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心理文章> > 文章详情

2021/08/31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生活中,难免遭遇挫折,但有人一蹶不振,有人却越挫越勇,难道这只是天分使然吗?


其实,能否快速从打击中走出来,并非少数幸运儿才拥有的禀赋,而是取决于一种非常重要的因素即心理弹性

心理弹性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Anthon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


经30余年发展,现已成为国际心理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并在心理学、临床医学、教育学、护理学等各学科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 01 ·

对心理弹性概念的研究主要分为三种:


1、结果性定义:研究者们通常根据心理健康、机能、社会能力来定义心理弹性,认为心理弹性是经历压力、挫折、创伤后机能的维持,也就是指处于危境中人的胜任行为和有效机能。


2、品质性定义:将心理弹性看作是个人的一种能力和品质,是个体所具有的特征。


如:心理弹性是个体从消极经历中恢复过来,并且灵活的适应外界多变环境的能力。Connor认为“心理弹性是应对压力、挫折和创伤等消极生活事件的能力。”


3、过程性定义:指个体在压力事件中适应良好的过程。即一种动态过程。


心理弹性既存在个体先天生物特质的差异,也受到后天环境、教育与训练的影响,它应视为个体先天与后天的“合金”。


一般来说,心理弹性与适应性呈现为一种正相关,即弹性愈大,表明个体对外界环境的调控能力愈强,适应性水平愈高。


一个具有较高心理弹性水平的个体,表明其在认知、豁求强度、情绪激活、应激方式以及人格特质等方面的综合品质均达到了对外界环境的最佳匹配、调控与适应,且能够以最有效的途径外化出来。





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即是其心理弹性不断增强的过程,也就是其社会化和社会适应水平日趋提高与完善的过程。


心理弹性是主体之于客体的一种特质表现,它涵盖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意识性

它表明主体是有意识地接受并反映外界客观刺激,在主观上呈现一种积极的和主动的状态。


互动性

心理弹性是主客体交互作用的结果,它一方面受主体外因素制约,同时又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刺激,并随该刺激改变而改变,在动态变化中达到对外界环境的有效调控与适应。


此外,主体在反映客体过程中,其内部各心理要素间也处在一种联系和互动状态中。


整合性

心理弹性不仅是主体心理上的反应,而且是行为上的应答,是主客体交互作用过程中主体心理及外化(行为结果)的一个完整的连锁结构。


差异性

个体在反映客观刺激的过程中,其心理弹性不会固化不变,它同样会出现强度、平衡性及灵活性等方面的特点,且因主客体间的性质不同,作用方式不同,该特点也会有所不同,即呈现出较鲜明的差异性。

以上特性综合体现在主体的适应性上,该适应性是主体通过有意识的调节和控制以达到对客体的一种良性适应,这即是心理弹性的本质所在。



· 02 ·

处于顺境的时候,人们会自然地呈现出对自我的悦纳、乐观的情绪和积极的行为。


但是当期待与结果出现落差、目标实现过程受阻的时候,就难免感到挫败、惊诧、失望,甚至痛苦、愤怒、自我否定,这时候心理弹性就可以由内而外地发挥保护性作用。

生活中遇到心态失衡的情况,大多缘于自我认知偏差。增强心理弹性,首先要辩证地认识“成功”,特别是成功的标准应该更加多元化。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智力是个体用以解决自己真正的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包括语言、逻辑数学、音乐、空间、身体运动、人际关系、内省等多种类型。


同理,对于我们而言,成功的定义也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相较于财富、文凭、地位等这些外显指标,对自我优势特长的发掘、对内心真实渴望的正视、对创造个性化理想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共建公平美好和谐社会的责任感……


这些更加符合个体成功的内涵,也更能激发持久的内生动力。


因此,要增强我们的心理弹性,首先要做到对“成功”标准的审视和再定义,为降低风险冲击、保持自尊自信创设前提条件。



· 03 ·
如何提高心理弹性

研究表明,心理弹性水平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少年儿童的心理弹性尚未塑造成型,这一方面会导致他们较容易产生情绪波动,另一方面,会使其心理弹性更易塑造。


家长要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疏导孩子的心理问题,鼓励孩子宣泄自己的情绪,适当减轻孩子的负担;


切忌溺爱孩子,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全方位的保护只会使孩子的心理弹性变差,要学会把解决问题的权力还给孩子;


注重挫折教育,让孩子树立正确的输赢观,比如在陪孩子玩耍时不要一味迁让,要给孩子体验失败的机会,让孩子尽量多接触原本陌生的人,并且共同合作完成一些任务。



-End-



推荐课程

    热文推荐

    全国客服电话
    400-820-2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