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心理文章> > 文章详情

2021/08/30

心理咨询和治疗以促成一个人的改变为目的。


纵观多姿多彩的流派、理论,多样的治疗技巧和风格,对“改变”这一原则的强调几乎是一致的。


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期待别人改变,有时甚至是恨铁不成钢。父母对孩子,伴侣对另一半,领导对下属,时常都会有“道理我都讲烂了,你怎么依然故我”的挫败。其实,道理没什么用。我们自己也无数次下决心改变自己,最后却无疾而终。改变的过程有自身的规律,有的规律甚至是反直觉的。


改变是痛苦的。这一点就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之外。


我们总把“改变”当成一个积极的行为,用于培养更好的习惯,获取更高回报,创造幸福生活,一个人理应对此干劲十足…… 殊不知,轻松的改变早已发生,剩下的都是复杂多面体。


奥地利诗人里尔克写道:“倘若我的魔鬼弃我而去,我怕我的天使也会振翼而飞”,随后他终止了接受心理治疗。“魔鬼”和“天使”都是现实认同的一部分,合而为一,称为“我”。我是何人,欲做何事,在漫长的岁月中业已达到平衡。


改变意味着对平衡的破坏。我不再是“我”,我会是什么?不知道。


有人想当然地以为,改变让生活变得更好。他们忽略了这只是一种“可能”。现实情况是,可能变得更好,也可能更糟。


唯一能确定的,这是一场探险。熟悉的,确定的状态必然打破,新的状态会带来什么尚未可知。风险是不可避免的,我们穿过一条幽深的小道,没有人知道另一面是否真的通向桃花源。




因此,有效的改变需要在关系中发生。


治疗师和来访者的互动称为“主体间的相遇”。不存在单独的人,只有一个人在不同关系中呈现出的不同面相。无论长程短程,来访者始终是“治疗关系里的”来访者,在治疗师的扶持下摸索前行,这段旅途中的遭际和感知很大意义上取决于两个人的交互。


来访者是否感受到被理解,被支持?是否安全、放松,没有评判的顾虑?他是否被允许犯错,允许自由生长?是否最古怪的想法也能得到共鸣,最隐秘的情感也可以被回应?他作为一个人,是否可以如其所是地存在于这段关系里?……这些变量影响着来访者的所思所感,也影响着改变的勇气与决心。


一旦剥离人的因素,改变就阻滞在观念与思想的辩驳,利益与代价的算计,也就丧失了一多半的动力。


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常常搞不清这一点:他们命令孩子做的事,孩子并不抵触事情本身,却因为抵触“在这段关系中成为被命令的人”而拒不服从。


关系比内容更重要,很多人却一味地强调内容,想方设法讲道理:“你应该这么做”,却不关心这句话将两个人置于怎样的关系中。



· 01 ·

改变不是单方面的输出


对于助人者,这一点强调多少次都不算多:比起我们想做什么,在做什么,更重要的是对方接收到了什么。不存在绝对的好方法,只有对“这个”来访者受用的理论,或者对“那个”来访者值得一试的操作。


作为一个治疗师,需要时刻与来访者的反应保持同频。正如顾客就是上帝,来访者的反应永远有道理。


不要责怪他们“为什么不改变”。如果我们的工作没有效果,首先要改变的是我们自身,检视治疗关系,梳理来访者的期待和动机,调整工作方式,切换理论模型,或者干脆转介给更适合与之工作的同事。最好的治疗师也未必适用于所有人。



· 02 ·

改变建立在允许不改变的基础上


这又是一个反常识的结论。来访者在加入一场治疗时,往往是既想改变,又想维持原状。他向你发出改变他的邀请,同时他也希望听到你说:“你有权利像现在这样活着,这就是你。”不要替他做出非黑即白的判断,说:“你就要改!”那并不能代表全部的他。


“改变”和“不改变”都是来访者的一部分,需要帮他达成两部分的和解,而不是服务一半,却否定另一半。我把这种理念叫做:用允许来访者不变的方式,促成他的改变。


最关键的一步,在这本书中也有强调,那就是把变和不变都看成来访者的自由选择。他可以变,也可以不变。——他有选择权。


一旦把改变看成自由意志的显现,很多僵局就可以迎刃而解。有时候人们会把心理治疗的来访者看得过于无助:“万一他真的没法选择呢?”比如他的痛苦来自于童年的不幸,一个人可能会说:”我小时候出身于不幸的家庭,造成了我现在的痛苦。”的确,


这个事实他不能选,但是用什么态度看待这个事实,这是他的选择。


他选择继续用小时候的事影响自己。这样说并不是在指责,只是基于事实的一种陈述。他也许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选择权,但他的确会受到自己的选择影响。最重要的是,不要催促:“你不应该再被过去影响了。”


把主动权交还给来访者,就接纳了他的不变。不要把“维持现状”看成某种无能或失败。它并非出于不能或不敢,只是当事人“选择不变”。选择一种状态一定是因为它有价值,或许是某种不易察觉的功能。


抑郁的人什么都不想做,是在用这种方式让自己休息;焦虑是为了把控细节,达成更好的表现;不爱学习的孩子,是为了把时间精力释放到更感兴趣的地方。


我们首先要看到这些好处,才能让来访者看到:他不但被允许了不变,而且是一种积极的选择。


既然不变是选择,也就意味着必要的时候,他也可能换一个选择。


我曾经有一个来访者,是一个在家啃老的年轻人。所有人都催他出门工作,自食其力,但他就是不动。我在咨询结束时说:“你用这种方式证明你的力量,你有勇气对抗别人的偏见,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就是在家呆着。你可以一直这样做,等将来想做别的事情,你也会用同样的力量让它实现。”


他有点愕然,大概是从来没想到还会有人允许他这样。咨询之后,他似乎没什么变化,在家又待了半年。半年之后,他开始找工作了。





· 03 ·

关于改变的秘密:它是一点一点来的


关于改变我最后想说的一个秘密:


改变是要一点一点来的,走得越慢,到得反而越快。


很多改变甚至是在意识不到的情况下发生的。一开始的改变,普普通通,看上去就跟没变一样。当父母努力转变孩子的学习态度时,他们看到的是孩子浮皮潦草地写完了今天的作业,同时还写错了一大半。这算什么?什么都不算,仍然和以前一样糟糕。


一旦父母这样想,就会冷淡地撇撇嘴:“你看你,还是不爱学习”——他们认证了这次失败,一切还是老样子。只有特别不抱期待的人,才注意到,孩子以前的作业都写不完,这一次居然写完了。


那么他就会问出那个关键问题:“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样,故事就可以有另一个版本。


这是在我们希望在治疗中发生的版本——看上去没变,但酝酿着变的种子。也许这个孩子觉得没什么,所有人都觉得没什么,但心理治疗师不能视而不见。看到一次,才会有第二次。一点改变带来另一点改变,好结果激发更好的结果,雪球才会越滚越大。


这是治疗师的能力:一个人从前是这样,现在还是,看出他的失败很容易,但是看出他哪里有了一点进步,再用一种欣赏的态度让对方接受自己的好,这是关键。这需要走得很慢才可以,一点不能着急。


归根结底,这本书最终阐述的也是这个结论——不要着急


每一个治疗师都在和来访者演出双人舞,随时变换节奏,你走一走,他走一走,有时候还要停下来,等一等,而不是一味催促。最终的舞步是否优美,不取决于你一个人跳得有多快有多好,在于双方的配合……找不到这样的配合也不着急。


这是一本需要慢慢看的书,慢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你心里有底:改变正在发生。


-END-



推荐课程

    热文推荐

    全国客服电话
    400-820-2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