了在孩子面前避免冲突,而一味选择地去回避、去忽视问题,直到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才恍然大悟,为时已晚。


电影《神奇遥控器》(Click)中,男主不断追求升职加薪,厌烦与家人相处的时间,那就都用遥控器快进掉。最终,人过60终于出任了CEO,但那个他年轻时对5岁女儿承诺建造的树屋却仍停工在一半。

在将死的时候,他攥着刚刚结婚,想要牺牲蜜月旅行去忙公司项目的儿子的手说了一句:“Family first.(家庭是第一位的)” 说完他就咽气了。



在家中被单亲的一方需要尽可能创造机会让缺失的一方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来。比如:妈妈邀请爸爸参与到需要体力的游戏中来,并在孩子面前强调爸爸的强大与在家庭的位置,让爸爸感受到他对家庭的重要作用及为孩子带来的力量感。

对于女儿父亲的角色作用偏向于立规则,而对于儿子父亲则象征着引领者,孩子会在模仿父亲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父母角色在家庭中的功能需要有适当的空间发挥作用,而不是被一方全盘取代。游离在家庭之外的另一方由于长期感受不到家中的存在感和价值感,也自然会疏于对家庭付出更多的情感和精力。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肩负着重要的教育责任缺一不可,父母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塑造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孩子的一生。珍惜和家人相处的时光吧,别让你的家庭变成假性单亲,别在孩子的成长路上再次缺席!


为人父母,是门学问
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健康?
通过学习心理学
科学育儿,帮孩子塑造健全人格

德瑞姆心理学院推出【教养指导课程】,从0~18岁孩子各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规律入手,教你解决日常教养孩子过程中的各方面问题,让你轻松管教孩子。

1632811552647541.jpg



-END-


推荐课程

    热文推荐

    全国客服电话
    400-820-2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