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心理文章> > 文章详情

2021/08/06

我们在面对孩子、面对亲人说话之间,可以先缓一缓,觉察一下自己的心,是在爱的位置,还是分裂的位置。话说出口,会让关系更亲近,还是更疏远?好的父母与不好的父母,核心区别在于:父母是希望孩子成为他自己,还是成为父母想像中的人。







如果是前者,哪怕父母不是什么成功人士,做不到时时刻刻回应孩子,也没关系,孩子的一生照样会过得逍遥自在。但如果是后者,即使父母学了很多育儿方法,跟孩子说话总是温和有理,孩子依然会反感、抗拒。

我经常遇到一些学习正面管教的家长,他们学习了很多,但学会的往往是温和而坚定地控制孩子、改造孩子。无论他们说的话多么有道理、多么正确,跟孩子的关系依然紧张。


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而不是成为父母想像中的人,这是很高深的境界。如果一个人能修练到对任何人,包括自己在内,都没有改造欲望,那么他就是所谓的「觉醒」的人。

《圣经》中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不是在爱中,就是在恐惧中。爱带来如其所是,带来对事实的臣服和行动的智慧;而恐惧带来分裂,带来对错评判,带来应该与不应该的较劲。



· 01 ·


是爱,还是控制?

我经常提到自己跟妹妹相处的例子:妹妹买了一堆面包放在冰箱里忘了吃,我看到后,忍不住想教育她「面包要及时吃,不要浪费钱」。这个时候,我就是想改造她,我的心已经不在爱的位置上,而是处于分裂的位置。

这个分裂的位置,源自我头脑中妄想出来的恐惧——「如果我不教育她,她今天对食物这么不珍惜,以后就会一直这样,逐渐变成一个浪费成性的人。」

我小时候也整天被父母这样妄想,活在恐惧的剧情里,制造着无休止的分裂、评判和冲突。

所以,当我觉察到自己偏离了爱的位置时,就立刻让自己回来。只是带着爱,简单地告诉妹妹:「这家面包店的面包都没有添加防腐剂,只能放三天,三天过后就不能再吃了。」妹妹「哦」了一声,但从此以后每次都会及时吃掉面包,有时还会提醒我「面包要到期了」。



可以想像,如果我处在分裂的位置上,去教育妹妹不要浪费粮食,她必然会感受到我语言背后的能量。这个能量是评判、不接纳,所以即使她意识上不反抗,心理上也必然会疏远我。这就是为什么有人一辈子说话、做事都很正确,但跟亲人的关系却冷淡疏远。

美剧《福斯特医生》中,爸爸对婚姻失败的福斯特说:「你总是能够『正确』地伤害别人。」是否伤害别人,并不在于你说的话对不对、有没有道理,而在于你的心——你的心是处于爱的位置,还是分裂的位置。

很多家长问我有关孩子打架的事,比如「孩子之间抢玩具,他上去就咬别的小朋友,我该怎么办?」。

当家长这样问的时候,背后的能量就是分裂的——「孩子咬人是错误的,他应该变成一个懂礼貌、不给我惹麻烦的孩子,所以请教给我正确的改造方法」。可问题在于,如果家长的心远离了爱,就看不见真实的孩子了。这个时候,无论家长说什么、做什么都是无意义的。

我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经验:愈是严肃地教育孩子不应该打架,孩子就愈会打其他小朋友,性子倔的孩子甚至还会自残



那么,处于爱的位置上的做法是怎样的呢?爱是看见真实的孩子。放下改造孩子的念头,才可能看见真正的他,看见他打架行为背后的情绪感受



孩子之间打打闹闹,有时只是一种游戏。打过之后,不需要大人干预,三分钟就和好了。有的孩子之所以咬人,背后可能是恐惧,怕自己的玩具被剥夺,怕没有能力自我保护。这样的孩子,或许在婴儿时期就有过太多因被剥夺而产生的无助感和恐惧感。

当我们看见真实的孩子,就知道该如何用爱去回应。对待咬人的孩子,就让他感受到自己是被保护、被爱围绕的,用爱去融化他内心的无助和恐惧。当孩子内在温暖的体验愈来愈多,无助感愈来愈少,自然就不会咬人了。



· 02 ·


孩子是父母内在的镜子

我家的鹦鹉小时候经常咬人。有一次,它咬了来我家玩的小朋友,因为什么原因我没看到,但我看到咬人之后的鹦鹉充满着恐惧。

于是我让其他人照顾被咬的孩子,自己把鹦鹉抱到卧室,轻柔地安抚它,告诉它:「没关系的,我会保护你,没事的」。我看到了真实的鹦鹉,它很恐惧,于是爱自然地指引我去安抚它,而不是评判、教育、惩罚它。

这只鹦鹉是人工孵化出来的,很没有安全感,我能做的就是尽量用爱去融化它的恐惧。随着鹦鹉安全感的增加,它咬人的情况越来越少。

但是在一种情况下,鹦鹉依然会飞过去咬人,那就是当它被欺负的时候。确实有一些不懂事的孩子会主动招惹它,如果孩子被咬了,又确实会给我带来麻烦。

于是我就对鹦鹉说:「我带你到社区里散步,要是有小朋友招惹你,你不要咬人,好不好?因为这样会让我很难处理。」在这之后,有一次,鹦鹉站在社区的栏杆上休息,一个小朋友跑过去指指点点,说一些很不友善的话。



我提醒小朋友不要招惹鹦鹉,它会咬人。小朋友退后几米,继续指指点点。这个时候,鹦鹉忽地飞过去,小朋友随即捂着额头大哭,说鹦鹉咬他。

小朋友的妈妈赶过来查看,发现额头并没有任何伤痕。原来鹦鹉只是飞过去撞了他,并没有咬人。它既给自己出了气,又没给我惹麻烦,我很佩服它的智慧。鹦鹉之所以善解人意,愿意配合我,是因为我几乎没有评判过它,一直都理解它、保护它,它自然也愿意理解我、保护我。

动物尚且如此,何况更有智慧的孩子呢?父母和孩子就像是纠缠的量子,如果父母的内心没有分裂、恐惧和冲突,那么,孩子的外在表现也不会是冲突、对立。

孩子是父母内在的镜子。父母在孩子身上看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用来反观内照。当父母化解了自己内在的评判和对立,孩子就什么问题都没有了。

我们在面对孩子、面对亲人说话之前,可以先缓一缓,觉察一下自己的心,是在爱的位置,还是分裂的位置?话说出口,会让关系更亲近,还是更疏远?其实,我们的内心都知道答案。

在生活中,慢慢觉知内心是合一,还是分裂?是在爱中,还是在恐惧中?这就是解脱之路。

-End-




推荐课程

    热文推荐

    全国客服电话
    400-820-2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