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心理文章> > 文章详情

2020/10/22

每个大人曾经都是小孩子,只是他们忘了。——《小王子》




· 01 ·

回忆


-“你是否还记得,学生时代最讨厌的那些事?”


-“记得,好多……”

-“爸妈会拿我(成绩、态度或行为)跟别人比较”

-“会盯着我读书,或要求读书时不能开房门”

-“规定读书的时间或方法”

-“经常对我碎碎念”

……


-“谈谈童年时期不被父母信任的感觉”




-“我最讨厌我妈一直叫我读书、读书、读书。”

-“妈妈就会限制,不可以看这些东西,不可以听什么”

-“我就假装还是有去补习,拿他们给我的补习费跑去打电动”

-“反正只要我堂弟考的比我好,我就死定了”


以上对话节选自一部名为《世代教育大调查——世界唯一的问卷》的短片。视频一开始,几位家长们在镜头前接受问卷调查。


问卷上的每一个选项都让这些年逾不惑的家长们深有共鸣,“几乎每一项都要打钩”。



而当被要求谈谈童年时期不被父母信任的感觉。家长们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童年时代的很多记忆都一股脑涌了出来,但是遗憾的是,都不是什么美好的回忆。



童年时代,父母的不信任和管制,在他们心中留下的印记和阴影,直到成年,为人父母,依然没有释怀。


紧接着,剧情突然反转,字幕上缓缓打出“灵魂拷问”:你也对孩子这样做过吗?



因为有了前面的回忆、宣泄、对自己父母教育方式的不认可,家长们看到这个问题时,表情不约而同都凝重起来,访问陷入短暂的沉默中。


想必这个时候,他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原来不知不觉,自己已经变得和当年的父母一样,用同样令孩子们讨厌的方式实行教育。



在父母沉默的时候,大屏幕上出现孩子们提前录制好的视频,孩子们也开始像刚才自己的父母一样,诉说着父母对自己的种种不信任与不理解。


一个女儿说,我妈妈没有很了解我,就从小到大就习惯她生气,然后习惯她比较。


比较讽刺的是,她的妈妈就是刚才控诉父母总是拿自己和堂弟比较的妈妈,显然,她把自己内心深处最讨厌的那种做法完全照搬到了女儿身上。


一个男孩说,有段时间他成绩很烂,爸爸就会生气,生气之后就骂人。


而他的爸爸在之前的自述中,明确表示小时候不喜欢被父母过分关注成绩,曾拿着父母给的补习费去打电动。


-“她完全不信任我,她不信任我能够自己自主管理”

-“妈妈很在意我的成绩,感觉考不好她就不能拿去炫耀吧”

-“他会提出一些建议要求,可是我觉得他自己没有达到那个要求。”

-“希望我妈可以多信任我一点点,给我多一点点自由的时间。”


其实家长的每一个打着“为你好”的行为,孩子们都能准确的解读出背后真正的意义,或是父母的虚荣、或者父母的控制欲


今天跟大家分享这个短片,也许大家能从中得到一点启示。


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的人记得。






· 02 ·

自省


如何“管”好孩子?——这是一个令许多家长头疼的问题。


但或许我们一边对小时候父母的教育做法表示遗憾,一边却在为人父母之后重蹈覆辙。


这部以实验手法拍摄的《世上唯一的问卷》,一经发布就引起轰动,继而迅速蹿红网络。



导演黄嘉俊表示,短片想揭露的是父母与子女之间代际教育传递的问题。希望通过实镜采访的方式,打开家长心房,一起探讨敏感但又艰难的华人亲子之间的“相信”和“尊重”的课题。

短片节奏很平缓,没有扣人心弦的剧情,但是却真实的让每一个父母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是的,很多时候,我们走着走着就变成了曾经自己讨厌的父母的样子。




回顾每一个片段,句句入心。


当听完孩子们内心的想法之后,家长们都尴尬地笑了,开始找理由为自己开脱。


-“或许不自觉中,就会有希望他比我们更优秀这样的心态出现”

-“就是因为我们不好,才希望他们好,因为有眼前亏啊”

-“我没有说过那样的话,我没有那么说”


很多时候,当原生家庭的烙印已经深深的刻进了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为人父母之后,总会不自觉地轮回着自己父母的养育方式。


虽然有时家长们会自动过滤这种无意识的模仿,殊不知,一些言行其实会给孩子留下很深的创伤。


直到孩子们通过短片表达了心声,家长们这才有了深刻的触动与反思。


有多少人还记得当初怀孕的时候,只希望自己拥有一个健全、健康的孩子,别无他求?




又有多少人记得小时候面对父母的粗暴干涉,心里暗暗发誓,等自己有了孩子,一定不要这样管教?




童年幸福或是不幸,作为过来人的家长们都有感知,也都能找到原因。如果家长们不希望曾经自己经历过的不安全感传递到孩子身上,想给孩子一个好的原生家庭和成长环境,就需要不停地自我学习、自我成长和自我反思。


虽然这个改变的过程并不容易,甚至说可能非常痛苦。


但家长拥有自省能力,也是孩子的一种幸运。



· 03 ·

感动


短片末尾,工作人员示意家长们撕开问卷下方的夹层,中间有一个小纸条,上面写着曾令孩子们印象深刻的、对他们影响很大的父母给予过的赞美。


“爸爸你曾经在我国小的时候说我很会骑脚踏车,这让我以后也很爱骑脚踏车。”


“我记得有一次我数学考很好,你说很棒下次继续努力,这句话给了我对数学的信心。”

“爸爸,我永远记得在剧团演戏的时候,你给我的鼓励,因为这样我会继续努力,去面对我喜欢的舞台。”



还有很多特别微小的事情,可能父母早就不记得了,但这些信任与鼓励却在孩子的心底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甚至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他们成长的方向。


都说父母的爱最无私,可很多时候,孩子们却比家长做得好——我们的孩子总是无条件的爱着我们,即使我们有那么多不完美,他们也总是记着我们的好,并且爱我们如初。


看到这些稚嫩的笔迹,家长们都红了眼圈。孩子们的内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家长内心太多的误区与执念。


有的妈妈一下子情绪崩溃,掩面痛哭。


镜头里的家长在填写这份问卷后,获得了意外的答案。


镜头之外的家长们也不妨对照以下问题,检视自身在育儿方面的失误。




· 是不是你对你的孩子也很凶?
· 是不是你帮孩子做得太多、太好,以至于孩子都没有了自己去探索以及尝试的空间?
· 孩子追星,你是不是在担心他控制不好,影响学业?
· 你是不是觉得孩子成绩不好,很不光彩,会骂孩子?
· 是不是觉得花了很多钱在孩子的学习上,孩子学不好会很生气?
· 你的孩子会觉得你了解他吗?
· 你的孩子会觉得自己是被你信任的吗?
· 在教育孩子的路上,你是敞开心胸、对孩子充分陪伴与信任?或是重蹈父母的教育方式?


传统的教育方式总喜欢强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但从心理学的角度,这其实是句谎言。

因为对自己太过严苛的人,其实是很难对自己关系亲密的人宽容的,因为我们的内在模式决定了我们会以怎样的方式来对待家人。

如果我们内在已经有了一个严苛的父母和弱小的孩子,当我们面对比我们弱小的孩子时,就很容易把内在小孩投射到孩子身上,然后去扮演那个严苛的父母,即使自己明明受过被严苛管制的伤,但是还是禁不住“一旦熬成婆,便把媳来整”的戏码。



另外,一些家长容易为孩子过度牺牲,形成“我一切都是为了你好”的情感绑架,最后让亲子在相爱相杀的纠缠关系中都越陷越深。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本就不是任何人的私人财产,父母在教育的同时,一定不能忘记尊重孩子的边界和独立思想。


· 04 ·
信任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自我实现预言”,简而言之是指当下我们内心对未来的想法,决定我们选择怎样的未来。——即,预言本身是假的,但它被说出来、被相信,就变成了真的。


例如孩子最初的反馈主要来自父母,当他感受到父母是真正喜欢和欣赏他的,那份“我足够好,我值得被爱”的信念就会深藏在心中,成为照亮他勇敢面对未来挑战的一束光。



正如视频中一位爸爸说的,如果当时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多一点相信,可能自己人生就会实现更多的可能。



“只要心存相信,奇迹就会出现。”这句话并不是一句鸡汤,而是完全符合积极心理学原理的。

很多成年人缺乏自信、生活悲观,其实真正寻找的无非是“相信”,那份他们童年经历中缺失的珍贵信任。

可以去看看那些伟人的传记,几乎所有伟人都会提到他们人生的“高光时刻”,那就是被某个他们特别信任的前辈或者老师赋予相信的力量,他们真的开始相信自己是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的,或者他们真的可以去挑战在别人眼中遥不可及的梦想。

他们的人生从此被点燃,他们最后也真正实现了传奇的人生。



养育孩子很难,需要父母付诸大量的心血;但养育孩子又容易,有时候只需要一句温暖的关怀、一个期待的目光、一份深切的祝福,足以让他们一生铭记。

正如视频最后总结的那样:

父母今天对孩子的信任
会变成明天他们对自己的肯定
那是他们生命中不灭的灯塔
让他们勇敢的朝着内心的梦想前行

愿与天下父母共勉之!



推荐课程

    热文推荐

    全国客服电话
    400-820-2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