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心理文章> > 文章详情

2021/04/09

在家呆了一个星期后,唐丽又匆匆忙忙打包行李,准备向远方出发。

她的心里对父母恋恋不舍,也有对父母的很多不解。

这次假期回家,她和往常一样,除了跟父母交代过自己在外打拼的心得和收获,还向他们吐槽了很多自己在外工作的辛苦、压力和孤单。

她深知父母疼爱自己,本来以为自己的吐槽可以得到他们的安慰和温暖,可是,父母每次一边听,就一边说:“当初让你留在老家工作多轻松啊,谁让你不听话呢?”、“你孤单不会交朋友吗?你看邻居家那个女孩去到哪儿都很能干,朋友多,活得也很滋润”……

唐丽听到父母这些话,心里感觉挺受委屈,自己吃了那么多苦没能得到父母的理解,反而还遭来他们这些批判的话,不明白自己和父母明明相爱,为什么就达不到精神上的默契?

生活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经常如此?

小时候在学校和同学闹别扭,回家向父母禀报,却被他们说“你要学会团结友爱,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长大后工作受了委屈对父母抱怨,他们还反过来批评“问题可能出在你自己身上,你要多反省”……

每次听到父母这些批判式的话语,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有点失望受伤。

但其实,或许父母也不是刻意要居高临下批判我们,当我们真正理解父母批判背后的用心,才能发自内心和父母达成和解。


· 01 ·

为什么我们总是难以理解和接受父母的批判?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说过,寻求自我认同,是很多人一生重要的任务。

我们从小就在父母各种美好的期待之下长大,并且深深爱着他们,希望做他们眼中“最懂事”、“最听话”、“最优秀”的孩子,从父母肯定的语气中和赞赏的眼神里,得到自我认同感。

而父母无意识的批判,常常和“否定”、“错误”和“不足”等词语联系在一起,往往会给我们带来负面的情绪,让我们产生自我认同感低的感觉。甚至,怀疑父母不能真正理解自己,不够爱自己,或是有意识地和自己对抗。

就像唐丽,每次开开心心回到家,心中都无限期许父母在心灵上可以和自己相拥,但是父母很多时候的情绪回应,却又让她没能得到想象中的理解和爱,所以内心产生一种对父母很厌烦、很无奈的爱。

这种爱也许还伴随着一系列不良的情绪反应:比如失落、委屈、痛恨,甚或是想要逃离父母。



然而,我们越是带着这些负面情绪去看待父母的批判,越是难以站在父母的视角去理解他们。

因为把注意力过度聚焦在自己受到否定和批判后的感受上,就不能腾出更多的空间去关注父母真实的感受,去思考为什么父母会有那样的反应。

比如唐丽,其实她是家里唯一的宝贝女儿,父母觉得她一个女孩子孤身一人去大城市打拼肯定会吃很多苦,如果留在家乡工作,不仅工作轻松很多,还能和他们相守在一起,互相能够得到很好的照顾。

所以,当唐丽抱怨外面打拼的艰辛时,父母的第一反应就是她的选择不对,如果听他们的话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抱怨,说起话也就更加理直气壮地批判她。

但是,如果唐丽可以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思考那些批判式的言语,或许就能看见父母背后的良苦用心。

心理学家认为,如果我们的自我认同过于依赖父母或他人,就意味着自身的人格没有真正的独立。

也许,只有当我们从依赖父母的评价体系中脱离出来,敢于自己肯定自己,保持人格独立,且多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时,才能更客观地看待和理解父母的批判。


· 02 ·


其实,父母很多时候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心里明明对我们关怀备至,却不自觉地以批判的口吻表达了出来。

朋友露露之前就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从小到大不论做什么事,在父母看来好像做得都不太完美,时不时都要被父母抓些小辫子做批判。

比如,买了件新衣服特意穿起来秀给父母看,没想到父母看了就说“你这是赶的什么新潮啊?你穿成这个样子怎么好意思出门?”;当自己跟老公吵架了找父母发发牢骚,他们却说“你自己选的老公,处的好不好你自己多用点心!”……

露露听后直接的反应,就是心里不舒服。

但事实上,父母可能并没有表达出自己真正的想法,他们可能是觉得孩子穿得不好看,因为爱孩子才怕孩子被外面的人看不起,希望她穿好点再出门;也因为爱孩子,才希望孩子在婚姻中学会和老公相处,对自己的家庭负责,才不会受委屈……

露露直到自己做了母亲,才渐渐明白父母批判背后的真实心理:

父母批判的出发点是为了孩子好。

当父母苦口婆心教我们“你不应该那样做,应该这样去做”,“谁谁谁家的孩子有多好,你能做到人家一半好就谢天谢地了”……

这种带有批判语气说的话可能很难听,但他们心里都是希望孩子改正不良的缺点,多努力、多上进,变得更优秀,本质上是一种爱的表现。

只是他们内心隐藏的爱,以批判式的语气表达出来,所以引起了我们的误解。

父母心里隐藏着一种担心和焦虑。


父母因为内心很爱孩子,不由自主地会对孩子方方面面的成长感到着急,所以就容易害怕孩子不够努力、不够优秀,担心孩子过得不好,当这些担心和焦虑的情绪压抑不住时,就以批判的形式呈现了出来。

而我们往往看到父母表层批判的神情和语言,却忽略了他们背后为我们操碎的心思。

父母有一套自动化情绪反应机制。

父母小时候可能也受到过祖辈很多批判式的教育,并受此影响潜意识中形成了一套自动化情绪反应机制:

一听到孩子吐槽,就担心是孩子自己做错了事,忍不住要想多说几句;

看孩子哪个地方做得不好,也很焦虑孩子是否真正为此努力过,又想唠叨一番希望孩子下次做得更好……

这种情绪反应机制一经被触发,父母批判式的表情和言语就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来。

当我们真正理解父母的这些心理,或许就不再对父母批判式的教育有过多的抱怨。





· 03 ·


父母批判式的教育,的确会给我们带来一些说不出口,不太舒服的感受,内心也会对父母产生一些冲突。

但这也是我们寻求与父母和解,探索我们内在,实现自我成长和疗愈的契机。


我们要去觉察和思考:父母的批判为什么会触动我们的情绪?

背后的根源是破坏了我们的自我认同?还是不符合我们对父母的期待?

如果是自我认同受到伤害。那就意味着我们的自我价值感过度依赖于从父母身上获得,也验证了我们自我的人格还不够独立。


那么我们就要从自己的认知层面着手进行调整,意识到我们已经是独立于父母的个体,自我价值感不能依赖于父母给予,而是自己通过努力去得到。

我们迟早要成长为真正独立的大人,当我们可以自己认同自己,不再急切地需要父母的爱和肯定时,我们内心就有强大的自我价值认同支撑,就不容易被父母只言片语的批判所牵动情绪。

如果是击碎了我们对父母的期待。那我们可能是“神化”了父母,以为只要父母爱我们,就应该事事顺从我们的心意,否则就是对我们不好。

而其实,父母也是有缺点的,身上也有原生家庭留下的烙印,不可能无时无刻都按照我们期待的方式来爱我们。

我们只有真正理解父母自身的创伤和不足,接纳父母的不完美,放下对父母的高期待,才不至于从他们批判式的口吻中总是积攒失望和痛苦,而是选择理解和包容。


除此,我们还要看见内在对父母的某些执念和偏见,诸如:

父母就是无法理解我;

我就是很难得到他们的肯定;

我和父母根本无法顺畅沟通……

心理学上有个自证预言效应,意指人会不自觉的按自己的预言来行事,最终令预言发生。

当你执拗地认为父母无法真正理解和认同你的时候,你和父母之间的沟壑就会越来越深,真正变得互相难以理解。

因为当你觉得父母一定无法理解你时,你也对父母做出了批判,实际上你也无法用开放的态度对待父母。

而我们可以学着用语言告诉父母你更想要什么样被对待的方式,以实际行动去示范一种信任、开放的态度,往往对推动关系走向和解更有帮助。



寻求与父母达成和解的路,也许漫长且艰难。

但是它却引领着我们从抱怨父母,到理解父母,再到觉察自我,最终实现自我成长。

所以,当我们修通和父母之间堵塞不畅的关系,正是生命赏赐的最好礼物。

-End-


*作者:奥黛卡,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硕士,高级婚姻情感咨询师,多平台签约作者。我有好看的皮囊,也有调皮的灵魂,梦想给善良的人投下一束光。公众号:奥黛卡


推荐课程

    热文推荐

    全国客服电话
    400-820-2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