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心理文章> > 文章详情

2020/10/26

前几天,看见一位位爸爸分享了自己扎心育儿经历。

他说,自己去接儿子上下学,却被儿子“暗暗嫌弃”



其实,儿子也没明说,但只要一到靠近学校的拐弯处,就会要求爸爸:“能不能就在栏杆处停下来?
然后一个人偷偷溜进学校。
一开始,博主也不觉异样,后来这样的次数越来越多,才发现其中有“猫腻”。
一问,才知道,原来儿子觉得爸爸骑的“小电驴”太丢人了

换做一般父母,知道孩子这点小心思,要么沉默,要么愧疚,要么责怪……
而这位博主接下来的做法简直“暖”化了人。
他一点也不生气,反倒主动和孩子玩起了“找车位”的游戏,问孩子:
“我们以后就停面包车后边,谁也看不到它(小电驴)”。
后来,父子俩养成了一个小默契。每天一到路口,就去看一看面包车旁边有没有空位,在那里“神不知鬼不觉”下车。
为什么这么做呢?
爸爸一番话告破:
我的孩子虽然六岁就已有敏感,但他没把这种刺激像沙粒一样一层层包裹起来,而是能说出来,相信我
深以为然。
每个人都有虚荣心,孩子也不例外。

当孩子愿意把这份敏感的“虚荣心”,出于对父母的信任,说出来,我想为人父母都应当好好珍惜,认真对待!
与其逼着孩子小心翼翼的“自卑”,不如允许孩子大大方方地“爱面子”。




· 01 ·



“爱面子”的孩子,心理更成熟


“妈妈,别人家的车50万,我们家多少万?”

“妈妈,别人家有4套房,我们家有几套?”

“妈妈,我同学的衣服五千块,我的这件多少钱?”

……

作为妈妈,想必这些话听得不少。

随着孩子年纪越来越大,不知不觉之中,很多孩子开始比房子、车子、票子。

曾在宝妈群看到妈妈们吐槽。



不止一位妈妈担心自己孩子。

不少妈妈甚至开始自我质疑:“你说,这是不是一种教育失败?”

是啊,自己怎么养出了一个“嫌贫爱富”的“富二代”呢?

北大心理督导师武自存认为,当孩子看到自己与周围同学的差异时,自然会形成好奇心,询问家人、试图解决是他们能想到的最快捷的方式

心理学上,从孩子5岁开始,就开始在意外界的看法,特别在乎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并且能够察觉到社会地位的重要性

孩子开始一点点知道,怎样的人更受欢迎,更受尊重,自己怎样才能得到来自他人更多的认同。

然而,他们又没有成年人复杂的表达行为和思维能力。

所以只会浅层地理解为:“有钱任性”“和同学比比比”……这样野蛮的方式。

有这种“阶级敏感”的孩子,说明孩子正慢慢理解“社会”。

重要的是,面对孩子的好奇、敏感和质疑,我们的回答才是最重要的!




· 02 ·


真正伤害他的不是车与房
而是你的态度

《圆桌派》有一期话题,曾谈到“孩子攀比车房怎么办?”。

李玫瑾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孩子都是父母的折射,父母越爱什么,孩子的眼光就在集中在那里
孩子越自卑的,往往也是父母最在意的。
当孩子开始“社会化”,出现小小“虚荣心”,最糟糕的,不是孩子比比比,而是父母的态度。
《现代教育报》曾就这类情况做过一个调查,发现父母通常会有以下这几种表现。
第一:内心愧疚派
“哎呀,我的车太便宜了,对不起女儿!”
这是一位王妈妈在被女儿“嫌弃”的第一想法。
女儿才5岁,却觉得妈妈的车太破旧了,经常会问她:“妈妈,为什么不开一辆奥迪”。
王妈妈心里不好意思,所以每次去学校接孩子,都会默默地把车停在老远。
如果连父母都无法正视自己的“物质条件”,又怎样让孩子甩掉那些敏感的“自卑”与“面子”呢?
第二,刻意回避派
只要孩子抛出疑惑,父母就开始刻意回避,顾左右而言他,转移话题。
“比什么比,小孩子就该多多关注自己的学习成绩!”
“想这些干什么?你的作业写好没?”
……
但实际上,父母内心却在暗暗焦虑。
而孩子感受到的是,这话题以后不能聊,即使疑惑有困惑,也再也不会来找你了。
那些被回避掉的问题,还是会像一根刺,扎在孩子的心里,成为一个“禁忌”。

第三,棱模两可派
调查中指出,有些父母怕孩子持续性提问,会把事情解释得模糊不清:
“没关系,你以后也会有的。”
“我们也有一套房子呀。”
……
看似耐心,但是却没有一个真正解答孩子内心的疑惑。
专家指出,这会让孩子体验到父母内在的羞耻感,从而产生自卑。
孩子的“虚荣心”是他懵懂认识世界的合理存在。

不合理的是,父母作为一个成年人,表面遮遮掩掩,内心比孩子还焦灼还在乎。
到最后,只会加剧孩子的攀比心。



· 03 ·


三个方法
轻松解决孩子的“阶级敏感”

生活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有比较在所难免。
孩子爱比较不可怕,最重要的是,父母如何看待差异。
不妨试试下面这3中方法。
1、正视孩子的“疑惑”,明确自己的底线
教育专家单春兰校长也曾有这样的经历。
家住北京三环,儿子不止一次抱怨:“妈妈,我们去住大房子把,家里房子太小了!”
单校长的回答堪称“中国虎妈”的经典:
我能给你什么条件,你就只能去适应什么条件,爸爸妈妈不会为了你的这种攀比心理,去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事儿。”
不回避,不遮掩,直入中心,明确了自己的“谈判底线”。
只有和孩子知道了这一点,才不会生出“我要父母为我做什么”的胡搅蛮缠之心。


2、告诉孩子生活的真相,把“自卑心”转化成“上进心”
在一次问卷调查中,刘女士分享了自己的教育心得。
她是一名二年级孩子的妈妈。
儿子经常问她:“妈妈,为什么我们家没有大房子呢?”
刘女士的回答非常坦然:
“爸爸妈妈上完研究生,靠自己的努力获得这一切,已经尽力了。如果你想要更好的条件,你可以靠自己去争取。

打那以后,孩子再没了类似的困扰。
其实有时候,告诉孩子“爸妈尽力了”“爸妈没办法给你更好的”没什么丢脸的
比起履行不了的空头支票,告诉孩子生活的真相,更能让孩子“冷静”下来。
3、教会孩子正确“比较”,多维度看问题
抖音上,看到一位日本妈妈的日常生活。
一次,她意外发现儿子平时去学校穿的鞋子破破烂烂的,鞋带子都开口了。
妈妈有一点担心:“你穿这双鞋子,会不会被笑话?”
儿子却一点都不在意:“如果有人笑我,我就问他‘你用父母辛苦赚的钱在炫耀什么’?”

这番回答,令人心头一暖。
而这一切,都归功于妈妈自己。
这位妈妈,从不在物质上给孩子多大的迁就,有多少条件就给孩子多少。
也从不教孩子去比物质,而是教他比勤奋,比孝顺……

教育专家付小平说,孩子从3岁就开始和别人的小朋友,比高低,比好坏了。
与其去指责孩子的“虚荣心”,不如教会孩子如何正确比较。

亲爱的父母们,如果你的身边也有一个怀着小小的“虚荣心”、困惑不解的孩子,请你坐下来,坦诚地和她聊聊“面子”这件小事儿。
孩子的世界很单纯。

只要父母能和孩子站在一条战线上,去看待那些“高低荣辱”,那便一切安好。
正如开头博主@黄章晋面对儿子时所说的:“只要孩子相信我,我就对他有信心。”
作者简介:亦云白,教育工作者,多平台签约作者。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End-





推荐课程

    热文推荐

    全国客服电话
    400-820-2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