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关键词: 自卑幸福感心理学

文章关键词: 自卑幸福感心理学
问题:
孩子二年级了,这一长大,奖惩这个事情就没办法很好执行下去,他会过度关注结果。
比如我说“不好好吃饭,磨磨蹭蹭的,饭后动画片时间可没有了!”他就跟我说,你不让我看我就不吃了,然后扔筷子发脾气!或者说那我吃完了(吃不下了)。碗里的还剩大半碗,就跑去看动画了。
家里有好习惯执行表,比如到家脱下来的鞋和衣服不乱扔,晚上按时上床睡觉,做到了就有星星,获得几颗星可以换一些奖励。
比如多看五分钟动画或者吃点自己喜欢的零食,都是和他商量好的,刚开始还行,没多久就破罐子破摔了,长远的利益没有目前做的事情爽,就干脆放弃了。
好难啊,很多时候都控制不住有开始吼他。怎么才能让孩子更好地培养好习惯呢?
解答咨询师
彭园芬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擅长领域:儿童青少年学业问题、人际关系、情绪问题、个性发展;成人亲密关系、亲子关系、创伤问题、自杀干预、性心理
心理咨询从业4年,累计咨询经验500小时以上
看到这个问题,首先感受到一颗“老母亲”的心。为了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也是煞费苦心,然而成效不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问题出在哪里?
发星星或小红花换奖励这种模式,在幼儿园运用得很多,对幼儿园小朋友也很有效,但是小学基本上就不太用了。
这是因为不同年龄的孩子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因此奖惩机制也要因之而变。
对于幼儿园小朋友,来自“星星”的肯定和相应的物质奖励,是有诱惑力的,就像小小孩对于糖的渴望一样。
而对于一个二年级的小朋友,这种方式显然就有点幼稚了,因此可能并不能吸引到孩子,甚至还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和对抗行为。
著名的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把人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
其中学龄期(7~12岁): 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这一阶段的儿童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
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
反之,就会产生自卑。
这位家长提到孩子“过度关注结果”,这个时期“结果”对于孩子来说确实很重要,关系到能不能获得能力和自信。
那怎样的方式更有助于帮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呢?
制定更加具体明确的、
能让孩子达到的目标
比如拿吃饭磨蹭来说,可以根据孩子吃饭的速度与状态,提出一个具体目标,如“我们来看看你能不能在15分钟以内把饭吃完”,如果达不到,家长要把目标调整,然后逐渐达到预定的目标。
少用物质奖励手段,
充分肯定孩子的努力
孩子达到目标之后,给予恰当的肯定,强调孩子在其中付出的努力,但也不要过度夸大,孩子慢慢获得一种自信,自然乐此不疲。
抓大放小,适可而止
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凡事不可太过。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要抓大放小,适可而止。
原则问题不能姑息,要严肃对待;
像吃饭、穿衣这样的生活习惯,可以花时间慢慢来,也不可过于严格和刻板,否则,有可能培养出一个“强迫症”。
包括在学习的问题上,如果家长过份强调,儿童养成了过分看重学习的态度,而对其他方面木然处之,这种人长大后估计幸福感也会很低。
埃里克森说:“如果他把工作当成惟一的任务,把做什么工作看成是惟一的价值标准,那他就可能成为工作和老板们最驯服、最无思想的奴隶。”
此外,中国人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又说“从心所欲不逾矩”。
家长给孩子制定习惯和规则时,能不能明白它的意义所在,能否以身作则,可能是更加根本的所在吧。
-End-