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心理文章> > 文章详情

2020/12/16

前几天,一个朋友跟我说,他年初定的成长计划又失败了。



这一点没有出乎我的意料。
也许你多半会想,这人一定还是太懒,吃不了苦。
但相反,这个朋友是个很积极的人,而且也很能吃苦。
他很相信一句话:“你不够优秀,是因为你对自己不够狠。”也因此,他总是不停地给自己找“不痛快”,生怕自己过得太舒服。
他会在早晨六点就起来读书,也会在周末听一天的讲座,网上的写作课程,从几块到几百块,他一点都不手软。
按理说,这样一个人不难成事。但两年来,他一直没什么大的进步。

这位朋友的经历其实并不少见,虽然努力的方式和路径不同,但很多人都面临类似的问题:


为什么自己无法保持高度的自律?

为何努力那么久,却收获甚微?

想要进步,却为何总是弯路不断?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困惑,那么今天介绍的这本《认知觉醒》,相信可以帮到你。

这本书指出了很多成长的常见误区,而造成这些误区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大脑对这些事情的认知不够清晰。
相比市面上其他讲述认知的书籍,这本书更能“触及本质”

而且本书的作者周岭,本身就是通过提升认知而走出迷茫的真实例子。你甚至可以从他的经历中,看到许多自己的影子。



· 01 ·


“醒着的睡着的人”




36岁之前,周岭都只是公司的一个普通员工,对未来也没什么想法。
虽然对本职工作也算投入,但业余时间几乎都让给了那么不需要动脑的事情。


有空就找朋友们聚会,时常喝到烂醉;

经常熬夜,从不主动看书、运动;

打发时间的方式就是看搞笑视频、读八卦新闻、玩手机游戏;

实在没事可做,就裹起被子睡大觉······



他本以为这样的生活可以一直持续下去。
直到有一天,因为意外,他身边两位关系极好的朋友的命运轨迹发生了巨变。

这让他开始反思:“如果这些意外发生在自己身上,我还能这样生活下去吗?”
突然袭来的焦虑让他强烈地意识到,必须有所改变,不再被动地接受现状。
于是,36岁,在一个被很多人认为已经老大不小的年纪,他开始寻求改变。他把那一年称为自己的“觉醒元年”

他广泛涉猎知识,从脑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等等,想要去寻找自己更多成长的可能性。
为了缓解焦虑,他求多、求快,报了很多课,买了很多书,还混进了各种牛人的社群。然而情况没有任何转变。
环顾四周,自己早已被同龄人甩在身后,甚至一些比自己年轻的人也已成就满满。
周岭这样形容当时的自己:“我像一个落水者,被焦虑彻底包裹,仿佛在慢慢地沉入河底。看着河面的波光逐渐消失······”

也许是触底反弹,冷静了几天后,他才意识到,自己压根不应该跟那些所谓的成功人士比现状,而是要跟原来的自己比。
比超过别人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成长效率。比成长效率更重要的,是找到成长的规律。

无论是内在的自己,还是外部的世界,都有其成长的规律。能否看清这些规律,本质上是认知能力的问题,这也是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距。

而成长的本质,其实就是让大脑的认知变得更加清晰。
在周岭看来,每个人的心智,在刚生下来时都是空白的。
然而,这些人最终会分成两拨人:一种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一种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
第一种人没什么想法,压力不多,动力也不大。手机上有什么就玩什么,给你推什么就看什么,是“奶头乐”的理论的典型代表。

他们不断地服从社会规则以及应对生活烦恼,迷迷糊糊地过一辈子。
这一类人,周岭称之为“睡着的人”
第二种人,他们“睁开了眼睛”,克制了娱乐的天性,希望通过自己的主动改变,来为未来的美好生活做准备。
就像开头提到的那个朋友,不被娱乐的天性驱使,想要通过努力让自己成长。
然而,在面临成长的瓶颈时,大部分人依然手足无措:
想勤奋,却总是抵不过惰性;想努力,却总是陷入低效的状态。想精进,面前却总是弯路不断;读了很多书,都忘了;付出很多努力,都白费了。越使劲,越迷茫······
在周岭看来,这些人身体层面是醒着的,但认知层面还是睡着的。
这正是当下绝大多数人的画像,周岭称他们是“醒着的睡着的人”
睡着和醒着都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自以为是醒着,其实是睡着的。



· 02 ·


努力的怪圈




和刚刚那个朋友不同,周岭的一个读者Amy,她的自律和努力,却收到了截然不同的效果。
第一件事,是跑步。以前Amy要求自己每天跑1小时,靠着意志力,她坚持了蛮长一段时间,但最后还是没挺下来。
于是,她把跑步时间改为每次30分钟,频率也改成了每周4次,结果一直坚持到今天,并且她觉得这种“主动做”和原先那种“靠意志力”的感受完全不一样。
第二件事,是学英语。原来Amy每天学习1小时就会烦躁,但自从改为每天学习30分钟后,时间一到就不学了。这让她反而可以坚持每天学,还不厌倦。
事实上一开始,Amy也跟我那个朋友一样,由于想要快速得到改变,于是花心思制定了远超自身水平的学习、训练计划,结果因体验太苦而中途放弃。
这何尝不是大多数人无法保持自律的原因呢?
总想着同时实现太多、太大的目标,每次兴冲冲地开始,热火朝天地做上几天,然后很快就没后劲了。
而Amy身上最可贵的地方,就是能够主动降低学习的强度和难度,让自己处在最佳承受范围。

在周岭看来,Amy的做法诠释了一个重要的成长规律——“舒适区边缘”
为什么我那个朋友觉得自律好难?为什么他看似努力,能力却没有长进,收获也总是不达预期?
其实就是不懂得成长的规律。
“舒适区边缘”揭示了一个能力成长的普遍法则:

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其能力都以“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的形式分布。

要想让自己高效成长,必须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贸然跨到困难区会让自己受挫,而始终停留在舒适区会让自己停滞。

1608108162374921.png

而我那个朋友,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步子迈的太大了。”
这也是很多人的通病。
想通过跑步来减肥,但有的人很刻苦,上来就猛冲,以为那种痛苦感就是努力的证据。其实这是不对的。
而专业教练给出的方法看上去有点“偷懒”。他会建议你先慢跑,到稍微气喘的时候就改为慢走,等气匀了再改为慢跑,如此反复,运动半个小时。
再比如说减肥,有氧运动前20分钟消耗的主要是身体里的糖,30分钟之后消耗脂肪的比例才会有较大幅度的上升。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只需每次到舒适区的边缘坚持一下,然后回到舒适区停留一下,调整好了再到舒适区边缘······如此反复
读书也是一样。经典虽然好,但如果一上来就抱着厚厚的经典书籍,往往就会觉得晦涩难懂,根本读不下去,没过几天,兴趣就消失了。
因此,我们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会做但特别容易错”或“不会做但稍微努力就能懂”的事情,然后在这个区域努力。
如果你已经为人父母,那就应该指导孩子在舒适区的边缘努力,而不是一看到孩子考不好,就一味冲着他们发脾气,给孩子加学习量、加难度,这样做往往会适得其反。
前几天微博上有一个热搜的话题,叫做“25岁之后才会明白的事”
而事实上,有件事明白得越早越好,那就是“成长的规律”。
既不要原地不动,也别轻易离开。好的成长,就是始终游走在“舒适区边缘”。



· 03 ·

所谓成长,

就是不断内化的过程



梅花天使创投创始人、黑马导师吴世春说过一句话,叫做:最差的学习是学“知识”,最好的学习永远都是“带来改变”。


学习演讲知识的目的,是让自己可以站在台前;

学习沟通的艺术,是让自己游刃有余的和人对话;

学习管理的知识,是让自己有能力让组织变的更高效;



换句话说,真正有效的学习,是可以化为己用。
但很多人做不到这一点,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事实上,每个人获得成长的方式,都离不开“学习、思考、行动和改变”的过程。学习只是手段,改变才是目的。

如果不盯住内层的改变量,那么在表层投入再多的学习量也会事倍功半。因此,从权重上来看,改变量>行动量>思考量>学习量
这就是周岭说的“成长权重”
拿我这个朋友来说,他除了设定超出自身水平的目标以外,另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学习只停留在表层。
他的确读了很多书、报了很多课、天天打卡,但就是没有深入关注过自己的思考、行动和改变,所以总是感到学无所获。
这样的结果就是,他会一直认为是自己努力不够,应该继续加大学习量,结果就陷入了“越学越焦虑,越焦虑越学”的恶性循环。
周岭说:我们会本能地选择更简单的事情。
单纯保持学习输入是简单的,而思考、行动和改变则相对困难。
表层学习也是最能直接体现效果的,比如今天读了一本书、学习了5个小时、背了100个单词······结果都立即可见。
但是,想要真正扩大你的“舒适区边缘”,就必须意识到“成长权重”,将所学的东西进行“内化”。
我们看看周岭是怎么做的。
以前,他很在意形式上的完整。

自己每读完一本书,都要系统梳理作者的知识框架,写读书笔记,摘录精华,还要画出思维导图,似乎只有这样做才意味着自己认真读完了一本书。
在意识到这一点后,他扔掉了那些思维导图工具。对于阅读,他只做一件事,就是寻找触动自己的点。
“我会在触动自己的地方做标记,在空白处写下大量能联想到的思考,书读完之后,我会放上几天,然后问自己,这本书最触动自己的是哪个点。”
有时候是一个理论,有时候是一个案例,有时候只是一句话。只要真正触动到他,并能让他发生真实的改变。
至于其他,忘记就忘记了,他一点也不觉得可惜。
1608108328792637.png

周岭的做法,其实也适合我们每一个人。
人的能力是无法跳跃发展的。只能在现有基础上,一点一点的内化,一点一点向外扩展。而扩展的最佳区域就在舒适区边缘。
当然,这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有耐心,尤其是对于“自己不能立即变好”这件事。
周岭说:耐心不是毅力带来的结果,而是具有长远目标的结果。



· 04 ·

写在最后



有人说,一个人有两次生命,一次是出生,一次是觉醒。
这里所说的觉醒,其实就是“认知”的觉醒。
提升认知能力,不仅会让人在成长的路上事半功倍,也会增加自己感知世界、完善自我的能力。
就像周岭所说:一流的生活不是富有,而是觉知。
也许会有人觉得自己已经错过所谓的最好年纪,但没关系。

“摩西奶奶”76岁开始学画,80岁举办个人展,王德顺79岁走上T台,褚时健74岁才开始创业种橙子。
“现在”永远是开始的最好时机。




-End-


推荐课程

    热文推荐

    全国客服电话
    400-820-2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