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心理文章> > 文章详情

2021/09/09
每一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都有不同的成长特点,父母用心把握每一个阶段的重点,教育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成果。
3岁前的孩子需要依恋,家长应该及时地满足其生理需要;
3-12岁的孩子需要规矩,家长应该坚定地对其说“不”;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选择权,家长应该耐心地将其当作朋友......



围绕在我们身边的那个孩子,他的精神世界五彩斑斓和变幻莫测,因而令我们着迷和向往。

然而,从这精神世界探出的那些可捕捉的言语和行为,却又往往令我们困惑,甚至质疑。



要怎样去理解孩子身上发生的那些令我们或哭或笑的事件?又要怎样去对待他们呢?


著名的犯罪心理及青少年心理专家李玫瑾教授,通过接触大量案例,经过多年的侦查实践发现:

人在成年后的行为和心理,都是过去经历中的一个表现、一种折射,与幼时的家庭养育方式密切相关,“眼里有什么心里就有什么”。


父母们不禁要焦虑了,如何才能让孩子眼里充满快乐、温暖呢?


人的人格结构形成于童年期,要解决一个人的人格心理问题必须从他的童年着手:因此帮助儿童形成正常的、健康的人格是教育儿童的首要和核心问题。阿德勒反复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儿童培养和建立独立、自信、勇放、不惧困难的品质和积极与他人、集体合作的能力...


要想理解孩子生活中的某个单一事件,我们必须了解他们生活的全部。他们的每一个行为和动作,似乎都是生活和人格的一种表达。


不了解藏在孩子言语和行为背后的生活和人格的整体,我们也就不能准确理解单一的事件和行为。这种现象被称为人格的统一性。



从很早的时候,人格统一性的发展(即把行为和表现整合成统一的模式)就开始了。


生活要求孩子们用统一的模式对外界刺激作出回应,这种统一的模式不但构成了他们性格的重要部分,也使得行为个体化,从而与其他孩子类似的行为区分开来。


这种统一性甚至可以作为一个孩子独特的符号与标志,即使看不到他的长相和外形,单从行为模式上就可以识别出来,“哦,这是我的孩子”。


这样的好处是什么呢?


当一个家庭当中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孩子时,一贯的独特行为模式会在第一时间吸引到家长的注意力,这样才能保证自己被看到,从而可以生存下去。


一个13岁的男孩,在5年以前,他是家里唯一的孩子,享受着家人所有的照顾。


爸爸是一位军人,经常不在家;而妈妈性情温和、善解人意,尽量满足男孩的一切愿望,哪怕是一些稀奇古怪、不合常理的愿望,所以男孩和妈妈很亲昵。


男孩依赖而固执,有时会做出粗野的、威胁性的行为,比如试图欺压妈妈,命令她干这干那,嘲笑她。这让他的妈妈非常烦恼。也让他们的关系变得有点紧张。


总而言之,只要有机会,无论何时何地,他都会以令人讨厌的方式使自己处于被关注的中心。


妈妈对儿子的行为感到非常苦恼。但除此之外男孩并没有其他特别坏的表现。


所以,妈妈妥协了。


仍然会帮助他整理衣物、给他辅导功课。


因此,男孩充分相信,不管他陷入什么麻烦,妈妈总是会帮助他渡过难关的。




他非常聪明,和其他大多数孩子一样接受良好的教育。



8岁之前,他在学校的表现都不错,但是在他8岁那年,妹妹出生了。


家庭环境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令男孩与父母的关系变得非常糟糕。


他自暴自弃,不在乎个人卫生,甚至大小便都不自控,这让妈妈很抓狂。


尤其是当妈妈没有满足他的愿望时,他就会撕扯妈妈的头发。


他总是掐妈妈的耳朵或抓她的手,不让她有片刻安宁。男孩一直以这样的方式和家人相处。


当妹妹长大一点,他又把这一行为模式更多地用到妹妹身上,妹妹也很快就成为他攻击的目标。


虽然他没有对妹妹造成身体上的伤害,但他的嫉妒之心已经非常明显。


更显而易见的是,他的行动成功唤起了家人对他大量的关注,而不是都关注在妹妹身上。


如果你以为这就是结果,那便低估了这个男孩。


然而,我们却可以通过了解这个孩子整体的人格特征,去理解眼前的这个孩子,他的行为想要表达的意义。


要特别强调的是,当孩子的行为变得越来越坏,或者出现了某些令人不愉快的现象时,我们不但要考虑这种情况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还要考虑引发这种情况出现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妈妈,我不是“坏孩子”—从人格统一性解读儿童行为#


人格成长对孩子的影响是一生的,所以在我们少儿心理学中也是必须要学习的一门课!


推荐课程

    热文推荐

    全国客服电话
    400-820-2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