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的辍学大学生何顺,在一次入室偷盗时,恶念迅起,想试试杀人的感觉。于是,他用匕首朝睡在一楼的70岁杨某捅去,顿时,杨某的颈部鲜血直喷,何顺又迅速朝她胸部、腹部连捅了18刀,直至她不再动弹。但恶行并没有就此停住,何顺接着上了2楼,对正在熟睡中的14岁赖某狠捅14刀。当警察抵达案发现场时,满地满床的鲜血,还有床上血窟窿般的死者,无一不让人触目惊心。即便被判刑,可是何顺被捕后,在法庭上说的一番话,却让人毛骨悚然。对他人毫无善意和同理心,究竟是怎样的家庭才教育出这样的孩子?《亲爱的弗洛伊德》里写道:“没有是非观的孩子,是这个地球最可怕的生物。”小区里一个6岁的小男孩,因为觉得好玩,便用长棍追打小猫,在小猫被打伤腿后,继续击打小猫至死。小猫“嗷嗷”求救的声音,却始终未能唤醒一个心怀恶念的孩子。还有一个四年级男孩,把一怀孕7个月的妇女推倒,导致其流产。当被问为什么推人时,男孩还一边吃着零食,一边不在意地说:“我就是想知道推倒她会不会流产。”仅仅因为好奇,即使会伤及两条性命,也没关系的态度,不仅可恶,更让人不得不寒心。
其实男孩不是不懂死亡,只是没有人教过他对生命要有敬畏之心。如果说没有善意的好奇能害死人,那么,没有同理心的无知更让人害怕。但一名5岁的小男孩故意把一名2岁女童抱回了电梯里,并看着电梯合上,他才离开。女童拼命拍打电梯门,但毫无作用。最后,电梯抵达顶楼后,女童走出了电梯。因顶楼的护栏失修,女童碰撞下不幸坠楼身亡。但即使悲剧发生了,男孩的家人却依旧维护道:“他只是个孩子。”女主被熊孩子打得遍体鳞伤,而他们的家长却认为是女主的错,企图想用手勒死女主。女主只能拼命反抗,并大声控诉熊孩子的暴行,可一旁的家长们却推诿着重复一句话:“他们只是孩子”。仿佛一句“他只是个孩子”,能为所有作恶的孩子脱罪。殊不知,懵懂无知的“恶”,比蓄谋已久的“恶”更可怕万倍。你永远也想象不到,一个家长,可以纵容自己的孩子到什么程度。曾有个熊孩子随意用水枪射人,其妈妈气势汹汹道:“打到你家孩子怎么了?”还有另一个熊孩子,把楼顶的砖块随意往下扔,导致一名22岁女孩被砸中头部,当场死亡。被追责时,熊孩子的家长却理直气壮地说是物业的责任,因为他们没有及时清理楼顶的建筑垃圾。家长毫无底线的纵容与包庇,只会让孩子像杀人犯何顺那般产生一种错觉:我做什么都是对的,别人怎样,都不关我的事。
正是因为从小没有教孩子明辨是非,他不会懂得对与错的界限,更不懂感同身受。曾有心理专家说过:“如果你想毁了你的孩子,就尽管纵容他吧。”过度的纵容,让孩子渐渐失去了明辨是非的能力,而这一切,为悲剧埋下了伏笔。
一网友曾提起亲戚家的孙子,从小就蛮横,谁都打谁都骂,偏偏一家人还非常宠溺他。后来孩子长大了,任性妄为的个性,让他不仅屡屡犯错,还因强奸被判刑三年。就像电影《误杀》里的素察,小时候就爱欺负同学,甚至恶意戳伤同学的眼睛。但他的父母不仅不纠正他,每次都用金钱或权力来帮他解决。在父母的包庇和保护下,素察认为自己无论做什么都不会得到教训。16岁时,素察强暴女同学,并拍下视频,要挟女孩与他再次发生关系。而即使如此,得知一切的母亲,竟仍然觉得儿子没有错,都是女孩的错。与其说素察是被杀的,不如说是父母的纵容将他推入地狱的。 如果在他第一次欺负同学时,父母能指出他的错误,并引导他正向发展,结局可能就会截然不同。他的父母曾有无数个机会,教他分辨对错,教他做一个良善之人,但他们却一昧溺宠。曾经所有的宠溺,不仅仅报复在孩子身上,也报复在了自己身上。一个32岁的儿子为了40万的保额,竟然亲手杀死了母亲。这位母亲在临死之际,依然不舍地喊着:“儿子、儿子……”作为一名单亲妈妈,儿子就是她的全部。她从小把儿子放在手心里宠着,靠着拾荒,含辛茹苦将他养大。却不曾想,自己生养32年的儿子,为了交房子的首付,竟然向自己举起了屠刀,这是多么令人心寒与绝望的事。而更令人心寒的是,男子在被捕后,还说:“我又没杀别人,我杀的是我妈”。莎士比亚说:“不知感恩的子女,比毒蛇的利齿更能噬痛人心。”心理学上有个“贝勃定律”,是指单方面一味地付出,不但得不到预期的回报,还会让对方感到习以为常。倘若稍微给少一丝关爱,对方就会觉得恼怒,甚至会恶语恶言相向。已经被宠坏的孩子,只要你稍微不符合他的意愿,他便会抓狂,甚至做出难以想象的疯狂行径。纵容,不仅仅扼杀掉孩子的未来,最终,父母也会遭到反噬。可是,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却忽视了如何教育孩子成为一个良善之人。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RichardWestbay,曾主持了一项名为“让爱普及”的项目,主旨是帮助孩子成为充满爱心、懂得尊重,有责任心的人。但是,参加项目的孩子中,80%的人认为自己的父母更关心他们的成绩好不好,而不是他们是否懂得关心他人。成绩只是孩子知识掌握程度的表现,而善良和爱的品格,却是孩子端正的三观不可缺少的部分。只看重成绩,不注重孩子是否懂得爱与良善,这已经本末倒置了。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日本国民阅读大师藤原和博曾表示:教育,就是传染和感染。曾看过一个小故事,一个脏兮兮的流浪汉到家里乞讨,5岁的儿子嫌弃他脏,躲进了房间。爸爸却丝毫没嫌弃,反而是给流浪汉打了一盆水洗手,然后再取一些食物让他带走。事后,面对儿子的不解,爸爸说:“多点善意,这个世界才不会有那么多可怜的人。”那一刻,懵懂的儿子好像被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对“善良”二字有了新的理解,也开始模仿父亲的善意行为。好的引导者,从来不是大道理连篇,而是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去影响孩子。在培养孩子的善心方面,一个朋友的做法就让人很欣赏。一次,朋友的儿子把家里的乌龟捞出来,并将乌龟大力地丢来丢去,还用牙签扎它。朋友看到后,蹲下来问儿子:“你知道小乌龟被扎有多疼吗?”说完,朋友也用牙签扎了一下儿子的手指。顿时,儿子疼得赶紧把手缩了回去。儿子小心翼翼地把乌龟放回去,从此再也没有伤害过任何小动物。所有的恶都是日积月累的,所有的善也是点滴积累而成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就像西安7岁的赵泽华,一直主动在自家的包子铺帮忙,现在基本每天能擀大约700个包子皮。但他从没因为擀包子皮而耽误过学习,反而因为擀皮技术熟练,成了大家津津乐道的“网红”。赵泽华说:“爸爸每天半夜就开始忙,妈妈身体不好,他们很辛苦,所以我要帮忙。”因为感受到父母的不易,才会感恩,而懂得感恩的孩子,才会心存善念,才懂得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俞敏洪说:“你给孩子什么东西,孩子未来就是什么样的人”。郑州一个6岁小男孩,在黑夜的暴雨中发现有人被淋湿了。他走过来后,却不好意思上车,因为担心身上太湿,把车弄脏了。两个孩子互相传递的善意,让网友大呼太暖、太治愈了。交予孩子一颗温暖友善的心,让孩子心怀发现美好的本能。无论前路会有多少坎坷,也许正因为身边的一抹善意,便给与了他度过难关的一丝动力。这,正是父母能够给与孩子,伴随一生的最柔软的盔甲。
推荐课程
国际NCDA认证双证班-青少年生涯规划导师
职业生涯规划师
¥5280
了解详情
【上海心理学会 】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
家庭教育指导师
¥2999
了解详情
【上海心理学会】心理健康指导师
心理管理师
¥999
了解详情
热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